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村话里的“脚”和“足”

2015-08-15王美淼

语文学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玉山县吴语副词

○王美淼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一、脚

(一)樟村话里的脚跟普通话的不太一样,几乎不表示人体部位,只在很有限的几个词语里保存着与之相关的意义,比如“打飞脚”(指武术中的轻功)、“赤脚医生”等,脚在樟村话里主要用于比喻义中,脚是人体最下面的部位,樟村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引申出了“低、下、卑、贱”等意义,如:

侬脚:人品极为低劣者,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人渣”一词;到脚:形容词,人品恶劣;

垃脚:群体中最差者;

废脚:没用的人;

豆脚:被挑剩的豆子;

包粟脚:被挑剩的玉米棒子;

脚脚子:指被挑剩下,可丢弃的部分;

菜汤菜脚:指吃剩的菜肴;

墙脚:墙基,指墙体地面以下的部分。

(二)樟村人表示人的身体部位时用的是另外一个词“骹”,这个字读阴平。在樟村话里面,骹可以指足,樟村人就把沐足城说成是洗骹店,也可以指人体膝盖骨以下的部分,还可以指腹股沟以下的部分,但不能单指大腿,比如:

骹指甲、骹指朵尼(脚指头)、霉骹叉、骹板、骹板皮、骹板底、骹登卵(脚后跟)、鸭掌骹、大骹砵(称脚大者)、骹肚包(小腿肚)、骹骨(指膝盖以下脚踝以上的部位,又说成“骹骨柱”)、骹膜头(膝盖骨)、骹腕档(指两腿弯曲时小腿和大腿之间形成的自然弯曲部分)、长骹獠(指个高腿长的人)、扎细骹、打脊骹(打赤脚)、骹踏车(脚踏车)等,有时和“手”合用组成词语,用于虚指,比如:手骹弗好(指行为不检点);手骹撇脱(指动作麻利);好手好骹(指身体健康);手骹没缚(指好动,缚声母是全浊声母/b/)。

“骹”还可以和“脚”连在一起组成“骹脚”一词,用作量词,和单字“骹”或“脚”用作量词时用法相同,例如:

我等下一骹脚踢死们你去嘞! = 我等下一骹踢死们你去嘞! =我等下一脚踢死们你去嘞! = 我等下一脚踢死你!

前三句是樟村话说法,表意完全相同。

上面提到的“骹”都跟人体部位有关,此外,樟村话中动物的脚或其他物体的支撑也用“骹”来表示。比如:猪骹、狗骹、牛骹、鸡骹、鸭骹、凳骹、桌骹、椅骹等,还有一个词:“墙骹”,指墙体地面以上一米以下的部分。

(三)樟村话中“脚”和“骹”的来源

1.入声字脚的来源。吴语“脚”读入声,苏州话和上海话“脚”都是入声韵,客、赣方言也基本保留着中古时期的入声韵读,不过塞音韵尾稍有变化罢了,樟村话“脚”也保留了入声韵读,也就是说,“脚”应该是樟村话的自有词,它和宕摄开口三等字中其他入声字在樟村话里的韵读是相同的,清声母读阴入,浊声母读阳入,具体如下:

读阴入的:雀鹊削着(着衣)脚约;

读阳入的:略掠嚼着(睡着)勺虐药。

2.阴平字骹的来源。该词是外来词,来自闽语。

樟村镇属于江西省玉山县,位于玉山县西部,樟村话在玉山话四种腔调中属于西乡腔(其他三种腔调分别是:本地腔、上角腔、底角腔),在方言片区的划分上属于吴语处衢片,地理位置上接近闽语区,地理空间上的靠近必然使两种方言产生接触并相互影响。

傅国通、蔡永飞最早发现吴语处衢片有闽语影响的痕迹:“本片因与闽语接壤,受闽语影响较多。”[1]罗杰瑞在《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分》(注:浙江江山和江西玉山毗邻,江山话和玉山话同为吴语处衢片)中提到江山话的词汇跟闽语词汇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跤(骹)”。[2]罗注:“跤(骹)口交切‘胫’江山话和闽方言一样称‘脚’为‘跤’:江山khau1,建瓯khau1,福州kha1,厦门kha1。”秋谷·裕幸在此问题上又有了新的发现。[3][4]

此后,该问题得到语言学者的普遍关注。王文胜、胡松柏、潘悟云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5][6][7]比如胡文就探讨了赣东北赣语、吴语、客家话、闽语在内的32 个方言点的语言接触情况,对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类型做了归纳,胡松柏所选取的8 处方言岛中有3 处是闽方言岛,其中之一便是玉山县北的紫湖福建话。其实,玉山县不只紫湖镇说闽语,三清乡以及南山乡东坳村、玉坑村、枫林村(现为上饶市三清山管理委员会管辖)等地也说闽语,本人母亲便是南山乡枫林村人,由于这个便利,本人小时候便能听懂闽语,甚至可以说一部分。据地方族谱记载,紫湖、三清、南山三个乡镇操闽语者都来自福建泉州,这几个方言岛内就是用“骹”这个词来表示身体部位的,读音和福州、厦门的完全一致,读成kha1,而不是用“脚”这个词。可以看出,樟村话中的‘骹’正来自闽语。

为什么在樟村话中原词“脚”不表示身体部位,而要让一个外来词来表示呢?本人根据汉语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脚”这个词本来在樟村话中也是表示身体部位的,我们从樟村话现存的几个词里面可以看出些蛛丝马迹,比如“打飞脚”一词中就是表示身体部位的;上个世纪60 年代出现的词“赤脚医生”在樟村话中也仍然是用语素“脚”来组合的;还有数量词“一骹脚”,该词无疑借自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其实这个词正是闽语和吴语早期融合的铁证。这些例子都说明“脚”在樟村话中曾经的确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只是由于这个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了“低、下、卑、贱”等意义,这些意义在樟村话里逐渐沉淀并固定下来,形成了“脚”的另外一个义项,当然,这两个义项曾经长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直到某个历史时期闽语的突然强势介入,才打破了这种和谐,在两种语言长期的接触、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闽语词“骹”逐渐把“脚”这个词中表示人体部位的义项剥离了出来,并取而代之,而由“脚”引申出来的义项则仍由原词担当。至此,樟村话中“脚”“骹”分工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樟村人已经没有人知道“侬脚”“豆脚”“菜汤菜脚”等词中的“脚”的本字是什么了,更不可能会有人把这些词中表示“低下、卑贱”等意义的语素跟“脚”这个字联系起来。

二、足

(一)樟村话里的“足”不表示人体部位,这一意义也一并由“骹”承担了。樟村话里的“足”只表示“足够”这一假借义,是个副词。樟村话里表示足够意义的除了副词“足”以外,还有动词“有”和副词“够”,三个词都可以表示足够的意思,但是用法各有不同,下面就来具体说说“足”在樟村话里的用法。

“足”在樟村话里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这一点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里的“足”是可以用作状语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的解释是:

足,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充分达到了某一程度或数量:我们足走了半天才到。

樟村话里的足不能作状语的原因大概是樟村话“足”“只”同音,都是阴入字,两者虽然同为范围副词,但表现出来的词汇意义刚好相反,足表示“足够、多”,只表示“少”,对话中如果在动词前单用“足”这个词来修饰很容易引起歧义:

伊件衣裳只/足花们300 块钱。

两兄弟只/足咥们一斤枣。

樟村话副词“足”的重叠式“足足”跟普通话用法完全一致,《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足足”的解释是:

足足,副词:①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充分达到了某一程度或数量,跟“足”相同。这口井足足有二丈深。我足足讲了一天。②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充分达到的数量,相当于“整整”的意思。这一车砖足足五千个。我们走了足足一个钟头。

樟村话“足足”除《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提到的两种用法外,还可在后面加上一个“尼”尾,变成“足足尼”,“足足尼”可单独成句。例如:

甲:“伊把车起码拉们50 个侬!”(这辆车起码拉了50 个人!)

乙:“诶(读阳平)足足尼咯!”(那是足足有的!)

樟村话“有”和“够”也常常用以表示“足够”这个意思,不过用法和“足”很不一样。“有”表示“足够”的意思必须置于谓语的位置上,且不能带宾语,或者只能单独成句。“够”通常是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单独作谓语。

(1)伊甚钱够你使吥哒! (这些钱够你用了嘛!)

(2)纸票够使呗。(纸票够用了。)

(3)钱够呗。(钱够了。)

(4)有呗,都够我咥三日呗。(够了,都够我吃三天了。)

(5)尽有呗,等下咥弗了浪费们咯。(足够了,等下吃不完浪费了。)

(6)再来5 个就有白。(再来5 个就够了。)

(7)你伊担柴,使足们力只有九十斤! (你这担柴顶多只有九十斤!)

(8)气要打足。(气要打够。)

(9)钱要带足。(钱要带够。)

(二)最后说说樟村话里的“广足”一词。

樟村话中,语素“足”只和“广”组合,形成“广足”一词,表示多、丰富。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词,估计这个词是古汉语遗留。古汉语中,“广”有“多”的意思,《辞海》(1989 版):“广(gua(ng)④普遍;多。如深藏广蓄;大庭广众。《汉书(艺文志》:‘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也可见“广”和“多”两个词搭配在一起使用,比如:

(1)“凭着俺这里兵多将广马壮人强,量吴国姬光到的那里,就怕着他哩?”(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

(2)“小人觑探梁山沟,兵多将广,武艺高强,不可轻敌小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3)“伍员已窥其意,复进曰‘王虑楚之兵多将广乎?’”(明·冯梦龙 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以上例子足证“广”有“多”义,由此可知,玉山话中的“广足”一词中的“广”正好保留了“多”的意义,“广足”应被视为复语,即今之所谓“同义复合词”。

[1]傅国通,蔡勇飞,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1).

[2]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分[J].方言,1990(4).

[3]秋谷·裕幸.也谈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成分[J].语言研究,1999(1).

[4]秋谷·裕幸.江西广丰方言音系[J].方言,2000(3).

[5]王文胜.吴语处衢方言若干特征词的地理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

[6]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J].中国方言学报,2006(1).

[7]潘悟云.吴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兼论汉语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J].方言,2009(3).

[8]颜森.黎川方言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9]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玉山县吴语副词
玉山县横街镇:搬迁后扶出新招 振兴发展有新貌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玉山县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玉山县观赏石协会成功举办2018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玉山县学校实现“班班通”
老板的女儿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