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要善于因材施教
2015-08-15李友仁
李友仁
作文指导贵在以巧妙的方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有方法可循。要想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质量,除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多读多写等教学原则外,尤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作为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要了解整体学生的概况,更要吃透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知识视野、读写能力和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因人制宜,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指导。既要搞好“面向全体”的集体指导,又要善于在集体指导中兼顾对写作上的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统一指导共性问题,单独指导个性问题,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就拿看图作文来说,在统一指导仔细识图、重点写清什么的基础上,根据平时掌握学生的实情,进行分类指导。对学困生的指导重点应放在言之有序地写好画面上的内容方面,对中上等学生的指导重点则应放在对画面内容的详略处理上。同时,可让识图能力和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全班进行示范性的“看图说话”,以帮助学困生先识好图,弄清画面内容,再动笔练习,逐渐提高看图作文的能力。总之,教师要善于用不同方法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指导。那种不顾学生实际只采用单一模式的指导方法是很难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语文教师还要彻底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每次作文指导,要善于发现各类学生在作文方面的不同“闪光点”。对待学困生,要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和帮助,使他们增强信心,通过努力逐步赶上去。
大凡写作上的学困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认真”,一是“不会写”。
不认真者,往往是学习品质不良,有应付差事,投机取巧的坏习惯和懒惰心理障碍。他们懒于动脑,不认真组织自己的心智活动,作文粗枝大叶,常出现不应有的多种错误,如不应写错的字写错了,不应离题而离题了,从而导致成绩不佳。针对这类学生,要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入手,可利用他们较为聪明的天资和爱说爱动等优势,来一个因势利导,促使他们由“不认真”向“认真”方面转化。
“不会写”者,主要是由于自己阅读量较少,心中的积累太少或由于基础差(且不好读书),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或由于长期受到低评价,加上心理素质太差,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或由于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正确,导致偏科,缺乏写作兴趣等等。针对“不会写”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现象,教师更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如抓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想写出好文章的上进心和能写一手好字等优点,来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在指导方略上,可以鼓励他们平时多阅读一些书籍,多积累,多写一些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可让他们多做一些“照葫芦画瓢”的模拟练习。这样,由“仿写”到“创新”,先学会写短的,哪怕只有三四百字,只要紧扣中心,句子通顺即可,再慢慢学会写长的文章。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以特地创设一些写作环境,来引导他们进行创作。例如,在教学环境描写时,就利用春游的时机,把学生带到山坡上,让他们躺在草地上静下心来看蓝天,看白云,看树木,看花草;听风儿吹过树梢的声音,听百鸟在林间互相应和的声音,听山坡下流水的声音,听牧童的短笛声。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时学生有了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真实体验之后,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争着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内心体验告诉同伴,开心地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老师再作适当地点拨,写作就要写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此时,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写景文章,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完成,也不会再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了。
总之,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可灵活一点。进行记叙文体的训练,对于学困生,应紧扣“大纲”的要求,使之尽可能地做到有条理、有重点地写清楚一件事或写好一个人就可以了。对于确实属于“没啥写”或“不会写”的,更应把立足点放在“简单”二字上,不能拔高。例如,写《同桌》和《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只要他们紧扣文题,能把“同桌”的言谈举止写出一两点,把“一件新鲜事”写清楚且有点新意即可。而对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学生,最为关键的是读懂材料,提炼正确的观点。指导重点应放在“读材料—炼观点—提论点—摆事实—阐中心”等环节上,只要他们能紧扣材料,联系实际,把中心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而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在“引述材料、点明论点、联系实际、充分论证”等方面写得“精”一点,“深”一点。如此,因人而异,使其各有所获。
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那么创作文教学大面积丰收,就不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