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劝学》《师说》名句想到的

2015-08-15董俊禄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通假区分例句

董俊禄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济南历城第一中学)

汉字,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折射,汉字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今天刚刚看到一则新闻,五位大学生,其中四个对“蟋蟀”一词写不出来,而在当下,央视一汉字听写的栏目也十分流行,有很多词许多人都很陌生,汉字作为我们的语言基础,其形势不容乐观。

《劝学》《师说》是鲁人版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必背的两篇重要文章,我就饶有兴趣地以这两篇文章为例,讲一讲由汉字书写而联系到的语文汉字教学。

一、巧记文中通假字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个例句本无多大知识难度,句中出现的“知”“有”“生”字,学生在初学时,无甚障碍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其字采用通假现象,而音读通假字的音,所以无形中造成了读记障碍,就成了考试中的易错点,其中“知”通“智”译为智慧,“有”通“又”译为再一次、又一次,“生”通“性”译为资质、禀赋。通过以上几个例句来看,要想准确识记重要知识点,首先应明了本句中存在通假的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要从翻译的过程中准确识记此字所代指的实际意义,找到规律,准确识记。类似于此类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凡是出现通假现象的一般是原字而非表示句中实际意义的现字。

二、死记文中有特殊性的句子

例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以上两组例句,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其奥妙之处。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例一句中含有“致,至”,例二句中含有“受”与“授”。对于二者,,在教材中的课下注释中均未做任何解释,而从意义的角度分析二者所表示的意义也没有多大差别。有一部分学者谬认为这是古人在创作中无意中写的错别字,而在教学中,我们本着忠于原文的原则,又需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此形势之下,作为教师应如何化解?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去区分,一方面,没有明确而统一的答案;另一方面,讲的过于专业对于学生而言,无任何意义。对于此类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无规律处,硬加规律”的原则,目的在于教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对于“致”与“至”,我本着万物平衡的原则,告诉学生“四加五不加”的识记方式。具体操作是:对于二者,我告诉同学们这是既定事实,我们无力改变,我们要准确记住,这是毋庸置疑的。进而仔细分析一下“而致千里”与“无以至千里”的不同处在于一个四个字,一个五个字,既然意义用法一样,那么“致”多了一个偏旁,我们暂且认为“致”是两个字,这样就都成了五个字,“无以至千里”句也是五个字。遵循了守恒原则。“四加五不加”不仅便于了学生识记,而且因为这一小插曲,学生们识记的会更加牢固。而关于“受”与“授”,则告诉同学们,本文的标题为《师说》,其主要内容是用来论述老师作用的,那么老师是干什么的也就成了本文的要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本文重点。对于“重点”采用通假现象以体现文言文的特点,也就顺理成章,而后面的句子,为了区分,也就相应的采用“授”。如此讲评相信学生们一定会记住,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

“学必有法,而学无定法。”在实际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对于人生大有裨益。

三、妙记相似句的区分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仔细分析两句,一句为孔子原话,一句为韩愈在孔子原话的基础之上的再升华。二者的区别在于“必有我师”一句中,一个前面加了一个“则”,而后面没有“焉”;一句为前面没有“则”,而后面有“焉”,将两句加以区别、比较,在记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强化记忆,将复杂的记忆过程变得具有了规律性。抓住了这些规律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窍门,也就不至于在学习中出现记错、记混现象了。

四、牢记“生僻”易错字

1.故金就砺则利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所谓“生僻”字并非指实际生活中不常见、不易书写的汉字,而是指对学生而言,容易产生误写的字。对于此类情况,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去区分相似字在意义上的根本区别,从而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

如“砺”是指磨刀石,所以以“石”作为偏旁,整句的意义就成了“金属靠近磨刀石,就变得锋利”。“砺”与“利”所指代的意义不同,故而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就不同。“螯”是指动物的脚,所以为“虫”底,“鳝”指“黄鳝”,是鱼的一种,所以为“鱼”旁,如果写成了“蟮”就成了“曲蟮”,即蚯蚓,也作蛐蟮,从意义上讲螃蟹是不会以蚯蚓的巢穴作为自己栖身之所的,意义上讲不通,也就证明字写错了。而与“锲”形似的字如“褉、契、碶”,太多,不易区分,只有认真分析、准确牢记才能真正在考试中获得真实的分数。

五、准记易忽略的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在以上例句中,“江海”写成“江湖”,“故、之”的漏写,则很易造成名句的丢分。在现实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此类易忽略或易出错的地方,从而提高准确性。

学有常法,而学无定法。在现实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知道用力耕地而不知道抬头看路的话,就找不到语文学习的方向;如果只知道用死力和蛮力去攻克连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困难,就会在困难面前陷入迷茫、畏葸不前。两篇文章中最简单的书写环节尚且有那么多的规律蕴含其中,那么在我们整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多少千丝万缕的关联呢?我们要用足够的勇气去看待学习,用足够的智慧去化解困难。要学会审时度势的去处理隐藏的陷阱,关注学习的细节,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总结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习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每一位看到此文的学生能有所启发,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写对每一个字,得到高考中的每一分,用自己的每一分细心铺就理想的大学之路。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忠康.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通假区分例句
衛伯考(下)
怎么区分天空中的“彩虹”
区分“我”和“找”
好词好句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好词好句
浅说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