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输入性羊群传播小反刍兽疫的定性风险评估
2015-08-15黄恒,冯超
黄 恒,冯 超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渝北401120)
1942 年,科特迪瓦首次报道发生小反刍兽疫,后来进一步传播至尼日利亚、埃及等位于撒哈拉和赤道之间的诸多国家,现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1]。2007 年7 月,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该病[2],2014 年3 月,重庆市首次报道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10 月至今无新发疫情报道,通过连续监测和严格限制活羊调运等措施,本地羊群的小反刍兽疫呈现稳定控制态势。经调查证实,重庆市发生的小反刍兽疫疫情均因从外省非法调入活羊导致[3]。由于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草市牲畜和市民消费习惯等原因,从省外购入活羊及其产品数量逐年上升,加之外省疫情形势复杂,导致因活羊调运再次引入小反刍兽疫风险不断加大。本作者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2012)》风险评估的释放、暴露和后果评估等3 个步骤,对重庆地区输入性羊群传播小反刍兽疫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风险评估。
1 病例定义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高度易感,以高热、口炎、胃肠炎、肺炎为特征。
2 危害识别
在我国小反刍兽疫属于一类动物疫病,OIE将其列为A 类法定报告动物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牛、猪等感染通常为亚临床经过。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本病在易感动物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间接传播,由鼻、口等途径直接接触进入动物体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接触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
3 释放评估
该项评估主要是评估外省输入羊群的感染状况,携带小反刍兽疫病的概率,以及通过运输将病原释放到特定环境的必要生物学途径[4]。重庆市通过实施免疫接种、进行连续监测和严格限制活羊调运等措施,2014 年10 月至今无新发疫情报道,根据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2012)》中关于小反刍兽疫的规定,实施扑杀政策的地区,最后一例PPR 感染动物扑杀后6 个月即可认定为无疫病区[5]。但是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发展草市牲畜,活羊价格逐年上涨,养殖户饲养热情不断提高,加之市内地产羊的供应量与羊只消费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且外省活羊价格远低于本市,许多养殖户盲目选择从外省购入活羊进行再饲养,给本地饲养羊群感染小反刍兽疫带来了安全隐患。在释放评估中应考虑的风险因素见表1。
4 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描述的是本地饲养的健康羊群,通过暴露接触携带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羊只而发生感染和发病的可能性[5]。据不完全统计,从重庆市引入活羊的流向上看,约25%的活羊通过屠宰销售,75%的活羊被养殖场购入进行再饲养,且多数未经过隔离观察便混群饲养,成为羊群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的重要隐患。暴露评估中应考虑的风险因素见表2。
5 后果评估
后果评估主要是对释放评估和暴露评估进行综合描述,评估羊感染小反刍兽疫所导致的后果,主要评估对疫情控制和畜牧业带来的危害[6]。一是造成的直接后果:首先是引起本地小反刍动物感染发病甚至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其次因发生小反刍兽疫,农业部将我市划为小反刍兽疫免疫区,在原本紧张的防控经费中又将多支付一笔疫苗费用;再次是对发病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后,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二是间接后果:将小反刍兽疫纳入监测计划,导致防控成本进一步上升;给正在兴旺发展的养羊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
6 防控措施和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肉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活羊跨区域、长距离调运越加频繁,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建议采取检疫、监测、扑杀等多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措施。
6.1 严格落实制度,将染疫羊群拒之门外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监管措施,严格落实“调入动物备案制、指定道口准入制、调运动物监测制、落地隔离检疫(观察)制”等各项调运管理制度,把好“入场关”,严禁到疫区购买羊只,确保引进羊只无疫。同时,严格按照《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规定,对市外调入和市内跨区县(自治县)调运非屠宰用动物要查验有关动物疫病监(检)测资料。
6.2 做好动物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运 乡镇兽医站、包片兽医、挂牌兽医等要对辖区内的羊只引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监督业主对引入羊群进行1 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要强化基层兽医人员对动物防疫的监管责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厉执法,重处违规调运动物和不履行防疫义务的责任人。
6.3 做好疫情监测,严格处置突发疫情 重庆市作为农业部批准的实施免疫区,要积极做好羊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兽医实验室要做好疫情监测和抗体水平检测工作。一旦发现疫情,应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迅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6.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首先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尤其要针对基层兽医人员和养殖者对新型动物疫病、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进行宣传和培训。其次,畜牧兽医部门要指导养殖业主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强防疫管理,提高养殖场所的生物安全水平。放牧时,要尽量减少和其他羊群的接触,防止引起交叉感染。
[1] Kwiatek O,Minet C,Grillet C,et al.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outbreak in Tajikistan[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2007,136(2/3):111-119.
[2] 王志亮,包静月,刘雨田,等.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007,24(8):24-26.
[3] 范利辉,张基明.处置输入性小反刍兽疫疫情后的反思[J].兽医导刊,2014(7):61-63.
[4] 陆昌华,王长江,何孔旺,等.动物卫生及产品风险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5-133.
[5] 黄保续,范伟兴,王幼明,等.兽医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02-222.
[6] 夏红民.重大动物疫病及其风险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