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读之中领悟真意,于欣赏之中感受魅力——谈文本细读之于中学语文教学

2015-08-15邝文娟

语文学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文学

○邝文娟

(实验中学,四川 成都 610081)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的基本批评方法,英美新批评倡导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英美新批评主张从文学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质,他们认为文学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富有情感性、多义性和复杂性,因此特别重视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用细读的方法读每一个字,思考、捕捉文本的内蕴和情理。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是专门的文学批评活动,但是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基于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现状做出几点思考。

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之一,语文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它的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从语言文字中流淌出来的高贵的气质,它是整个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浓缩。而上语文课就应该是与文字邂逅,与文学邂逅,与文化邂逅,从字里行间品读出文学的情趣与韵味,感受文学的魅力。“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1]178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堂课上引导学生亲近语文,在阅读中训练学生学习、熟练掌握并欣赏母语的能力,而文本细读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深入细读文本的缺失,使语文味与语文课正渐行渐远。

首先,语文教师抛弃文本,不重视细读,对教材钻研、把握不到位。很多教师备课时,没有潜心研读文本,而是匆匆浏览,看看课后练习,就去翻阅教学参考书,从网络上查阅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然后拼拼凑凑做成一篇教案,拿着这样教案就直奔课堂。这样势必给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第一,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第二,讲读课文有时仅仅是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有时也有对课文思想内容、情感的体会,但是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效果和作用。课文的思想、情感从哪里体现?主要是从字里行间分析感知和认识,没有细读文本的认识,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第三,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流连于各种教材参考材料中却没有自己的深刻见解,课堂教学只是拿着别人教案的空壳子牵强附会,课堂必然枯燥无味,至于语文味,更是奢谈。第四,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被弱化了,教师所讲的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和意识到的,教师要么囿于教参无从涉及更多范围,要么自己对教材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备课范围时,就会出现教师无法处理的尴尬场景。

其次,教学手段眼花缭乱,偏离语文本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设备的不断现代化,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背离语文本质的教学手段,声、色、光、影眼花缭乱,听觉和视觉冲淡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心、潜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政治课、艺术欣赏课,甚至是教育技术展示课,语文课上唯独缺席的却是语文本身。

第三,也采取细读的方式,但却是对知识点、考点的细读,是对练习题、试卷答案的深入挖掘,富有情趣和蕴含深刻人文内涵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机械的技艺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练习题的训练和检测,但是要有限定,有一个度,过多的练习和检测只会损害学生对语文的感情,损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深刻品味语文的浓浓语文味,然后才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教学生体会语文的无限魅力。

首先,教师注重文本,走近文本。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文本,用好教材。教师在备课时第一道准备工作就是认真研读文本,这是教学工作的最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关键的工作。曾有位语文教师每篇课文都要先读上几十甚是上百遍,经常是读得泪流满面,我们不一定要求非要像这位老师这样做,但是起码要学习他这种重视文本的精神和态度。

其次,多思考善提问,走进文本。英美新批评认为文本时文学的本体,强调对个别的作品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这对于我们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细读在方法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文本,感悟文本情感,解读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多思考,多质疑,不囿于现有的观点即便权威,而是通过仔细阅读,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可以再结合他人的观点,再次细读,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把握教材。

第三,咬文嚼字,品味文本。走进语言文字,分析文隐含的思想内涵。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一组词甚至是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作者花费心力重点着墨的字词句段,更是饱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自己透彻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探寻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古人作诗写文讲究炼字,今天大凡有点建树的作家也都是非常讲究推敲文字的,所以,面对这些用心血写成的文字,我们是需要花费点力气去好好品读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明天”是全诗的关键词,因为是“从明天起”,所以才能体会海子“今天”的不幸福,才能体会海子向往幸福但在尘世不可得的心情,才能真正地读懂海子。

文本细读,就是静心细读,细细品味,尤其是文字的细微之处往往见精妙;调动联想、想象、生活经验品味语言的味道,品味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韵味,然后就是悟,悟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2]

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是由老师决定的,老师首先做到了文本细读,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就会在此基础上有明确的目标,就能免于人云亦云,免于流于形式架空语文课堂,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哲理。学生有读懂读透课文的能力,有自如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应试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非常难的事情了。在这里,语文素养的提升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在一起。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本,立足文本,从文本细读开始,抓住语文“美”的特质,慢慢走,欣赏啊……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江洪春.文本细读,成就精彩的语文人生[J].小学语文教师,2008(7).

[3]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赵谦祥.赵谦祥与绿色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朱萍.于细微处见精神——也谈“文本细读”[J].江苏教育,2009(7).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文学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我们需要文学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语文课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