西安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初探
2015-08-15李琛
○李琛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受着地理环境、历史、民族、语言、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地名是该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研究该地区地名,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能再现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地名资源丰富。西安地名已经不只是地理位置的符号,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成为宝贵的地方文化财富。现如今,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古城西安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西安地名无疑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它有助于外国友人在游览时对西安地域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他们对西安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对中国人传统理念的了解,为树立西安形象,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西安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西安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
地名作为城市的特殊记号,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映射出城市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它既是城市形象的硬件,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又是城市形象的软件,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地名文化可以让游客加深对当地的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多样性。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旅游城市,其地名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蕴藏着颇具潜力的旅游价值。
(一)历史文化体验价值
西安地名,记录着西安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采用历史事件的不多,但也能从中反映从秦以来这片土地的变化。比如洪庆村,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将460多名术士坑杀在村东洪庆沟内,史称焚书坑儒。清《两县续志》记载十里洪坑。洒金桥,在《旧唐书·玄宗本记》中记载:“开元元年九月乙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相传唐玄宗在某年过节之时,在城门上往金水桥下撒金,人们争先恐后地拾钱,也叫撒金桥,后简写为洒金桥。黄巢堡,唐广明三年(公元883年),黄巢起义军撤离长安,镇守骊山,曾经在此屯兵。《两县续志》有言“黄巢堡为黄巢起义处”。又如大古城村、小古城村、秦柳市、邵平店、阿房宫都是秦都咸阳在西安留下的地名。霸上、未央宫、鸿门堡、新丰镇等都是汉都长安留下的地名。西安地名也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比如窦府巷,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氏府邸而得名。相传隋定州总管府神公窦毅在此居住,其女窦氏才貌双全。嫁女之时,出榜招贤纳婿,门前画了只孔雀,若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能与窦氏结亲。李渊两箭射中孔雀双目,于是他在窦府成亲,传为佳话。府君庙,位于长安中部西侧细柳原中心。清《长安县志》记载:“唐相崔珏,武德三年民怀其德,为之建祠。太宗梦与神遇,遂封号曰府君之神。”又如岳村、陈平坊、怀珍坊、伯坊村、王莽村、刘秀村、杜回村、夏侯村、殷家坡、杜甫巷、翁家庄、赵村等。西安地名中,也有与历史传说有关的地名,它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愿望。如风皇沟:在临潼城东侧骊山,因为女娲氏姓风,故古代尊称她为风皇。当地人说:“风皇娘娘就是骊山老母,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娘娘”,每年六月初三,周围的人们都到风皇娘娘庙来敬香。神鹿坊,唐《李晟传》称,李晟在攻占光泰门之前曾经屯兵神鹿村。相传,唐贞观年间,射得一鹿,治愈太子之病,将这里命名为神鹿里。辇止坡,相传晚清时,慈禧太后“西狩”时乘辇过这里,被老童家腊牛羊肉煮肉的香味吸引,辇止不前,故此得名。现在老童家腊牛羊肉店内仍有“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匾。又如华胥镇、穆柯寨、景龙池、鸣犊镇、汤峪镇、五典坡、泄湖镇等。
(二)地方特色文化体验价值
西安地名能够反映出西北的地域文化,展示独特的地方特色。首先,在地理特征上,西安市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山地、塬、坡地和沟岔四种。西安地名中就有充分反映这些地貌特征的,如高大地形的,扎角山、李家山、王家坡、赵家坡、断源、徐家源、马鞍岭等。平地的有,姚家滩、黄桥滩、白鹿原、汤家坪、小磨坪等。在植被上,西安地名中带有植物的部分,都是有代表性的西北地区的植被,比如大白杨、槐园、桐花沟、柳林村、槐树坪、枣园村、榆林、柿园坡、皂角沟等。其次,西安地名中也能反映出西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月登阁,《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唐武德年间为月灯阁,建有楼阁供贵族登临观灯赏月。”清嘉庆《咸宁县志》村名称为月登阁。柳巷,唐代位于灞桥头广植柳树而得名。“灞柳风雪”成为古长安八大风景之一。杜曲,在长安区中部。史书记载杜氏远祖在西周成王八年由唐迁到杜城。宣帝时,许多杜姓人身居要职,当时贵族所居多以三月上巳曲水盛会以曲名地,得名杜曲。三兆村,其得名有种说法是唐代有三个“兆域”,取吉祥之意。西安地名中,也有体现独特西北方音的地名,如竹园村,唐代有位叫邹阳的医生,为民治病,他死后人们在村中修建了邹阳祠以示纪念,后改为邹阳村,后来长安方言中“邹”读为“竹”,演变为竹园村。藏驾庄,蒋姓人在此居住故名“蒋家庄”,后因长安方言中“藏”“蒋”不分,叫“藏家庄”,后逐渐演化为藏驾庄。纪杨寨,位于西安西郊原长安区,在古志里写为狄杨寨。这是十六国时期,关中氐族杨氏作为关中第一大姓,人称氐杨或者狄杨,在古音中发为纪杨。灞桥区狄寨镇就读为“纪寨镇”。三府湾村,在清代县志和民国《西京市区域图》上注的都是“树湾”。关中方言里,大多将“树”念成“富”字,有财富的意思,后来雅化为“府”字。
二、西安地名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
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丰富当地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地名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地名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旅游地的形象与定位。合理开发地名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地名文化,也给旅游城市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一)西安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
地名文化可以通过专门的旅游资源组合与旅游线路设计,使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得到体现。在进行资源组合和线路设计时可依据两种模式,明确主题:一是设计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循着历史的足迹依照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空间序列,探寻地名文化;二是根据地名文化性质对其进行分类,把同质的地名文化资源聚合在一起,让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挖掘隐含的地名文化,使旅游者通过这些地名的联系更清楚地了解历史的脉络,通过地名的来历加深记忆。例如,西周时期的镐京、陂头村,春秋时期的芷阳村、霸水,在秦汉时期,留下的地名有汉城、未央宫、新丰镇、邵平店等。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经济等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定都长安,给西安留下了不少地名,今天西安的东、西、南、北大街、广济街、书院门、红埠街、甜水井街等等街道,都是隋唐时就建的街道,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街道。这些古街道显现了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宋朝的营田务留下的地名,如,马务村、务庄、稻务村等。明清以来,有骡马市、大差市等以经济生活为题材的地名。
旅游者沿着历史轨迹进行旅游活动,游览期间感受历史脉搏,回味历史故事,使得旅行更富有意义。
根据地名文化性质对西安地名文化进行分类,有反映西安历史遗迹的,有反映神话传说的,有反映宗教文化的,有反映传统道德的,还有反映地域特征的。比如反映宗教文化的,历史上,人们信奉神教,希望神灵和上天能为自己免除灾祸,并给予精神的寄托,于是西安产生许多庙宇,庙宇前的街巷就是以寺庙为名。在西安,人们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除佛教外,道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涉及。与佛教相关的地名有大雁塔、小雁塔、报恩寺街、圪垯寺巷、黄龙寺巷、琉璃庙街、万寿路、兴善寺西街/东街、甘露巷、东/西梆子市街、乾元寺、张法寺、观音庙、杜城庵、白龙池等等。与道教相关的地名有庙后街、马神庙巷、雷神庙巷、湘子庙街、卧龙巷、卧龙寺巷、青莲寺巷、东道院巷/西道院巷、红庙坡、楼观镇、祖庵镇、太乙宫镇、五道十字、牛王庙等。儒教地名下马陵。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地名:化觉巷、新寺巷等。如果将不同地名文化性质进行挖掘,开发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会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二)西安地名文化和旅游文化载体的融合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记忆从西安起始。2100多年前,张骞从这里启程前往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打造了一条和平互鉴的文明坦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使命独特。西安地名文化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西安旅游文化的发展。
历史发展中,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地名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强的扩展功效。人们往往可以根据地名联想到旅行地的特点。如果用各种文化载体与地名文化融合,便会扩大地名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地名文化旅游资源。比如采用诗词歌赋、对联绝句的形式,会在无形之中发挥广告宣传标语的作用。历史上描写西安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成为城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它打破了时空界限,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也增加了旅行的人文气息,提升了旅游的品味,宣传了城市品位。比如开辟专门的旅游文化线路,让游客访古探幽,让文化和旅游在时空岁月中融合。当游客漫步在曲江池遗址公园,不仅能够游览亭台楼阁,还能与诗人畅游在美好的诗词世界。人们看到元稹和白居易池边骑马的雕塑,仿佛再现了两人当时吟诗作对的情景,让人置身其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当游客游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依稀让人们领略到大唐盛世的鼎盛气象。当游客来到兴庆宫沉香亭前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似乎感受到了当时贵妃的花容月貌,体会赏花游园之乐。还可以举办与地名文化相关的艺术文化展,或者拍摄专题纪录片等,多样化地宣传地名文化,从而提升旅游形象。
(三)西安地名文化旅游价值的挖掘
西安地名文化需要得到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挖掘,有关部门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组织人员编辑地名文化书籍或手册,也可以借助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微信平台,传承和发展西安地名文化,让它成为全世界认识和了解西安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灿烂又悠久的历史文化。游客游览的时候,导游也要充分发挥作用,成为西安地名文化的积极推广者和传播者,为游客进行详细的地名文化的讲解,对游览提供指引。
西安地名文化除了将其用文字形式传承,还可以将其与各种旅游特色资源结合,给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享受。游客往往在旅游同时,希望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地名在旅游餐饮中的开发和利用也体现地域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等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小吃,比如蓝田荞面饸饹、武功麻花、彬县御面、白水九煲一锅、绥德黄馍馍、子长煎饼等,这些小吃冠以各地地名,不仅显示了地域特色还让游客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也有用西安有影响力的地名命名商品的,比如钟楼奶糕、桥梓口腊牛肉、秦镇米皮等,这些商品名有利于标记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弘扬西安地名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也可以结合地名旅游资源,让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纪念产品。在旅游纪念品的命名上,可以用地名或显示西安地域特色的词语,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更有纪念价值。地名文化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增添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综上所述,西安地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充分挖掘其旅游文化资源价值,需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从而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展现西安地名文化的内涵,提升西安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推动西安旅游经济的发展。
[1]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M].齐鲁书社,2006.
[2]郭青霞,陈文.武汉地名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J].湖北大学学报,2006(5).
[3]许宗元.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2(2).
[4]李铁.文化软实力表征与街道名称标识——兼论西安市街道名称标识系统的构建 [J].陕西教育(高教),201 1(5).
[5]朱鸿.长安是中国的心[M].三联书店,201 3.
[6]田荣.老西安街村[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 2.
[7]杨小宁.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西安地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 3.
[8]彭泽润.词和字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9]刘轩孑.西安地名与文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 2.
[1 0]马凯.西安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 2.
[1 1]刘晨红.论银川市街道命名的语言文化特色[J].现代语文,2009(09).
[1 2]刘保全.保护地名文化资源 慎重处理地名用字[J].中国地名,2002(6).
[1 3]潘立新.快速城市化视角下滁州市城区地名规划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 3(7).
[1 4]温洪清.地名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地名,2009(2).
[1 5]王连勇.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