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非常 事半功倍——湖北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2015-08-15徐逢春

中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作文题风景教材

徐逢春

[作者通联:湖北咸宁市鄂南高中]

《楚天都市报》2014年12月16日《高考大纲出炉语数英都有调整》一文写道:“省教育考试院介绍,明年我省的高考命题难度保持稳定,试题将在源于教材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过去两年湖北有关高考命题的报道,都有类似于“源于教材”的话,因此我认为备考2015年的高考作文,最好的方略莫过于“两个非常”,即非常认真地学习人教版5本“必修”的《语文》教材(如果能连11本“选修”的也一样学习当然更好),边边角角不放过;非常认真地落实练习题,掌握其要领,点点滴滴都弄清。只要这样,就能事半功倍。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

2013年的作文题就是套用课本上的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有这样一道写作练习题:“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就是套用这道题吗?如果平时非常认真落实课本上的题,肯定会联系《老子》上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而不争“之说进行探讨,进而行文揭示其蕴含的相反相成的哲理。

而且,课本还为写好作文提供了典型的例证。对《老子》之说和文题材料,可理解为做上善之人,要像能因器变形、可方可圆的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争利。对材料中的点睛之笔——“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的内涵,比较深刻的引申应该是:为了国家利益或成就事业,做人既要“圆”,即或柔顺或谦和或忍让或变通等,只是不宜为了私利,不讲原则,不问是非,像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圆滑;还要“方”,即或方正或执着或坚韧或刚强等,但不宜刚愎自用,拒纳进言。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敢于同寡信的强秦斗争到底,虽“功大”却“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宣恶言”他一再忍让“避匿”,其行动极鲜明地展示了“柔”“坚”的蕴意,使他成为历史上智勇双全的化身。课文《鸿门宴》中的刘邦,因势变通,借项伯之力缓解危机,在项羽面前佯装臣服,“未辞”逃离仍不忘“令张良留谢”,而一到军中“立诛”内奸“曹无伤”,“柔”与“坚”兼备;反观项羽,一味刚愎拒言,坐失良机,招致后来的乌江自刎。课文《苏武传》中的苏武,为了捍卫名族气节,“坚”得惊天地泣鬼神。他不惧屠刀,严斥利诱,甘愿“以身膏原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终成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而卫律、李陵,“柔”得卑劣无耻,投降了匈奴还反过来威胁利诱苏武,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柔”“坚”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待同志、追求进步的青年乃至受伤的车夫,他或谦和或忍让或柔顺,尽心帮助、扶植、救援:而对道不同却躲在阴暗角落放冷箭、因反动而被打落水中又不思悔改一心图谋反扑的小人,他是决不宽恕妥协的。课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教学生时谦和,待亲人时柔顺,而为了表达对美国侵略的强烈义愤,身患重病,宁可饿死也拒领嗟来之食,世人无不赞叹其崇高品格。有了这些例证,何愁写不好文章?

2014年的作文题化用了课本的内容

《谈美》是一本美学佳作,高中《语文》必修四就作了介绍。虽然介绍的内容不能全拿来套2014年的作文题,但其中的一些话——“朱光潜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幅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把它赠送给青年朋友,用这种人生观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完全可以作为21014年高考作文题确立文旨的角度。因为该题材料中的这些话——“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不是在提示一路都有风景吗?何况游的理应是名山,当然应该“慢慢走,欣赏啊!”。

确立了这样的角度,标题就可拟为“让人生处处有风景”,亮出文章的主旨。接下来文章可以由“一路都有风景”切入,推出山上处处都有风景的小论点,再描写一下(只能是“一下”,因为这不是重点)风景,以便为下文的引申做铺垫。如何描写呢?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写景要抓住特征》一文就说道“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写作练习”中有一道题是这样要求的:“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常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抒情文字。”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练习垫底,富有特色地描写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应该不成问题吧?

当然,如果文章只是停留在描写景物的层面上,即使“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的是热爱祖国大好山水的感情,也不能彰显文旨,所以还得进一步引申。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表达交流”部分有《学习写得深刻》一文,指明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这样几种方法。湖北题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展开论述,从而使确立的文旨得到彰显。

“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名山的各个部位都有“好看”的风景,这应该是常识。但为什么游客中有人竟相信别人说的“没有”呢?原因很可能是畏惧山路崎岖,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畏惧艰辛的人,是决然得不到巨大的收获的。这就由登山这个别事例引申到一般的人生哲理,即以小见大。再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这样的哲理,表明要想人生处处都有风景,即如朱先生所说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就得不惧艰辛,勇于攀登。

这样的道理可以说家喻户晓,因而引用相关的典型事例来论证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何况课本中就有。例如“全面发展”的科学家——《张衡传》中的张衡,一字千金的“书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举世闻名的作家——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当代的爱因斯坦——《宇宙的未来》的讲演者、身残志坚的史蒂芬·霍金,他们的人生风景何等壮观!他们造就这壮观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不惧艰辛,勇于攀登。就说沈从文,他14岁小学毕业后独闯北京,报考燕京大学二年级国文班,虽只得了零分,但仍矢志不渝,勇于攀登,后来在郁达夫等人的帮助下,边到处打工边在大学旁听,和许多“北漂族”挤住在大学附近的银闸胡同公寓,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勤奋写作,饥肠辘辘仍然坚持,可谓尝尽了人间的艰辛。(2010年5月29日《楚天都市报·细数民国时期的“北漂”一族》)另外三位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发掘其事迹。有了这样几个典型事例,文旨不就可以得到有力的彰显吗?

既然过去两年的作文题套用或化用课本上的题或内容,那么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就很可能继续这样做;即使不套用或化用,也会与教材有紧密的联系。再说教材上的练习题和内容,虽不能说关涉到写作和人生社会的所有方面,但完全可以讲关涉面相当的大,只要会灵活变通和适当补充,就基本上能满足应考的需要。因此,只要我们平时真正做到了上述“两个非常”,像2014年6月25日《楚天都市报·状元学习窍门》一文介绍湖北省、武汉市3名高考状元时写的那样——“要有蝗虫精神,尽可能把课本全面吃透而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就能顺利地越过2015年的作文关。比较茫无边际、而且不一定合高考的辙的复习,“两个非常”实在是事半功倍,最靠得住的备考方略,这已为过去两年的实践所证明。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平时不愿深钻细研《语文》教材,说什么“想说爱你不容易”,结果语文学习成了无根的浮萍,漂移不定,作文也只好听天由命,以致见题头脑就一片空白,“感觉有点悬”,“不好把握”,“这么飘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事。

猜你喜欢

作文题风景教材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