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交运输保障力量的建设
2015-08-15杨敏捷白立恒
郭 凯,杨敏捷,白立恒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300161;2.62340部队,北京100000;3.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士官学院,山东青州262500)
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不断改变和作战手段的不断提高,未来战争对于军交运输保障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作为作战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军交运输保障任务、提高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加强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对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保障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 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对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军若要承担多样化军事任务,首先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体系对抗性强,作战范围广阔,高新技术兵器运用广泛,作战节奏加快。所以要求人员、物资、装备都能迅速和准确地投向战场,军队的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尤其是远距离的机动保障能力对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至关重要。运输保障力量不但能够保障军队在陆战场的广泛机动,还要能够保障精锐力量空中投送和相当规模力量跨海投送的需要,这对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完成不同样式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对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频率将越来越高,规模会越来越大。我军要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不同样式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必须具备在国家陆地、海疆、空域范围内多方向快速机动的能力。同时,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延伸,要求我军不仅要有能力“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远”,以有效维护海洋权益和国际战略通道安全。可以说,军交运输能够“运多少”“运多远”“运多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战略能力[1]。
(3)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我国地域辽阔,边境、海岸线长,现实和潜在的热点地区多,变换的国际战略格局、复杂的周边态势和历史遗留的国家统一问题,使国家安全环境远虑和近忧并存,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兵少不足以布防,兵多又难胜其养,在武器装备成本和维护费用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我军不可能长期在各战略战役方向梯次部署相当规模的常备军队。这就必须大力加强作战部队的机动和部署能力,以时间效益的提高,来弥补作战部署的空档。随着我军作战和建设的逐步转型,陆军由区域防卫转向全域机动,海军由近岸防御转向远海防卫,空军由国土防空转向攻防兼备。这就要求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必须着眼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长远建设目标,大力提高快速机动保障能力,为优化兵力部署、增强整体作战能力、实现精兵强军创造有利条件。
2 我军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现状
我军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不断优化结构、完善要素、强化功能,基本形成了现役保障力量与后备保障力量相结合,战场固定设施与应急机动保障力量相协调,战略投送力量、战役支援力量、战术运输力量相衔接的保障力量体系,构建了以铁路和公路为主体、铁公水空综合运用的立体交通保障网络,初步建立了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的军地协调运行体系和军地运力综合运用的运行机制,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就目前来看,该力量体系与保障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很好地完成保障任务。
(1)军队建制运输力量体系不完善,核心保障能力较弱。一是战略投送力量严重不足。缺少大型空运、海运以及公路运输装备,难以输送成建制部队,无法形成必要的战略投送能力。二是战役支援保障力量规模有限。我军战役后勤保障力量基本上是按照陆上防御作战需要,以区域保障为主建立起来的。总的来看,战役保障力量分系统建设和分散布局,保障实体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集约保障能力弱,整体保障效益差,支援保障力量规模有限。三是战术伴随保障力量不匹配。目前,我军战术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输力量严重不足,与作战装备不能很好匹配,难以完成伴随保障任务。
(2)后备保障力量和可动员运力结构不合理,持续保障能力较弱。一是后备保障力量结构不合理。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主要包括预备役交通运输部队、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和地方其他运输力量。目前,全国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虽然规模比较大,但编成松散,存在多头指挥、职责交叉、一支队伍几个招牌的问题。与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相比,预备役部队具有组织编制实、战备程度高、训练要求严等特点,但其规模偏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专门的海空运输预备役保障部队,目前为止尚未组建。二是可动员运力结构不合理。目前,可动员的地方动输工具绝对数量虽大,但适应军事重装备运载工具不足[1]。
(3)保障力量领导管理不够集中统一,综合保障能力较弱。一是军队运输力量多头管理。主要是军兵种编制内的运输力量不归军交运输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制约大,运力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统一计划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运输计划由后勤军交运输部门负责,但大型运输装备的发展计划由装备部门负责,在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和使用计划管理方面,集中统一的程度还比较低。三是高层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军交运输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略投送力量的建设管理和指挥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有运输保障问题,还包括战略思想、战法运用、体制编制、装备发展等各个方面,涉及总部多个部门。虽然各部门都强调提高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战略投送能力的认识尚不够一致,目前高层还缺少一个负责协调的机构,从提出发展需求到制订建设规划,还难以形成一个顺畅协调的机制,致使建设项目难以启动,制约了战略投送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3 加强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的对策
(1)突出海空快速投送能力,着力加强战略投送力量。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是军交运输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军海空快速投送能力弱的现状,应根据大规模联合作战和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实际需要,以加强军队自身的海空投送力量建设为重点,尽快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战略投送拳头。一是突出航空、海上投送力量建设。一方面要适当增编战略航空兵力量,加强运输直升机力量建设,提高中近程空中投送力量;另一方面要发展足够的制式登陆船,加快配备新型登陆舰船和相关配套装备。二是加强重装备公路投送力量。公路投送力量主要用于保障部队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的衔接转换和铁路中断后的倒运,是实施立体投送的重要环节,其重点是发展重装备公路运输力量,依托现有汽车运输部队,调整建立公路重装备运输部队,配备大型公路平板拖车和配套装备,逐步形成投送师旅规模机械化部队重装备的能力。三是巩固提高铁路投送能力。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和铁路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应在巩固现有投送能力的基础上,完善动员机制,加强铁路装卸力量建设和其他配套建设,缩短投送时间,增强快速持续投送重兵集团的能力。
(2)注重机动支援和伴随保障能力,调整充实战役战术运输力量。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役战术运输力量与部队行动结合十分紧密,对保障部队机动起到直接作用。目前,我军战役战术运输力量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编组形式,都还不适应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必须进一步调整充实。一是充实战役运输力量。我军战役层次的汽车运输力量偏少,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运输保障需求有较大差距。可考虑适当增强汽车运输力量,切实提高战役运输支援保障能力。编设运输直升机力量,可便于在战术地域或复杂地理条件下实施部队人员、装备物资前送和伤病员后送。二是加强战术运输力量。当前,战术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作战部队编制内运输力量无法保障运行装备物资与部队的同步机动,因此,必须针对这个问题加强战术运输力量,增加必要的运输分队编制,实施模块化编组;同时,配备机动、防护性能好,与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机动装备相适应的各种运输车辆。如装备用于运输各种作战物资的高机动性能越野运输车,用于快速自动装卸货物的整装整卸车,用于为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运输弹药和油料的装甲运输车,用于运输履带式重型装备的重型运输车辆等。三是注重装卸保障力量建设。重点在航空兵中心场站、大型港口和重型机械化部队编设精干的装卸载保障部队,配备必要的装卸载装备,在重点任务部队还可增配岸滩装卸载装备和野战站台车,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2]。
(3)以预备役模式为优先,整合后备运输力量。未来信息化战争,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必须依靠国家的综合运输实力和快速、有效的运力动员。单靠军队自身的运输资源担负所有兵力、兵器的远程快速输送任务,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当前,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规模虽大,但组织较为松散,很难作为快速动员的拳头力量使用。掌握和使用地方运力的最有效办法,是建立预备役的运输保障部队。在抓好军队建制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调整现役与预备役力量结构,适度增加预备役运输部队规模,按照编制合理、精干管用、突出重点、分步建设的思路,充分挖掘后备运输力量的保障潜力,以国家和地方的大型企业为依托,重点组建预备役空运、海运部队。确保能够快速动员、快速投入使用,形成与现役保障力量优势互补的力量结构,切实提高军交运输保障的整体效能,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4)突破制约“瓶颈”,加快发展大型运输装备。大型运输装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军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实现跃升的“瓶颈”。突破“瓶颈”,加快发展大型运输装备是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步骤。一是根据有关部门的需求明确发展思路。二是突出发展大型的运输装备。根据未来军交运输保障需要,应以发展海空大型运输装备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一方面发展军队建制内的装备,另一方面要加快对民用力量征用制度落实。三是不断提高大型运输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大型运输装备应充分应用卫星定位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通信能力,并安装数字化的定位、报知、故障检测装置和传感器,把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军交运输装备的信息交流能力,并与指挥控制系统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在实施保障活动中实现灵敏的受控反应。
(5)加强集中统一,完善军交运输管理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是加强军交运输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形成高效军交运输保障能力的关键。军交运输保障力量来自军队和地方,建设涉及国家、军队诸多职能部门和陆海空三军,必须建立能够在三军之上、军地之间进行统筹协调、权威高效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才能够保障军交运输力量的科学筹划和有效推进。美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投送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了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3]。军交运输领导部门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尤其要建立与作战部门的协调机制。在理顺体制的前提下,可考虑在联合运输领导管理机构和总参作战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和联合会商机制,对涉及军交运输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和管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实行联合决策、联合行文。遂行联合作战和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指挥机构编组时,联合运输领导管理机构和总参作战部门可互派人员,以加强融合,充分协调沟通。早在20世纪末,美军就成立了运输司令部,即由运输部门对所需的战略陆、海、空运输实施统一指挥以及负责战略投送力量的统一规划建设,通过近几场局部战争的检验,运输司令部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4]。我军军交运输领导管理体制要调整的重点,就是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领导职能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军交运输领导管理机构,统一制订建设规划,统一发展军交运输力量,统一组织战略投送。
4 结语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战争形态逐渐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这对军交运输保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作战样式增多、战场范围扩大和作战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深化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建设,才能满足未来战争对军交运输保障的要求。
[1] 张连松.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66.
[2] 陈卫平,朱志为,孙峰.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摆上重要位置[J].后勤学术,2011(12):9.
[3] 王东明.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理性思考[J].后勤学术,2011(12):6.
[4] 尚世民.美军运输司令部与美军物流建设[C]//军事物流与军事交通运输.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