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性心理刍议

2015-08-15陈光磊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任性品德人格

陈光磊

(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菏泽274015)

生而为人,就有天性,天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即自然个体的基本属性,也就是天然性。一个人如果由着自然的基本属性来行事,我们可以称之为“任性”。最近,随着“有钱就是任性”的高调出台,“任性”一词进入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口语中,时不时就会说出“任性”。关于“任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就日常概念而言,人们普遍都能理解“任性”,“任性”顾名思义,就是任着性子来,“性子”,就是人的天性、本性、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首先是满足自己生存与安全的需要,人在最初的时候,要满足自身基本存在的需要,随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人成为社会的人,就会拥有个性和人格,代表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性和人格必须受到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最初的生存需要,是一种自我生理需求的满足,其需要是对自己的“有用”,那么这种有用就是基本欲望的表达。随着人的社会化,人的本能需求的满足必须是社会化之下的满足,要受到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任性。那么,任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呢?任性的成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不任性?

一、任性是一种不成熟心理,是心理变态

(一)任性首先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成熟心理明显的标志有三个:一是符合基本的社会要求,二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景,三是符合基本当事人的身份与年龄。

人是社会人,所以人的正常成熟的心理与行为是在所处的整体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规范,或者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情景和身份,是正常心理理智运作的结果,否则就是任性。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性,任性个案时有发生。在高校有大学生高兴到一种状态,或者激动到一种什么状态,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以至于不管是白天或者夜晚在校园裸奔;在社会上也常常出现裸奔现象,例如有人因为妻子不离婚的要求,进行裸奔。

在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心理表达还要符合当时的情景,无论是快乐的表达,还是悲伤的倾诉,都是因当时的情景因素而产生。“人逢喜事精神爽”,“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是情景心理的表达,都是人生心理成熟后的感怀。曹禺《雷雨》第一幕:“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周朴园之所以要繁漪喝下,不要任性,就是因为繁漪是孩子的母亲,是长辈,长辈就不能在孩子面前任性,这是当时的情景。人的心理与行为要符合社会习俗、规范、社会场景,更要符合当时的心理场。所以,一般人很难理解庄子在其妻子死亡时的“鼓盆而歌”,因为死亡是悲伤的场景,不应表现为“歌”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更会责难丧失亲人后的娱乐之举。歌、乐等都属于违背场景的任性,尤其是讲究中庸的中国人,一般是不能接受那些任性之举的。中年男子雪中跪四小时向已婚女性求爱;女友撞坏好车,土豪再买豪车相送……这些都是一种既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符合当时情景的心理表现,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既可以认为是一种幼稚心理,也可以说一种没有人生目标,对自己放纵的行为。

有一些人的任性可以说是意志失控抗争的表现。人在失控抗争时会引起情绪与行为上的反应,产生愤怒、敌意、攻击,或者竭力挽回失去的控制能力。[1]如大学生失恋后对女友的暴力、言语的骚扰行为,或者是一种肆意的楼下求爱行为。未经别人允许,随意张扬任性的宣传扩大事态性质的求爱行为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试图竭力挽回失去的控制能力的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意志有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性四种优良品质,每一种品质都有相反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就是任性、怯懦。自制性是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有自制力的人能控制自我,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任性,实际上就是不能律己,易冲动,意气用事,缺乏意志自制性。

人的心理还要符合身份和年龄,上面的周朴园让繁漪喝下就是因为身份是周的妻子,是孩子的母亲。关于年龄任性的情况更是多有普遍。“倚老卖老”,老人是老小孩以及大学生在父母家长面前娇气、撒娇都是一种任性表现。

(二)任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与行为

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只要任性,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点,只要从我们自身推断就能得出结论。为何老人照顾小孩会使儿童产生任性的心理与行为,就是因为老人溺爱的心态,放纵了儿童的天性的不良部分和自私部分,如霸道,说脏话,和小朋友玩耍时以强欺弱,等等。有些家长溺爱孩子而不自知,溺爱孩子可以给孩子当马骑,不失为是天伦之乐,但是,天伦之乐是有原则的,也是有界限的,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而不是一种溺爱,更不是一种交换。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不良天性,久之,就会使之认为应该然,就会内化为一种不良的心理,产生不良的行为。以爷爷奶奶、父母的角度观之,儿童的内心都是十分纯净的。没有人怀疑孩子的纯净,可是由于自身的需求,触及社会他人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甚至是错误。

有钱就任性,扩大之有权也任性。有些人有钱,用钱表达欲望,感觉钱是万能的,任意妄为。在仕途上,也有人不能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一己欲望胡作非为,都是错误的行为。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正在获得物质丰腴所带来的享受和暂时的满足。有钱的家长,由于忙着挣钱,就开始用金钱力所能及地满足孩子的可以用钱来满足的欲望。于是,花钱随意,任性花钱,“有钱”成了一种随意的符号,反正有钱,所以花钱任性,钱鼓励着欲望,鼓励着任性。任性继续膨胀,就会脱离正常的轨道。有些人有钱任性,有些人有权也任性,其对社会的危害将是更大。

无论何种任性都是一种不良心理与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果。

(三)任性是品德的放纵

任性就是品德的放纵,因为任性摆脱了德性的限制、道德个性或道德人格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把品德、德性、道德个性或道德人格视为同一概念。从词源来看中文的“德”字从值从心,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的特征,最终形成中国文化认可的“得”。所以“德”就是获得、占有某种好东西的意思。《广雅·释诂》和《释名·释言语》诸书皆训“德”为“得”,《说文解字》也这样写道:“得即德也”。德性的最终收获就是得到或得到美好,或者得到恶果。中国俗语称之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英文中的‘德性’一词是Virtue,源于拉丁文Vir,本义为‘力量’、‘勇气’或‘能力’,也有获得、占有某种好东西的意思。”[2]不错,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力、力量占有某种好的东西,所以,就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就人的基本品德而言鱼和熊掌都是欲望中的东西,同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是作为社会中的人想要得到的。就品德而言,正是因为鱼与熊掌的区别,生与义的区别,人的品德在长久的生活经历中,在积少成多的积累与积淀中形成了德的不同价值即美德与恶德。美德与道德一样就其本身来说,都是对人的某些欲望的限制、约束、压抑,因而都是一种害和恶。那么,究竟有没有不压抑欲望的道德和美德?没有。任何道德的形成,任何美德的养成,都是长期服从社会道德要求,压抑自身欲望的结果。所以,哪里有任性,哪里有放纵,哪里就不会有美德的存在。

在中国文化中,有德才有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品德,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得到。任性、放纵,是自我道德、自我人格的满足和释放,这种释放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自己一时得到快感,但是久之最终形成恶德,恶德形成之后,最终的结果会得到更大的惩罚。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本质。任性、放纵、不能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其实,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是为了满足即时的生理欲望、心理欲望、短暂的欲望、利己的欲望或者近期的欲望,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考虑社会的要求,考虑他人的情况,为好玩就放火取乐,为了邪教就随意杀人等等,为满足某种自身欲望,为所欲为,诸如此类,都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私人格,必将招致更大恶果。

生活中随便插队、吸毒、卖淫、吃喝嫖赌、任意制造恐怖、违反社会公德等等都是一种任性。大学生夜以继日地放纵时光、蹉跎青春、消耗身体拼命游戏就是一种任性;有少数高校教师,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不满,站在神圣的大学讲台上,随意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意污蔑自己的国家,就是一种品德的任性;为了戒除网瘾,砍断自己的手臂,是任性;因为失恋爬到桥顶准备跳下轻生置跪地的母亲于不顾,岂不是任性!那么,为了近期的个人的利益,即时的利益,而任性而放纵,最后的结果就是害,就是危害,就是身败名裂,就是害人害己。

时代的发展,人人都要求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在为中国梦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人都在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张扬个性不是任性。个性的张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个性张扬能够也必须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德的重要基石。

(四)任性个性是一种心理变态

历史上隋炀帝的任性妄为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从历史上关于隋炀帝的诸多记载中,都可以看到其任性妄为不顾民众的死活,只求本人快意的变态个性心理。个性的任性本质上是变态,是对社会变态。

历史上,在民间对任性也是持否定的态度。《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吾儿王雱)对我哭诉其苦,道:‘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从以上相关记载以及评表明了中国民间历史传统上对任性行为、任性心理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是基于民间普遍的一般看法,来看待任性的变态。

任性个性是长期任性心理、任性行为的结果。由于长期的任性,形成习惯、形成个性,任性个性是一种心理变态的个性。变态心理学认为人格个性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先天遗传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任性在变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贻害周围,贻害社会。

任性在变态方面主要体现出“反社会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的明显特点。反社会性人格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是: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愧感;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不能从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冲动性人格又称攻击性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缺乏冲动控制。易激惹,常因微小刺激而发作,动辄就会以暴力威胁,而且反复出现。

任性一旦成为个性的组成部分,就成为变态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在不同的人格变态中发挥作用,在自身和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危害行为。社会中如果充斥着任性,那么将是混乱无序状态,将会人人自危,就不会有和谐,哪里还有幸福生活。

二、任性心理成因

任性和其他心理一样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原因,有生物学因素,但更多地是自身后天理性修养差、缺少内涵、缺少人文修养、缺少法治意识等造成的,同时,引发任性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一)自身后天因素

自身后天因素是任性心理发生的重要原因,任性的表现是基于自身需要的冲动性,或者是激情状态下的冲动性,不管是冲动性,或是欲望的表达,或是情绪的发泄,都有其后天因素的影响。任性既是后天自身不良习惯的结果,也是没有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既是教育管理不严的结果,也是不遵守社会规范的结果;既是个体品德不良的结果,也是个性心理变态的结果。崇高的理性,优秀的美德,坚强的意志,这些战胜任性的法宝都是后天经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培育起来的。人是文化化育下的,人是受制于法律的,人是经过道德熏陶的,作为人的存在,就是限制自身的冲动,就是富有理性、富有涵养,富有人文情怀。在追求中国梦的今天,人还要牢牢把握好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关口,努力奋斗,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任性。

(二)躯体疾病导致的任性心理行为

人在病菌、病毒感染下,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躁狂、幻觉、妄想等症状,其中的少数人出现人格和行为异常。任性就是在意识清醒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变态。

甲状腺机能亢进时会表现出精神兴奋性增高,初起表现为情绪不稳、过敏、急躁、易激动,进一步可出现躁狂状态。导致人出现莽撞的任性行为。

(三)心理因素

重大疾病、躯体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由于久治不愈,病人处对生命苦难的恐惧和身体康复的希望转换的状态中,心情不断变化而不能自主,出现任性行为。在各大医院的类风湿性住院病区,那些病友们灰心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如想法死去”。在这种状态下,有些病人对家人等表现出一些任性行为。人在激情、挫折心理状态,因为意识范围的限制,容易产生激情。著名影星C罗在伊莲娜与之分手后,在场上开始报复打人,则是情感挫折之后的任性表现。

三、任性的矫正

任性主要是个人后天的原因,以及生理、心理因素,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矫正。

(一)区分轻重,惩罚任性

对于严重触犯法律、法规的任性,根据相应条文,进行处罚与制裁。

(二)加强教育,控制任性

有些任性是认识方面的错误导致的,如任性随地吐痰,任性口病,任性不讲卫生等等,对于这些“小毛病”任性,应及时进行教育,进行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使任性的习惯得以戒除,形成有修养有内涵的习惯。

(三)心理疏导,不再任性

对于心理不成熟表现出的任性,对于心理变态导致的任性,对于品德不良表现出的任性,以及由生理原因疾病等原因导致的任性,都有其心理的最初的基础或者最初的心理变化。针对任性的心理变化,要能够及时觉察,防微杜渐,进行心理疏通,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使心理发生变化,改变思想认识,改变行为观念,认识到任性的结果及其将会导致的不同危害,不再任性。

在心理咨询中,可能遇到这样的疑问,生活中,人生中,工作中,可否来点任性?不可。夫妻之间,人际之间,小到生活琐事,大到人生事业前途,细细想来皆不可脱离理智而任性,更不可任性妄为。夫妻之间吵架不能任性,生活饮食也不能任性,起步开车不能任性,人生路上,更不可任性。任性就是滑向非理性,非理性就是理性毁灭的开始。

总之,人的生活是具有德性的诗意般的文化生活,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的生活是在梦想的指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的生活是德性、理性的生活,德性、理性的生活就不能是任性的生活。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66.

[2]王海明.关于品德的几个难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9(9).

猜你喜欢

任性品德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千万别任性
任性者的搞笑
戴上就任性
品德
有才任性党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