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宜兴紫砂的传承

2015-08-15王朝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8期
关键词:茶具宜兴艺人

王朝红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是一门有600多年历史的民间工艺。经历几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已形成其优良的传统。我们现在常说要“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那么,什么是紫砂的优良传统呢?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呢?这将是紫砂业界的一个长久的热门话题,而且恐怕一时也很难取得统一的认识 。在这里,我谈一点肤浅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紫砂壶是“为茶而生的工艺”,与茶事结缘,为茶艺服务,应是必须坚持的传统。

宜兴紫砂陶以紫砂茗壶、茶具为代表,从其产生、发展来看是随茶事的发展而发展的。正是明代废龙团用散茶以后,人们饮茶改烹点法为沏泡法,于是茶壶应运而生。而文人雅士喜欢“一人一壶、自斟自酌、旋沦旋啜,方为得趣”,于是由大壶改为小壶。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胜出,以致成为“世间茶具称为首”。可见紫砂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因此,这应当是紫砂的一个传统,具体来说,紫砂千变万化其宜茶的功能不能变;壶的造型千奇万状,把握舒适、出水流畅的基本要求不能变。当然茶道、壶艺、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适应不同的茶道茶艺需要,可以创新设计出不同的茶壶、茶具,这就是在“为茶而生的工艺”这一传统上创新发展了。

二、紫砂壶独特的手工成型工艺,这一优秀传统不能丢。

从明万历年间时大彬开始,已基本形成了紫砂壶独特的手工成型体系。这一独特的成型手法主要分为拍身筒成型法和镶身筒成型法,这两种方法都有一整套相对固定的程式化的操作系统,而同时每制一壶,艺人都会制作一批专用工具。目前正在进行的紫砂陶“非物质文化”申遗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这个独特的全手工成型的工艺。因此作为一个立志承传紫砂技艺的艺人,必先要下苦工“吃三年萝卜干饭”,从师学艺熟练掌握这一传统的手工成型技法。当然,可以辅之以必要的模型、模具,但这种工艺的创新都是在手工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点,有人试图别出心裁地搞注浆、拉坯成型;或者在紫砂壶烧成后用机器抛光这种所谓“创新”,我以为都是违反传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三、紫砂经典造型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是我们要学习的传统。

紫砂是一门造型艺术,紫砂壶的创新主要是造型的创新。由于历代艺人毕智穷工的创造并又经时间的考验筛选,在数以千万计的不同造型中形成了一批“跌不破”的经典造型,如光货中的掇只、掇球、石瓢、仿鼓、汉扁、斗方、升方,花货中的梅桩、松段、竹段、鱼化龙,筋囊货中的半菊、合菊、菱花、合梅等;作为一名青年艺人,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下决心反复“临摹”一大批经典造型,将其熟练掌握,然后才有可能在此基础扬长避短,分析研究进行创新。我很希望业内的大师、高工或研究紫砂的专家、学者能出这样一本书:将历史上的传统经典款式(如100款)加以整理,并从造型美学上进行分析。这样今天的艺人在学习传统造型时也许可以少走弯路,事倍功半;如果“临摹”传统名作的功夫还不到家,便想一步登天进行创作,我想这可能是“空中楼阁”,难以成功。

紫砂的优秀传统还有很多,如文人参与紫砂,与艺人联手合作的优良传统;素面素心、朴素典雅融金石书画于一体的装饰传统以及源于生活、师法自然借鉴姐妹艺术的创作传统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阐述。总之,我们一定要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创新,紫砂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才会永葆青春。

[1]《紫砂壶铭赏析》陈茆生著

[2]《中国紫砂茗壶珍赏》夏俊伟韩其楼著

猜你喜欢

茶具宜兴艺人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老艺人的匠心
美轮美奂的茶具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传统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意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