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2015-08-15王丽霞
王丽霞
(甘肃省民勤县东坝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民勤 733300)
1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分析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时间不一样,大部分维持在20天左右,有的严重的情况时间会更长,一般会按照生病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类型。急性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而且急性的疾病死亡的几率更高,其主要的发病症状就是,在发病的初期羊的体温会快速的升高,最高会突破40摄氏度,而且逐渐出现精神不振、缺乏食欲以及气喘咳嗽等的情况,生病的羊只会出现离群独处的现象,有的则长久的在地上呈俯卧动作。采取胸廓听诊的方法可以发现具备比较明显的肺炎以及胸膜炎,出现摩擦音等,如果病情严重摩擦音就会消失,肺部会伴有浊音。患病的羊会出现体弱脱水、频繁饮水的情况,大多数都会在几天之内死亡。急性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引发慢性病例,慢性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无明显的肺炎症状,一般会出现咳嗽、流涕、腹泻等,病情严重的,这些症状都会加剧,皮毛杂乱无光,对羊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护理不及时也会加重和延长痊愈时间,呈现恶性的病例就会增加死亡率,因此慢性疾病也要进行充分的重视。
2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方法
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实验室诊断中需取病畜的病理组织,最佳方法是选取肺小叶支气管内结节中心的菌丝体,将菌丝体和孢子接种于10%的马血清琼脂培养基中[1]。培养基的温度需要保持在大约37摄氏度的程度,经过96小时,则可以在培养基的小板上观察到一些小的水滴状的圆形菌落,在菌落的中间会出现突起物,其中的大多数孢子表现出的是白色,呈现绒毛状或是面粉状,在孢子的柄端会出现放射形状排列的菌落。经过实验室的病理培养之后需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在病羊的病变位置采取触片或者取胸腔内的淡黄色液体做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染色镜进行检测,通常会看见细小的呈现球状或者双球状、螺旋状、半月状等形态各异的格兰阴性菌。此外,在临床诊断中比较容易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与传染性无乳症混淆,在诊断中需要注意鉴别,前者只有山羊属于易感群,后者山羊与绵羊都比较易感,在典型症状上,无乳症会在病羊的关节、眼睑等部位出现呈现病变症状,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则较少出现病变。
3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措施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感染初期,治疗可以使用新胂凡纳明,病羊的康复效果比较好,具体的药量的使用则需要按照羊只的实际体重而定[2]。通常情况下,成年羊的体重在20千克左右,药物的用量为0.4克或者0.5克,五个月以后的羊羔,使用量在0.2克到0.25克之间,五个月一下的羊羔使用药量应该在0.1克到0.15克之间。在对病羊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量的混合葡萄糖溶液制成5%的注射液,一般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会增加注射一次,药量要适当的减少。另外,也可以使用磺胺嘧啶钠或者红霉素进行注射质量,一天一次,在患病初期可使用土霉素,每千克体重注射35毫克左右的量进行一天两次的内服治疗,甲砜霉素或者氟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使用35毫克进行肌肉注射,也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期间,需要按照病情变化,采取对症的方法来治疗,比如病羊出现心力衰竭就要使用强心剂进行注射,如果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就要立即补液,与此同时要配合使用相应的护理手段,使病羊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4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措施
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过程中,如果发现病羊就要进行及时的封锁和隔离治疗,对疾病污染的羊舍以及活动场所、饲养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洁,病羊的粪便以及死羊尸体等都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然后进行无公害处理,对其中的健康羊只进行疫苗的接种防疫。在养殖中需要先从源头确保羊群的健康,在引种中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引种的健康,对新引进的羊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喂养,对其进行不定时的检疫,确保其健康之后才能混入羊群中喂养。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就要立刻隔离,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病羊使用的器具、场所进行仔细的消毒,最好使用高效无毒的药剂,比如克疗林与苛性钠等。对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常发的地区,既需要加强饲养方面的管理,还要根据具体的疾病发生特点进行免疫接种,比如氢氧化铝菌苗等,六个月以下的使用3毫升注射,六个月之后使用5毫升药物进行注射,可以有效的提高羊群免疫能力。
结束语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疾病传染性强,在疫区必须要做好相关的防疫处理,对喂养的饲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管理,维持羊舍的卫生状况,并且对其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洁,在阴雨潮湿的天气中对羊舍做好防潮的措施,确保发病后能够及时的进行诊断和治疗,降低这一疾病的危害程度,最大的降低经济损失。
[1]张胜国.浅谈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牧,2014,02:82-83.
[2]马洪宝.牛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4,05:154.
[3]李爱军.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畜禽业,2015,0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