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硒-维生素E 缺乏症的防控措施
2015-08-15宗学东
宗学东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蓟县 301900)
家禽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是由硒或维生素E缺乏或两者都缺乏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家禽营养性肌营养不良、渗出性素质、胰腺变性、小脑软化等,是一种表现形式多样的营养性代谢疾病。此病早在1927、1938、1947年就有报道,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京津等缺硒地带相继发生,呈地方性流行。
1 病因
1.1 硒缺乏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硒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一般认为饲料中适宜含硒量为0.1mg/kg,低于0.05mg/kg,就可出现硒缺乏症。饲料中含硒量又与土壤中可利用硒的水平相关,酸性土壤硒不易溶解吸收,碱性土壤硒易被植物吸收;土壤中含硫量大能抑制植物吸收硒;河沼地带的硒易流失,土壤中含硒量也低;气温和降水量也是影响饲料作物含硒量的因素,寒冷多雨年份植物的含硒量低,干旱年份的植物含硒量高。饲料中含铜、锌、砷、汞、镉等拮抗元素过多,可影响硒的吸收,导致硒缺乏。
1.2 维生素E缺乏主要是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不足引起的,维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在体内主要作为生化反应的催化剂,与硒协同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冬春季节青绿饲料缺乏,体内蓄积的硒和维生素E数量有限,很容易发生此病。
1.3 鸡患球虫病、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胆功能障碍时,均会影响维生素E的吸收和转运,从而造成继发性维生素E 缺乏,同时促使硒的缺乏。在养殖生产中最常见的是硒和维生素E的共同缺乏所引起的硒-维生素E缺乏症。
2 发病特点
2.1 区域性。低硒或者缺硒地区容易发病,在我国从黑龙江到云南有一个斜行的缺硒带,全国约有2/3的面积缺硒,约有70%的县为缺硒区。缺硒地带生长的农作物中含有的硒量少,由这些配种出来的饲料中硒的含量也较低,容易发生硒缺乏症。
2.2 季节性。每年的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尤以2~5月多发。硒-维生素E缺乏症主要侵害幼龄禽,而春季是禽集中孵化的旺季,春季自然形成发病的高峰。
2.3 群发性。此病呈群体性发病,无传染性。但发病突然,用药后病情迅速好转。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发生在幼龄的家禽,雏鸡、雏鸭、雏火鸡、雏鹅发病较多。主要症状表现为渗出性素质、肌营养不良、胰腺变性和脑软化。
渗出性素质:主要发生在2~3周龄的雏禽,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多呈急性经过。病禽表现皮下组织水肿,严重的皮下蓄积大量蓝绿色液体,导致两腿叉开,运步失调,有时可见突然死亡。重症者于3~4天内死亡,病程长的可达1~2周。剖检可见水肿部有淡黄绿色的胶胨样渗出物或淡黄绿色纤维蛋白凝结物,颈、腹及股内侧有淤血斑,心包扩张并有积液。
肌营养不良:一般多见于4周龄幼雏。病禽表现为腿软,翅松乱下垂,运动失调,颈部及四肢肌肉痉挛,贫血,眼半闭,角膜软化。严重的两腿完全麻痹呈躺卧姿势,胸腹着地或者腿向外侧伸出。主要的病变在骨骼肌、心肌、肝脏和胰脏,其次为肾和脑。病变部肌肉变性、色淡、似煮肉样,呈灰黄色、黄白色的点状、条状、片状不等;横断面有灰白色、淡黄色斑纹,质地变脆、变软、钙化。胰脏变性,腺体萎缩,体积缩小有坚实感,色淡,多呈淡红或淡粉红色,严重的则腺泡坏死、纤维化。
脑软化症:表现为共济失调,头向后或者向下弯曲,有时一侧弯曲,两腿节律性痉挛,但是翅膀和腿并没有完全麻痹,最后终因衰竭而死。主要病变在小脑、纹状体、延脑和中脑,小脑软化肿胀,脑膜水肿,表面有小点出血。通常在脑软化症出现的1-2天,就可以在脑内看到黄绿色的浑浊坏死区。
4 诊断
根据发病日龄、流行病调查、饲料中维生素E和硒的含量分析、临床症状、病例变化等就可以确诊。
5 防控措施
对于此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关键是补硒和维生素E。缺硒地区要原料补硒。本地区不缺硒但是饲料来自缺硒地区,也要补硒。目前在我国畜禽添加剂中使用较多的硒制剂主要是亚硒酸钠。为了预防此病,可在雏禽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用量为亚硒酸钠为0.1~0.2mg/kg饲料,维生素E为20mg/kg饲料。
如果禽群有发病的,可用0.005%的亚硒酸钠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雏禽0.1~0.3mL,成年禽1.0mL,同时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一般脑软化症的病例以维生素E为主进行防治;对渗出性素质、肌营养不良等缺硒症则要以硒制剂为主进行防治,这样疗效较好。在给予硒和维生素E治疗的同时,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尤其是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可以提高硒和维生素E的治疗效果。
[1]伍传红.鸡维生素E与硒缺乏症的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3(10).
[2]阎永梅.畜禽微量元素硒缺乏症的诊断与防治[J].山西农业(畜牧兽医).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