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山区“三农”可持续发展探讨

2015-08-15蒋昌禄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山区三农

蒋昌禄,胡 健

(重庆市城口县农业委员会,四川城口 405900)

以生态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富裕 “三农”;发展常绿景观林覆盖整个山区,以经济林和庭园景观装扮民居环境,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支撑农村经济;以高品质农产品与优质服务获取高效益;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乡镇振兴农村,使 “三农”发展与国家生态功能保障协调统一,顺应渝东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渝委发 〔2013〕14号文,将渝东北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新的功能定位,顺应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文章随机抽取云阳、奉节、巫山、巫溪4县12乡 (镇)24个村,以及定点抽取城口县代表乡 (镇)8个村进行调查分析,对渝东北山区 “三农”具体如何发展进行探讨。

1 渝东北山区代表区域概况

1.1 土地与人口

2013年区域内年末总人口382.95万。其中,农业人口300.67万,农业人口中,外出务工劳动力94.9万,占从业人员164万的57.9%。区域内土地面积180.24万hm2。其中,耕地24.65万hm2,占土地面积的13.7%;林地与宜林荒地145.1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0.5%,宜林荒地31.5万hm2,占土地面积的17.5%。

1.2 自然资源

渝东北山区,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林覆盖率63.02%。

1.2.1 动植物资源富集

主要植物资源1 840种。其中:以受国家一级保护的珙桐、崖柏、红豆杉、独叶草、鹅掌楸、领椿木、莲香树为代表的珍稀植物有300余种;千年古树243株,55个品种;能食用、药用的植物近100科1 000种;经济林木100余种;主要野生动物资源800余种。其中:以受国家一级保护的豹、云豹、金雕、林麝、灵猫为代表的珍稀动物100余种;野生鱼类68种;我国特有鸟类15种。

1.2.2 旅游资源丰富

区域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景区11处,市县级景区、景观56处;待开发的自然景区、景观30余处。

1.2.3 矿藏资源量大质优

储藏有锰、钡、铁、岩盐等17种矿产;锰矿稀有,钡矿、岩盐质优。

1.2.4 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特色农业产业种质资源,主要有87科,229个品种。其中:以苏麻、天苋为代表的特色油料与杂粮8科15种;以薇菜、魔芋为代表的野生、特色蔬菜类13科33种;以脐橙、野板栗为代表的名牌、野生水 (干)果16科41种;以松菌、蜜环为代表的野生真菌10科50种;以党参、青藤、茶叶为代表的药材与藤、叶植物19科70种;野生鱼类18科68种;中蜂1科3品种;特色畜禽2科4品种,是国家宝贵的遗传资源。

1.3 区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1.3.1 2011~2013年区域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2011~2013年平均每年以12.1%增速增长。其中:第一次产业增速9.86%;第二次产业增速13.79%;第三次产业增速11.97%。工业增长速度10.85%。

1.3.2 2013年区域内生产总产值及三次产业状况

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490.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2.9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1.4%;第二产业192.2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9.2%。在第二次产业中,工业占生产总值的24.0%;第三产业195.1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9.8%。旅游总收入66.7亿元,占生产总值490.36亿元的13.6%。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1 786.6万元。

1.3.3 2011-2013年区域内大农业及各业变化情况

农业总产值均以9.5%速度增长。其中:农业种植业以9.8%速度增长;林业以14.5%速度增长;畜牧业以8%速度增长;渔业以21%的速度增长;农业综合服务以13%的速度增长。2013年农业总产值146.1亿。其中:农业种植业84.7亿元,占58%;林业7.2亿元,占4.9%;畜牧业50.93亿元,占34.9%;渔业1.63亿元,占1.1%;农业综合服务1.64亿元,占1.1%。

2 渝东北山区代表区域调查统计结果

2.1 区域 “三农”发展状况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看,第一次产业占区域生产总产值的20.8%,作为山区农业,总量过小,证明农村经济薄弱,占总人口65%的农民所占份额小;农业产值是以农产品折价计算,而实际上农村现金收入来源匮乏。山区农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当今发达的工业、商业,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长期背离,农产品商品率低,生产成本不能转嫁。农民从农业生产获取现金有限,现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

2.2 “三农”的社会奉献

2.2.1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代表区域耕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近34万hm2,缩小到现在的24.7万hm2,退耕还林9.23万hm2,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障了区域内的粮食自给有余,促进了区域内农产品长期优质低价,供大于求;经20年大面积发展林业与天然林的保护,林地面积从45%提高到65%,水源得到了涵养,为三峡工程长久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量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得到保存,证明渝东北山区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2.2.2 农民外出务工振兴了农村

根据代表区域不同时期的分段测算,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24年间,区域内农民外出劳务,回家现金收入达6 000亿元。购筑房屋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增强了农村人口现金支付能力,推动了区域内商业市场的长久繁荣。渝东北山区劳务振兴了农村。

2.2.3 “三农”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外流量大:当今工商及服务业飞速发展,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长期背离,农业生产受价值规律的强力作用;国家劳动保护法1993年出台并实施,劳动力能够有效转移,代表区域内每年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90余万 (2013年94.9万),占农业劳动力的57.87%。农村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主要为老、弱、病、残人员,限制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渝东北山区部分耕地开始撂荒。

(2)食品安全意识堪忧:因农业劳动力缺乏与低素质,粮菜生产长期使用除草与杀 (菌)虫农药以及单一施用化学肥料,农家肥不用于农业生产培肥耕地,而作为废水废物排放于溪河,化学肥料过多使用导致耕地土壤变性,农产品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3 渝东北山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根据渝东北山区代表区域调查统计表明:渝东北山区自然条件具有多样性与自然资源丰富特点,适宜分区域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特色产业。将其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发展三大产业,以生态农业和庭园经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实现钱粮双丰收,达到农民真正富裕目的。

3.1 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3.1.1 库区周边与溪河两岸生态脆弱发展区

此区多陡峭,岩层多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为脆弱。但优美的自然景观覆盖整个区域。该区适宜大面积发展竹、柏常绿林和耐瘠的本土灌木及花卉。

3.1.2 低山生态效益农业发展区

该区域分布于5县海拔900m以下的低山区,是渝东北山区粮食农作物主产区。瞄准市场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 (粮油、蔬菜、肉类)生态食品,以高品质多品种实现高效益,取胜于市场谋求发展。

3.1.3 中山特色农业发展区

利用疏林地大量种植魔芋、百合、怀山、竹类等荫性野生食用植物,促进农林结合;利用丰富的疏林地大力发展优质板栗、核桃和本地梨、李、猕猴桃干 (水)果;利用丰富的优质藤类,发展藤编业;以多类多品种、高品质特色农产品取胜于市场。实现价值与价格相统一,在2~4年内建成生态文明乡 (镇)。

3.1.4 高山森林旅游发展区

该区分布于海拔1 400m以上,是渝东北山区生物多样性代表区,森林覆盖80%以上。以保护种质资源和旅游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自然保护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代表场所,需要保持自然原始状态,严禁盗猎、采集、砍伐,控制一切人员劳作活动,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确保特优物种不被灭绝,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资源保护基金。

3.2 发展三大产业

3.2.1 发展生态旅游业

渝东北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景区、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行宏观规划系统布局,与临近县市联合开发生态旅游线路,改变各县 “单打独斗”的旅游开发模式。

3.2.2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结合的一种友好型农业。实现林业、农业与养殖业三业有机结合互养循环,全面生产有机食品,促进农产品地方特色与高品质相统一,价值与价格相统一,实现农民钱粮双丰收。

3.2.3 发展庭园经济产业

庭园经济是指利用居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发展多类型、多品种水 (干)果,果林下发展养殖业,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的庭园景观经济。

4 渝东北山区发展目标与展望

4.1 要求五统一

4.1.1 发展生态农业与食品自给相统一

食品自给是山区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是渝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人均最小耕地保障面积467m2计算,产粮400kg,产菜340kg,能满足 (括养殖与酿造)食品自给。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山区食品自给协调统一。

4.1.2 生态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

生态保障发展,生态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是基本环境建设,都需要遵循良性生态发展理念,工程建设必须要与自然 (人文)景观协调规划。

4.1.3 发展生态经济与农民增收协调统一

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经济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生态保障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用高品质实现高效益,农民钱粮双丰收。

4.1.4 发展花果式庭园经济与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统一

生态涵养发展,必然与花果式庭园经济带和生态文明乡镇群相联系。在3~4年内打造出渝东北生态文明乡镇群,在3~5年内,全部建成 (如巫山曲乡尺)花果式庭园经济乡镇,促进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

4.1.5 “三农”发展项目规范实施与科学管理相统一

生态涵养发展,政府发展资金投入量大,建议推行目标管理与责任追踪管理机制。重大生态发展项目,谁主张、谁立项、谁论正、谁负责;推行专家负责制,实行责任追踪,采取与职称、职务挂钩,奖惩对等即奖励与惩罚相统一,实现国家资金高效投入预期目标。

4.2 遵循四大原则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食品自给与口粮长久安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立足本土特色;资源利用坚持保护前提下科学开发; “三农”发展项目,满足投入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3 实现总的目标

区域内山体混交林四季常绿,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6.8%;溪河洁净无漂浮物,鱼类成为群水见底;生态农业结构形成,农产品绿色原汁原味,实现高品质高价位高效益,能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居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花果齐全,春天百花盛开,夏秋硕果累累,区域内旅游业综合产值达国民生产总值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8%可持续增长。

5 结论

将渝东北定位为国家生态功能保障区,立足生态涵养,符合科学发展,并具有可操作性,必将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行土地承包权利与土地承包责任对等管理,大力发展生态保障常绿混交林、经济林和庭园经济景观,建设美丽乡镇群,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用高品质农产品获取农业高效益。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山区三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山区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