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特征辨识
2015-08-15张鸿奇李合亮王开莉
张鸿奇 李合亮 王开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呈现出新特征。这些变化是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今中国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做出敏锐深刻的映照,发展出了新内容,具备了新特征,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新状态。这种特征以及状态有一个由来的过程和在未来持续的一个阶段。这种变化应当得到学人的关注,笔者在此尝试进行探索。
一、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其的理论映照
当下我国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世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一直并从最新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满足自身在当代的发展。
(一) 我国社会整体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2014 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习近平的话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发生了新变化,“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 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1]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就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等社会领域也会发生与经济领域有关联性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整体的变化。
2.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出现了阶段性的新变化。第一,政治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经济阶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把中国社会群体分为10 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2]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协调各方的利益,保持各方的稳定。第二,文化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外国文化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既有相互的取长补短,也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如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先生在《直面中国七大社会理论思潮》 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有七大社会思潮互相激荡: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复古主义思潮、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折中马克思主义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3]这就需要党、国家和学者做出正确面对,以牢牢把握住文化这个民族之魂发展的主动权。第三,社会方面。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2012 年,习近平在《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工作水平。第四,生态方面。我国保护环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让绿水青山与现代化的都市、城镇相映生辉。
(二)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新阶段整体变化的深刻反映
1.“新常态”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我国经济从2012 年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变化,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增高。党中央敏锐察觉到了这种变化,2014 年5 月,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理念,并在随后不断发展这一理念。2014 年7 月,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又一次提到“新常态”,他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认识的成果,既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变化,使之成为经济理论的具体材料,又发掘了这些变化蕴含的经济趋势。
2.全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治理能力和体系的重视,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去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同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协同性,向着“善治”的方向发展。
3.探索我国文化发展新道路,重视文化安全建设,打造更强国家软实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都自称具有“普世性”,是“民主”、“自由”、“公平”的代言人,对普通民众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有一些人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而投向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怀抱。所以,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安全。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安全范围内前进。
4.创新国家治理体制,强化社会参与。国家治理能力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基础能力,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方式,为民众和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到社会发展事务中来开拓道路,靠社会整体的力量来发展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
5.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新格局。在我国前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由于诸多原因,并没有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足够的力量。正是基于对我国生态现实状况的认识,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我国正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社会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有机整体,具有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具有自我更新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对社会发展的研究提升到整体的高度上来。党中央在充分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系统整体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理论。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呈现各自特征的发展阶段,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运动总过程。在我国最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正在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特征的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形成的新特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总能发展出新的适应历史条件的形态,形成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苏联发展形成的一个新阶段。同样,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阶段,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大阶段。在这两个大阶段中,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例如,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发展阶段中的小阶段,是大阶段的组成部分。在每个发展阶段,相对于其它的发展阶段,都会有自己的特征,彼此之间相互区别,成为每个阶段存在的标志。
(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呈现的新特征
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高度系统地构建解决问题的理论,实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顶层推动”。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类实践,也一直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现自身内容的自我更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实践基础,就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活动。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我党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断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着宝贵的机遇,同时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更多的难题——这些难题,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数量上看,都区别于以往。这些机遇和难题的交织,构成了我国新阶段发展的整体基础,显示出了新阶段的实践基础,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特征。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难题的难度增加和数量增多,关联性表现在现阶段存在的每个难题,往往都同时涉及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社会各领域进行联动的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党中央更多地从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角度考虑制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提出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问题的框架,为具体的改革提供标尺和制定政策的依据,以“顶层设计”的方式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顶层推动”。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先生的说法:“这是在探索一个新的改革路径”和“中国要超越以往侧重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有创新的改革布局和改革战略。”[5]
同时,可以预见,我国当前阶段整体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继续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考虑理论和政策的创新,更多的“顶层设计”将会出现,为改革和发展护航。这就预示着在我国发展新阶段,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会有更多地含有系统性思维方式理论成果的出现。即是说,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和依然会呈现出饱含系统思维方式的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特征之一。
2.马克思主义在同其它社会思潮的动态竞争中巩固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会遇到别的主义或者是思想的挑战。在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并存的局面会延续一段时期。在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时期内,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的交流、对话,甚至激烈碰撞以至于相互斗争,是难以避免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同非马克思主义的交流、碰撞或者是斗争中,显示自己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在动态中保持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保持在各种意识形态里的领导权。
在当今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不会受到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是有意的争夺。随着外资而来的还有所谓的“普世价值”——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因为其披着“自由”、“民主”等真情的外衣而迷惑了一些人,占据了一些人的思想,被这些人高举着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排斥马克思主义。面对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党中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强有力的对话,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全方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目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既有其理论内在属性的推动,也有外在的实践变化对理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当今世界发展情势所造成的时代背景的影响。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于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
(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人类主观意识,并且以正确意识为基础,在思维中形成了结构完整、逻辑合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成果,是在实践活动中主观意识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正确的人类主观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能够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属性。当前,最新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整体状况的正确反映,形成了“中国梦”、“四个全面”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各领域的复杂关联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使得马克思主义有能力在与其它社会思潮的动态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之源
我国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并且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积累,无论是在物质财富,还是在精神财富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提供了雄厚的力量支撑。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更加多样化,比以前更加复杂和困难,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和矛盾多发期。一是在以前的改革中没有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出现。二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众多领域内积累的矛盾开始爆发出来。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新老问题交织的情况,对作为我党和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局部问题时,要考虑到局部与整体的紧密联系,发展出既能解决局部难题,又能推动全局发展的理论。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宏大的民族复兴计划要从全盘谋略,更加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汇集全党智慧,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路径。
不同实践领域的复杂关联性,要求以马克思主义者用“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当下,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各领域紧密联系,有着复杂的关联性。为了能够应对这种各领域的复杂关联性,首先就要把这种社会各领域的相互关系正确反映于人类意识中。即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意识到这种复杂关联性,然后,用“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方式去解决这种复杂关联性问题。这种系统思维方式,也自然成为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特征。
(三) 国际背景:世界范围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交锋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各国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和对未来全球发展的构想,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于全球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和有效交流沟通,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共生状态。作为时代背景的世界新局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其中,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地方。如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矛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根本判断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最新的材料。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利的地方。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促使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同其它思潮的竞争能力,方能在动态中保持自身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践过程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社会也因经济的变化而发生整体的协同变化。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当下阶段的新的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的成就,充分地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今后,我们不仅要做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有创新发展,还要向世界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国际传播能力,从而使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话语;积极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的竞争中争取获得话语权;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思想体系的世界影响力。
[1]田俊荣、吴秋余.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08-04.
[2]陆学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3]程恩富,侯为民.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
[5]章苒、刘劼、余晓洁、吴陈.新华网“顶层设计”:政治新名词反映中国未来改革路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3/c_121181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