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15刘春艳
○刘春艳
(赤峰市敖汉旗新惠实验小学,内蒙古 赤峰 024300)
情境教学法是上世纪20至60年从英国兴起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或营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认为,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知识面有限、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通过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感人个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同样,音乐的魅力更让人无法拒绝,而且不同的音乐旋律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温婉的音乐令人陶醉、凄美的音乐引人哀思,激昂的音乐让人精神振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为背景,在音乐的烘托下为学生诵读和讲解课文,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我选择了一曲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曲调舒缓优美,仿佛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诵读课文,鲜花、溪水、树木似乎都变得灵动起来,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由于音乐的感染,一些平时不愿意读课文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到充分调动。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描绘的是一个村庄突遭洪水后,村党支部书记戴老汉冒死组织村民撤离村庄,最后被洪水吞噬的悲壮故事。我根据文章情境,选择了《悲壮的大提琴》这首音乐作为背景,伴着凄凉悲壮音乐和沉重的文字,使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在紧张、惊险、悲壮的音乐背景感染下,心灵深深地被戴老汉的临危不惧,大公无私所震颤,并由此产生了对主人公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音乐作为课文的背景,不仅能够渲染气氛、烘托效果、激发情感、引发遐想,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更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通过画面视频再现场景
图画是静态的,视频是动态的。在课文场景的创设中,图画和视频无疑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充分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可以让语言变得更生动、场景变得更直观、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在教学中,课文插图、挂图、剪贴画、简笔画以及特意搜集的照片和相关视频等都可以为我所用,成为再现场景的工具。例如在学习《藏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藏戏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我除了利用课本提供的插图外,还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和视频,特别是为学生播放了一部完整的藏戏视频后,学生对藏戏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对藏戏中各种角色、人物和服饰、面具等印象更加深刻,对课文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到位。再如,几乎没有学生到过拉萨,很难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在讲《拉萨古城》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播放一段纪录《拉萨的韵律》作为课文的导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讲到大昭寺时,还可以投影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课文的情境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来说不是很丰富,很多东西都没见过,很多事情也没亲身经历过,借助多媒体,把文中描绘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名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生活实际感受情境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可用资源,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情境、汲取知识,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课文中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考建立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会和感受文章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对文中的情境产生心灵共鸣。
比如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倾听各种声音,比如风声、雨声、落雪的声音、流水的声音、昆虫鸣叫的声音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然后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再模仿给同学们听,让大家互相比较体会,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活中的乐趣。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会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多更真实的语文实践机会,进而拓宽学生眼界和学习空间。例如在讲《草原》这篇课文之前,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草原实地感受,让他们走进真实的草原观察和感受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和特有气息。这种深入生活、亲近自然的教学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内涵
角色表演是情境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具有较强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特征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精心准备,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以此来把握人物性格,甚至还可以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例如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一个现成的剧本,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以及对剧本中人物语言、心理的把握,我在班里挑选出适合角色表演的同学,并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增删,经过几天认真地排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展示。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语言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表演,使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和协作精神。在讲授《将相和》或《景阳冈》的时候,我提前指导学生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在不脱离课文原意的实质的原则下,把课文改编成易于表演的剧本形式,然后挑选具有表演天赋和特长和学生,根据他们的形象和表演特征安排角色,经过几天的精心排练,一部精彩的小话剧就出炉了。在自编自演和观看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内心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让大多数学生以表演者或观赏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绝不是普通教学方法所能达到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