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2015-08-15史玉红
史玉红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王滩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使孩子们养成较强的人文素养。而这一目的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语文教师在授课时的用语技巧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句表达课文中的深奥句子,使学生尽快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深层含义,并逐步培养相应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语言艺术特点,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可以明确地体现教师魅力、教学水平、能力、教学修养和教育风格。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规律,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拓展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将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小学阶段恰恰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所以,语言端正、规范的语文教师,能够对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语言必须有规范性。基于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的语音、词汇、语法,为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很多偏远地区或农村的语文教师,或者因为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或者因为受当地方言影响,经常在最基本的发音或叫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这些地区有很多老师将“师范”读作“思范”,将“教室”读作“教史”,将“故意”叫做“得为”,将“肥皂”叫做“胰子”。这种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势必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偏远和农村地区教师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普通话等级标准,并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规范普通话进行教学,以使学生从小就能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和规范用语的能力。
二、科学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应具备科学性,其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学校是小学生获得认知的最主要场所,任课教师是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最顶礼膜拜的偶像,很多孩子虽然在家里不太听从父母的指教,但却对老师所教的东西深信不疑。所以,一旦老师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有偏颇,他们就会在认知的初始阶段就对这一知识留下了错误的记忆,这些认知在以后都很难改变。拿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为例,“落花生”本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但有些偏远或农村地区的教师却因知识面窄,且没有深入查阅相关资料,而在课堂上把“落花生”教成“种花生”,产生了知识性错误,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还有些教师的授课用于存在基本的语法错误,不能正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形成歧义。如“他的说法,有人反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这句话存在歧义,对于究竟是“他的说法”我认为正确,还是“有人反对”我认为正确,没有表达清楚。所以,教师课堂用于的表述,必须明确、科学,不含歧义。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用于在满足以上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口语化,并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确保可以被孩子们完全理解,并易于接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用于必须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简单易懂。在这一点上,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感受颇多。她在向孩子们讲授诗歌《瀑布》时曾通过先向学生们讲述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指出不管是当地的小河还是祖国的长江,都是永不停息地向前流淌着,并支撑着船只向前航行。在这之后她又告诉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水,它并不是向前流淌,而是从高山或悬崖上倾倒下来的。此时,孩子们的脑海中便呈现出一番自己从未见过的胜景的遐想,并急切想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景象,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便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李老师的这段导入语就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可接受性,对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生动性
教师用语的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较差,或日常作息不规范,经常出现上课犯困、打瞌睡的情况。相比其它课程来说,语文课堂是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乐趣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用语上更具生动性,必然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克服困倦。如教师在解释《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时,可以不拘泥于词典中的“幽雅安静”一词,而代之以能够详细描绘代表“幽静”的某种景致的语言来让学生体会其含义。有位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曾这样描绘“幽静”:在村口的小河边,夏天有月亮的晚上,你坐在外婆的身旁,静静地观看遥远的星空,回想着外婆所讲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位教师生动浪漫的语言描绘,非常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学生们带入了一番幽静美好的夜景之中,同时也使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幽静一词的含义,并能够在日后的写作中灵活、广泛运用。
五、趣味性
中国古圣人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不光是一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知识的灌输过程,更是一种对不同特点学生个性心理的协调过程。所以,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从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恰当的时机巧妙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宋词时,一位老师问学生说:“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们几乎全部回答喜欢,接着老师言归正传:“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学生们于是开始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介绍“宋代流行歌曲”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认真学习书中的这篇宋代的流行歌词。
六、情感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众所周知,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要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具备应有的情感性,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产生相应的感情共鸣,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到《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一定要先被感动,然后再带着这种对周总理的深切爱戴和缅怀之情为学生授课。正是由于这种情感上的感召,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心心相印,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并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情感必须从小建立,这样会使孩子们在长大后会有一种情感上热爱祖国的潜意识,不管将来身在何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心系祖国,时刻准备为祖国做贡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钧.教师的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