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与个性化
2015-08-15罗海艳
○罗海艳
(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新疆 阿克苏 843000)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我以为,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试想没有个性的课堂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培养的学生也是思想平平,能力平平,缺少创见,没有主见。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才彰显文化魅力,有个性的老师才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个性的学生才有不竭的创造力。而且,对于语文这个弹性系数大,拓展空间广的科目来说,创建个性化的课堂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更加重要。它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力保障。
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现在不同的老师上同样内容的语文课,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程序都大同小异,教师的分析讲解更是如出一辙,甚至对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也差不多。当然对文章主题、表现方法等的理解可能很少有实质性的差异,但教师的教学语言竟然也是一样,这就令人深思了。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语文教师,不一样的学生,为什么会上成同样的课呢?我们期待的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纷呈的教学状况为什么难以实现呢?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个性的缺失呢?我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应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个性化的学生,想办法避免与改善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实到语文课堂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中。
一、教师自身及其观念缺乏个性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启蒙者,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老师更应该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榜样,是个性独立、富有创见的模范。可是我们却失望地看到,许多语文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缺乏个性化的解读,没有独特的见解。教参成了阐释教材的拐杖,市面现在不少学生也开始购买教案与教参。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学生洋洋自得的“对答如流”。教师是教参的应声虫,学生自然就成了教师烦人应声虫。一唱一和,看似和谐交流的师生,其实一样的迷信权威,一样的缺乏个性。教师殆于思考,怎么能要求学生勤于动脑?教师见识短浅,怎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缺乏独立的精神,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视野?教师缺乏独立精神,怎么能培养有个性的创造者?
教师观念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也许从秦代的书同文、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我们教师自己追随主流,膜拜权威,也不允许学生超越教参,发表异见。我们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思考题都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牢记考纲规定的知识,学会考试解题的技巧,掌握作文得高分的妙招。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识记语文知识,训练考试技巧,还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打造“两脚书橱”,驯化野马,还是要培养有独立思维品质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是后者更重要!可是我们不少语文老师还是充当着木匠和驯兽员的角色。
语文教师自身要有思想有个性。对教材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对生活要有自己的认识。只要导向正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生活见解。教师的独立个性和自主意识必将影响学生。只有激情满怀个性飞扬的老师才可能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引领学生进入创造的新天地。
二、教学方式漠视个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中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进行。但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究竟要怎么变,变成什么样却是困扰我们许多老师的难题。从前的“满堂灌”式传统授课方式因无视学生的存在而遭到人们一致的口诛笔伐。但是不是把“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就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即定一个标准答案,一步步把学生往“正确答案”上引,是否就是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是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却不作辨别地一味为自己课堂上的精彩演讲和巧设陷阱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我们正在用这些温情脉脉的方式桎梏学生的生命,扼杀学生的个性。所以我们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琢磨教学方式的创新,避免教学方法漠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文时,当学生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攀仲永环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4、5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学生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学生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即使你是个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的。
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教师也可以大胆尝试、探索,把音乐引入作文教学中。音乐与作文结缘在我国由来已久,《列子汤问》中,曾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边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江河。”此时,钟子期所发的感慨,正是他所听的音乐引起心里的美丽意象,而作文是离不开意象的,音乐却能唤起意象,这正是音乐与作文两者结合的基础。一次作文练习,验证了这个道理,那时有一年元旦来临之际,所任课的一个毕业班已经到了紧张阶段,为了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大家一致赞同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元旦文艺晚会。晚会上,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被轻松柔和的《青年圆舞曲》所打动,随之合拍、击掌,翩翩起舞,被捧腹的相声逗出了眼泪,一曲《难忘今宵》把晚会推向高潮,最后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降下帷幕,大家依依不舍,交换礼物,留下珍贵的赠言,往日种种不愉快,在这里荡然无存,此时的乐声伴着友谊深深拨动着孩子们的心灵。元旦假期结束后,特别出乎意外的是一篇篇以“难忘今宵”为话题的作文,写得淋漓尽致,多姿多彩!其中有一位女生说:“我写作文,如果没有激情,就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干巴巴的,这次有了实际情景与体现,我好像有一肚子话要向人倾诉。”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以前也常常听到这些曲子,元旦晚会上那一幕幕的景象就会历历在目,再想我们即将毕业,走向四面八方,不禁感慨万千。”由此可见,音乐具有激发情感,唤起联想的作用,情感是联想的媒介,联想是谋篇的先导。所以可以断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联想,没有联想就没有构思,没有构思又谈何作文呢?而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呢?
三、学生个性的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创新个性化的语文课堂实现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不是简单重复他人想法和做法的顺民。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教育观念映射到语文课堂上,就是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的有些不够成熟的观点,要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并帮助他们完善;要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想方设法为他们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教材上的语文,学生要是不喜欢,你可以引导他说说不喜欢的理由;社会热点与焦点,学生要是有异议,你要允许他唱唱“反调”。当然,我们在教育中也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偏执、顽固等不利于成长的个性也是我们要帮助学生改正的。起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个性上的伟大。”因此,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性人文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
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创建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真正让语文教学充满个性。教师要走下圣坛,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宝贵的45分钟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尽情地参与与自由的表达的个性化课堂。值得提出的是,这个课堂,也没有单一的模式。因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多元化反应,决不能搞“一刀切”。这样的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师生平等、互动、互惠,每个人的个性均得以张扬,创新思维从中孕育,活力开始显现,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局面由此产生。
总之,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教改的一个主要目标,而“创新性”是新课程教改的灵魂。所以,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共创个性飞扬的语文课堂,培养有个性的人。个性化发展呼唤个性化教育。语文课堂是由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构成的,他应该是学生探求真知,体验生化,追求理想,展示个性的乐园;是师生熏陶情感,交流思想,激扬才情,放飞灵性的平台。让我们致力于创建个性飞扬的语文课堂,开辟语文的伊甸园,并从中感受生命的驿动,心灵的涤荡和灵魂的升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