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08-15周钰涵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儒家马克思主义

周钰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民族认同感,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始终坚持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实践层面相融共济,不断汇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凝成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指引着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一)精神层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的伟大科学理论,还是一个越发宽容开放的庞大体系。而儒家传统文化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凝聚着无人能比的气度和巨大张力,这些无形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融通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我们应带着承认差异的宽容胸怀,秉着求同存异的民主态度去客观的看待两者的相融,探索出两者对接环节的合理因素,理清其相融的具体表现与逻辑,所得成果方可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1.社会理想层面的契合。倘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沉淀,社会理想则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引导人们奋斗的目标,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思考。《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其中蕴含了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职的生活态度等一系列和谐共赢的思想。而马克思为我们缔造出了一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它是物质导向法则的最后终结,是为了全体人类精神的解放。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与儒学的“大同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2.理想人格层面的契合。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都主张入世,强调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其二,两者都认为应“重德轻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学推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完善,对物质要求没有过分要求。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批判人们执有过多欲望,贪婪的追寻着权力享有与物质享受。其三,两者都主张“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相统一”。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推崇“忧患意识”、“仁的自觉”和“意志自由”,这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人观,即注重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强调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相统一的自由意识,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人类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等,具有相融性。其四,“智、仁、勇”是儒学对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诠释。而马克思言语下的自由虽强调摆脱社会关系中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异化,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展望,却也内含对人品格的要求。言下之意,从理想人格角度来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阐发,两者有互通性。

3.终极关怀层面的契合。首先,随着儒家“人道”观念的演进,民被视为“神之主”,君的职责就是使民保持“天地之性”,实现天心和民心的统一。可以看出中国早期就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启蒙。其次,儒家讲“仁”,推崇“泛爱众,而亲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超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也纳入了生生不息的恒定法则之中。这与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的初衷——解放穷苦的无产者,这一终极关怀及其群众史观都有着相通性。最后,其实在儒家民本思想得到伸张的同时,宗教观念被淡化,崇尚道德则成为人生、社会的最高价值。儒学作为一种属于道德自觉和实践理性的终极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人的命运的关怀,追求崇高的人类道德价值目标是一致的。[2]

(二) 实践层面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也只有以实践的经验为基础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相融共济而产生出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理论。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从幼年时期就对儒学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并致力钻研和挖掘其中的奥秘,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将儒家传统文化与之融合创新。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作了创造性的会通。《矛盾论》则是毛泽东给予儒家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而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崭新的科学诠释。[3]由此看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不仅诠释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髓,同时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论高度自觉性。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回顾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活跃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他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主张开拓创新社会主义新文化。关于邓小平理论,有的学者指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已被融化在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重视道德完善,追求美好理想的传统,已被落实在‘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之中……自强不息的传统,已被集中反映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民族精神之中。”[4]一言以蔽之,邓小平理论,是顺应新时代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相对接的巨大理论宝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关系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他指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开阔视野,博采兼容,实现先进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结合。”[5]这就要求我们批判又继承的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优秀成果,不断激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传统文化的无限潜能,使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浪潮,得以丰富与发展。当前,着眼于文化多元性、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和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我们更要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风向标,脚踏实地走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和谐大道。

4.科学发展观。“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6]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生命内核,既富有新意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又批判和重拟了中国历来的君民关系——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无可厚非的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继而拓宽了中国健康有序发展的新视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释,也包括文化解读。”[7]这种文化解读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科学有效的对接。

(一) 加快转变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现代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是,先进文化一定是现代文化”。[8]当代中国大力提倡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言下之意进行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儒家传统文化将自身价值取向、精神命脉等文化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发力量,它才能真正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其一,我们必须从回顾历史、着眼现在、面向未来和世界性广阔视角的多重维度出发,冲破和超越近代以来“中西之争”、“古今之辩”的传统思维模式,正确理解和辨析儒家传统文化的优长缺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并在新的具体实践下开拓创新,焕发新生活力。其二,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其道德原则构建新型社会主义道德基础。其三,针对由于当代中国大众行为引导性缺失,自我评价标准紊乱而呈现出的现代文化的繁杂与失真现象,我们应立足发展的角度,制定正确的文化评判尺度,与时俱进的衡量儒家传统文化的“鲜活”程度。

(二) 构造合理的文化传承机制

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寻求机制的保护和簇拥,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打压,积极争取儒家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融并进交互发展的生存空间。其一,完善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积极推崇诵读儒家经典,让“祖国花朵”从儒家传统文化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其二,注重文化传承的传播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显然已成为传播与发展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合理发挥其功能有助于儒家传统文化中正能量的弘扬与传播。其三,遵循党和政府为主导的领导机制,必须毫不动摇的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不断促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 积极促进多元文化良好互动

时至今日,儒家传统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之一,已以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良好心态积极融入到了全球多元文化的浪潮之中。为此,大力促进儒家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外来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已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首先,我们应怀着宽容的胸怀、秉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承认和坚持诸多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其次,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儒家传统文化放到“世界发展”的新高度,完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美对接。

[1]魏丕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和中国国情及儒家思想交融的历程[J].黄河之声,2014(3).

[2]邵龙宝.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化[J].思想战线,2011(6).

[3]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4]连鹏晓,李宏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哲学的关系[J].商洛学院学报,2008(6).

[5]陆源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J].船山学刊,2002(2).

[6]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

[7]郭建宁.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理论视野,2011(2).

[8]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中国化儒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