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母语音乐艺术研究系列之八:土家族哭嫁仪式音声中的女性音乐情感探幽

2015-08-15谢艳群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声土家土家族

陈 东 陈 珺 谢艳群

(1.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广东顺德大良实验中学,广东 佛山 528300;3.吉首市民族中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文化习俗中的任何一种传统都有其自身文化语境的价值。作为精神文化习俗范畴的婚姻习俗,亦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随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形态的变革,婚姻形态或许会随之变迁或消失。但是,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有可能在传承,或以某种衍展的形式保存下来。土家族哭嫁就是这样,其传统婚俗仪式音声中“近音乐形态”①的内容,与其仪式的语境有着混融难分的关系。在土家女性哭嫁的时候,不论哭唱的主体是何种身份,其哭唱的音调都建立在几个核心音腔结构之上。单从音乐本体而言,其形态结构看似简单,但是,我们将其置于土家族文化语境当中去加以考量,我们就会发现土家族哭嫁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形态,而是在于应用的场合、哭者的身份以及即兴唱词成歌的过程。只有从这样的切入点去研究土家族哭嫁仪式音声,我们才能探索其仪式音声的内涵,也才能真切的触摸到土家女性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音乐情感世界。

一、土家族哭嫁

哭嫁,本属中国传统风俗,它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劫掠婚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记载:“乘马斑如、闰血涟如,匪寇,婚媾。”迎亲的队伍乘马而来,而新娘却号淘大哭、涕泪涟涟。这是聚亲还是抢亲,旁观的人都弄不明白了。反映的却是原始族外婚时期女人失去婚姻自主权后的可悲场景,成为中国女性几千年来身不由已命运的悲叹。生存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土家族妇女的命运较之中原地区女性更加悲惨。宋代陆游的《老学庵记》中记载:“辰、沅、靖州蛮……嫁取先密约。乃间女子于路,劫缚以归,(女)亦忿争号叫求救。”这说明迟至宋代在土家族地区仍有抢掠婚俗的存在。由求救声演化成哭嫁声,由哭嫁声又演变成哭嫁腔,再由哭嫁腔变成哭嫁歌,这显然是在历史指挥下的生活原创与艺术加工。哭爹娘,哭亲人,骂媒人。哭得凄凄惨惨,骂得淋漓痛快,新娘在哭唱中拉上某一位亲人或姐妹,被拉上者马上敛笑就哭,彼此唱和,哭得富有节奏,音调起伏,涕泪交零,咽泣有声,连续数日,程序不乱。这既是土家女性对人生的悲情咏叹,亦堪称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

二、土家族哭嫁仪式音声中的女性音乐情感

音乐情感是音乐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②它不反映客观音乐现实本身,它只反映其与人的音乐需要之间的关系。音乐需要是个体音乐生活中必须的东西在人脑中产生,并欲加以解决、满足而后快的音乐心理反映。由于在现实音乐活动中,音乐对象和音乐现象与人的音乐需要间形成了不同的依存关系,所以,只有那些与人的音乐需要有关联的音乐及相关事物,才能使人产生音乐情感。土家女儿们会产生特有的音乐情感,是她们对哭嫁这种古老婚礼习俗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她们对哭嫁这种音乐活动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

(一)音乐心理需要——土家女性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音乐需要的种类中最本源的需要就是人心理自然性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都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③中国民间则有“长歌当哭”的说法,根据《辞海》的解说,“长歌当哭”、“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而哭嫁歌的特征之一,是这种“哭唱”经过组织的声音,以有别于日常说话的声调和方法表露土家女性的思想,并和其他亲人交流。

1.音乐对象的倾诉

就音乐情感表现的强度而言,首先取决于音乐对象对音乐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在哭嫁仪式中,她们首先想到的音乐对象是离别的亲人,因此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以哭伴唱的形式,反复歌唱的离别歌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难舍难分之情,饱含孝、义的伦理价值。其次在哭嫁习俗的过程中,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还有对媒婆的诅咒,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这些复杂多样的情感都是新娘在哭嫁时最核心的心理需要,哭嫁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将这种心理需要转化为音乐需要的时空场域,让她们成为了仪式的主人,肯定了她们表情达意的机会,以使她们在哭嫁上表现出强烈的音乐情感。

2.音乐心理的调适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得到解决进而帮助她们过度而哭嫁歌正好为土家女性提供了这样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找到了能够顺理成章的借用哭、喊外带唱的方式宣泄情感,以此消解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一旦土家女性的音乐需要被她们自身认识,就会驱使她们进行哭嫁仪式音乐活动。再者在土家人看来,嫁而哭,哭而嫁,家家如此,代代相传。若破涕为笑,反而异常,恐喜乐不能持久。因此,哭嫁暗含祥瑞意味,亦有维持心理安定的意味。

(二)音乐社会性需要——才能评估及个人社会地位的巩固

音乐中自我表现和交往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社会需要。音乐社会性需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社会要求认识的深浅上,认识越深,音乐的社会性需要越强烈。人的社会性音乐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是音乐情感产生的基础。在土家族整个哭嫁过程中,就是土家女儿们在表达自我属于社会的需求,并进一步巩固自己与族群的关系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哭嫁的实质就是哭价”。④

1.才能评估

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他们把哭嫁中的哭称为是“哭生”、“哭发”,土家族的女性如果在出嫁时不哭,则会受到人们的耻笑,认为这姑娘不好,没感情,一般的会被人看不起。出嫁时哭的面面俱到,声嘶力竭的姑娘,则会受到普遍赞扬,认为姑娘聪明,有能耐,有感情。哭嫁成为了衡量土家女子德能的标准,是社会群体中地位高低的尺度。所以唱哭嫁歌也是她们在仪式音声中产生接受才能评估一个重要途径。

2.巩固地位

土家女性同样面临着男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她们渴望得到族人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很明显的社会性需求。哭嫁仪式是婚礼的核心仪式,也就是通过当中特定的仪式音声来彰显新娘的地位,虽然她不可以左右自己婚姻的命运,但是在哭嫁仪式中,她却可以通过主角的身份,带动仪式的进行。更重要的是,哭嫁是个人与崭新家庭的重要开端,若是她哭的好,家族众人有光彩,个人也可被公认为有能者,随者日后经验和年龄的增加,甚至可以成为成功的陪哭者及“模范角色”。这样就能满足她们的社会性需要。

(三)音乐道德感需要--巫风盛行下的女性心理追问

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道德感是人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关于音乐的表达、音乐的行为方向以及音乐的思想等因素。一般包括个体所处社会的一些规范内容,比如民族精神、宗教习惯、性格爱好、文化品位等社会道德的规范内容,这些同样也是音乐道德感的需要。土家女儿们是土家社会中的一员,她们在相互的音乐交往中会以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评价自己行为方向、音乐思想和对音乐的表达。唱哭嫁歌,除了要表达和表现自己以期建立自己在社群中的身份地位外,对灵祖先神灵的告慰、祈福避邪也是音乐道德感所必须的。尤其是在巫风盛行的土家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态当中,这样的音乐道德需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心理追问了。例如在“陪十姐妹”这一程式当中,姑娘们要在供奉有祖先牌位的堂屋围席而坐,新娘在堂前更是要叩拜谢祖之后才能坐下开哭。这些程式严格的仪式音声所折射出来的是土家女性以哭嫁的形式乞求祖先的谅解和祈福的心理追问。哭嫁中的仪式及其音声如拜辞祖宗的歌曲及仪式,意在透过声情并茂的哭唱向先灵陈情和求福。又如在上轿前的一刻,新娘还要哭“露水伞”,即由娘家的嫂嫂或姐姐手拿撑开的红伞绕轿子三圈之后将伞交给新娘以遮羞和遮挡意味着邪魔妖气的“秋气”,在这一程序中新娘为了避免将来的不顺就必须哭唱以完成仪式。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传统婚俗文化的集中观照对象,其内容庞大、程式复杂,它既再现了土家族丰富、严格的婚俗过程,又表现了广大土家女性微妙的、细腻的音乐情感,让世人通过她们的怒诉和呐喊得以触摸到一个出嫁姑娘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土家女性群体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哭嫁歌不是新娘创造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态中整个参与了哭嫁的女性的集体创造,是土家族普遍存在的女性音乐情感的集中体现。作为土家族优秀的抒情长诗,哭嫁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作为土家民族风俗画卷还具有着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注 释:

①曹本冶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1 P46.

②彭荣德.土家女儿做新娘[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1 P69.

③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P2.

④姚金泉.婚俗中的人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8 P169.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2]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

[3]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

[4]美.唐纳德A·霍德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

[5]英.大卫·贝斯特.艺术·情感·理性[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8.

[6]金述富,彭荣德.土家族仪式歌漫谈[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1.

猜你喜欢

音声土家土家族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最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