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八月之光》的解读

2015-08-15孙丙堂,赵玉娇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主题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八月之光》的解读

孙丙堂,赵玉娇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宏观言语行为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对小说中微观言语行为的分析,揭示出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宏观言语行为;主题;微观言语行为;人物命运

收稿日期:2014-06-21

作者简介:孙丙堂(1965-),男,河北固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H0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1440)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人类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Mey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都是一种语用行为,并提出:“文学语用学应研究文学与语用学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或者说,语用理论对于文学研究有何意义”[1]。因此,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样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涂靖曾指出:就具体的文本分析而言,言语行为理论的作用如下:通过分析小说、戏剧文本中的各类典型言语行为,可识别文本的主题意义和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态度;通过分析某(些)人物实施的言语行为对他人或自身所产生的言后之果,可预测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2]。

《八月之光》在威廉·福克纳所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福克纳众多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前人对该小说的研究(李万遂1986;生安锋2004;葛继红2010)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分析、叙事技巧或写作风格等方面,因此对小说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还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语言学家John Langshaw Austin,继承发展于语言学家John Searle。在Austin看来,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又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他认为人在说话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earle则找出了不同言语行为相互区别的十二个侧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言外之的、适从向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在Austin言语行为三分说的基础上,Searle还将言外行为分为了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荷兰的van Dijk是最早运用语用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他建议将文学作品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从而区分了文学作品中的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前者决定整个语篇,后者则由语篇中的单个句子来执行。

二、《八月之光》中宏观言语行为的解读和分析

所谓的宏观言语行为,是指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给读者信息时所施行的言语行为,这一行为与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小说《八月之光》故事情节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要围绕乔·克里斯默斯来进行叙述,另一条则围绕莉娜来写。而关于主人公乔的叙述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由此本文着重对作者所施行的有关乔的宏观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准确地把握。

小说描述了乔追寻其身份的人生历程,实施这一宏观言语行为,旨在传达反对种族歧视、坚持白人与黑人拥有平等地位这一主题思想。作者在《八月之光》中呈现了一个人性受到种族主义严重压抑的荒诞世界。主人公乔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接着被外祖父老海因斯丢弃在一个孤儿院的门口,只因老海因斯偏执地认为他是一个黑鬼的儿子。在孤儿院因为目睹了女营养师的偷情行为,被其算计(女营养师告诉院长乔是个黑鬼),乔最终被“赶出”孤儿院,来到麦克依琴家里做养子,在这里乔的身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摧残。最终他反抗了,将麦克依琴用椅子砸倒,自己从此也走上了一条漂泊的不归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白人还是黑人居住的地方,他都无法找到内心的归属。最终他来到杰弗生镇,与一个白人女子乔安娜·伯顿结合。但因乔安娜强迫其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乔因惧怕不得不将其杀害,最终自己也获得了死亡的悲剧式结局。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那就是他那个据说具有黑人血统的父亲,因此在以后的生活里他没有一刻是平静的。生安锋认为:克里斯默斯身份的暧昧性是对种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3]。通过描写乔的一生,“显示出了作家对种族主义的批判,对被压迫种族宽容的种族观”[4]。

除了对种族歧视进行批判外,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极端清教主义的揭露和反对。作者在小说中将清教主义置于极端的境地,它对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中两大代表是乔的外祖父老海因斯及其养父麦克依琴,“人们很难能够再想象到比他们两个更加狂热和偏执的清教徒的形象”[5]。乔的外祖父老海因斯因为怀疑女儿怀上了具有黑人血统的儿子,竟然阻止医生为女儿接生,导致了女儿的死亡。之后,对执意将乔送到孤儿院,并在孤儿院监视着他的不幸生活。对于老海因斯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思,他只是在执行上帝的意志而已。作者笔下的老海因斯,在宗教的外衣下偏执于种族主义,以一个极端清教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呈现。乔的养父麦克依琴敬畏上帝,倡导勤奋、禁欲,憎恨懒惰和污秽。他要求乔背诵教义,如果记不下来对他进行鞭打。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使乔信奉上帝,但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具讽刺的结局,重压下的乔不但没有信奉上帝,并且和一个应召女结合,最终用椅子砸伤麦克依琴。这个结局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第二个主题相互映照。

三、《八月之光》中的微观言语行为解读和分析

微观言语行为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分析微观言语行为对于理解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具有很大益处。这部小说以多重叙事角度及情节结构而著名,大部分的话语都是由不同的人物进行转述的。人物之间的直接对话较少。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些少量的对话中,分析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情节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一)阐述类

是指对一般对话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或真或假的判断。它的言外之的是使说话人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许,也就是说他必须相信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其适从向是从话语到客观事实,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

例1:“我观察你已经整整五年了,”她深信自己说的一点不假,“你就坐在这张藤椅里,一直在注视他。孩子们到户外的时候你才坐在这。每当他们出现,你就把椅子挪到门边,坐在你能观察到他们的地方。你注视他,听别的孩子叫他黑鬼。这就是你干的事。我知道,你来这就为了这个,观察他,憎 恨他。你做好了准备,他才来的。也许就是你把他抱来扔在那边门前的台阶上。总之,你心里明白。而且我必须知道。他一旦说出去,我就会被解雇。查理说不定——会——告诉我。把真相摊出来, 现在就告诉我。”[6]

这是营养师偷情被乔发现后,为了阻止乔说出这件丑事,对同样憎恨乔的看门人老海因斯所说的话。该话语属于典型的阐述类言外行为,营养师相信这个看门人对乔是憎恨的,正是这个人将乔丢弃在孤儿院门口。同时她也相信自己的丑事如果被乔说出去,自己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并且她所说的话是经过了五年的观察,因此与客观世界的情景是相符的。不难看出,营养师肯定会采取行动,阻止孩子将她偷情的事情说出来。而看门人对乔的憎恨如此明显,也必将继续偏执于这种憎恨,尽其可能地让乔的生活变得不幸。这种推测与小说内容是相符的,最后营养师联系上了麦克依琴,将乔领养,在他那儿乔也遭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而老海因斯在乔因杀人被抓后,则强烈支持将其处以死刑。

(二)指令类

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做出某种命令、指示、吩咐等使役性行为。它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一件事,它的适从向是客观世界适从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希望或者愿望。

例2:他再次盯着乔说:“我要你留心那个地方。世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大人可以去,小孩子,像你这样年纪的小青年,可不能去。那餐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也许你再也不应当跨它的门,但你应当见识见识这种地方,才明白该回避什么样的去处。有我在场让你看看也好,好向你讲清道理,让你警惕。再说那儿用餐也挺便宜。”

“它有什么毛病?”乔问。

“那是这个城镇的问题,与你无关。你只消留意我说的话,除了我同你一道,不准你再去那儿。

不会再去的。下次咱们要带上午餐,早也好晚也罢。”[6]

养父麦克依琴对乔所说的话是典型的指令类的言外行为。麦克依琴教育乔远离像餐馆那种“充满污秽和淫欲”的地方,让乔警惕那种场所,不要做那些淫秽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了解麦克依琴是一个极其严格的清教主义者,他倡导勤俭、劳动,反对懒惰和淫秽的事情。“养父暴力的教育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了他无意识之中,成为童年抹不去的创伤”[4]。也因为这样,乔养成了用暴力进行反抗的习惯。在小说中,乔最终无法忍受麦克依琴对他的折磨,与一个应召女结合,并对其养父进行劈打,最终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三)承诺类

是指说话人对将来某个行为做出承诺的行为。它的言外之的是使说话人对某一未来的行为作出许诺,适从向是客观世界适从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欲。

例3:“上学,”他的嘴说道,“黑人学校。我。”

“是的,那之后你可以去孟菲斯。你可以到皮布尔斯的事务所学法律。他会教你律师业务。然后你就能接管所有的法律业务。所有这些,他所做的一切,皮布尔斯做的。”

“然后到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去学律师业务” 他的嘴说道。

“不错。那时我将把所有的事务交给你,所有的钱财,全部一起……[6]

白人女子乔安娜·伯顿对乔所说的话是承诺类的言外行为。乔安娜承诺只要乔去黑人学校,然后到皮布尔斯的事务所学法律,那么她就会让乔接受她所有的事务,并且得到她所有的财产。这一言外行为的适从向是乔按照乔安娜所说的话去做,然后现实的状况就可以随着改变,他就会变得富有,但是同时他也对世上的人承认了自己是一个黑人。伯顿心理状态是想要乔这么做的,而对乔来说“这样的要求彻底触及了他的底线,完全含有控制他自由的预谋,因此他不假思索地刺死了乔安娜”[7],自己因此又一次踏上了逃窜、漂泊的生活。

(四)宣告类

是指说话人通过话语直接改变事物状况或条件的行为。言外之的是引起命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适从向是客观世界适从话语。

例4:“要是你谈的是个白人,你得小心你说的话。”警长说,“我不在乎他杀人没杀人。”

“我谈的是克里斯马斯,”布朗说,“那个杀了白人妇女的凶手,他在全镇的眼皮下与她姘居,你们却让他远走高飞,反而控告一个知道他底细的人,能为你们找到他的人。他身上有黑人血液,我第一次见他就看出来了……”[6]

布朗这些言语行为是宣告类的言外行为。布朗为了赏金,想要告发乔就是杀害伯顿的凶手。但反遭警长的怀疑,情急之下说了这些话。此时布朗作为证人出现在警局,并且与乔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绝对具有进行这一宣告类言外行为的权威,他的话语最终确定了乔的黑人以及杀人犯的双重身份,最终警长相信了他,并对乔进行追捕,改变了之前大家对布朗进行怀疑的客观情况。乔既然已被大家认定为杀人凶手,那么乔在最终的被捕也是可想而知的。

(五)表达类

是说话人在表达特定命题内容的同时还表达了某种心态的行为。它的言外之的是对命题内容所表明的某种事态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没有适从向,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因情况而异的。

例5:可是他不断与上帝保持联系,夜里他会说:“那个杂种呢,上帝。”

上帝说:“他还活在我的土地上。”

“那个杂种呢,上帝!我有感觉!我感到了邪恶的毒牙!”

上帝说:“这正是那杂种。你的使命尚未完成。他是我土地上的败类和恶果。”[6]

上帝与老海因斯之间的对话属于表达类的言外行为。在这个对话中,无论是上帝说的话,还是老海因斯自己想象的话语,都是老海因斯本身的言语行为。在乔被带出孤儿院后,老海因斯向上帝控诉着乔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将乔称为杂种、邪恶的毒牙、败类和恶果,他认为自己的使命还没有结束。这些事实的陈述都表明了老海因斯对乔的憎恨,乔一天不死,他一天都不会得到安宁。因此可以看出“海因斯是乔·克里斯默斯悲剧的始作俑者,是他把乔推上了苦难的人生”[8],在乔被抓捕后,同样也是他狂躁地要求对乔处以死刑。

四、结语

对小说《八月之光》宏观言语行为的解读,使得小说主题更加明朗化;而对小说微观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了小说中的女营养师、养父麦克依琴、伯顿、布朗、老海因斯几个人物与乔之间的矛盾关系。并通过分析他们的言语行为,揭示出这几个人不同的言语行为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及最终造成乔悲剧的死亡命运的。小说通过情节诠释主题,又通过主题呼应情节,因此对小说中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的解读和诠释能使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这表明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Mey J.L.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36.

[2] 涂靖.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 [J].四川外语学院报,2005,21(6):69-73.

[3] 生安锋.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 [J].外国文学研究,2004(4):44-49.

[4] 冯溢,王一镭.批判式的救赎——从《八月之光》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看福克纳的种族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51,553.

[5] Pilkington,John.TheHeartofYoknapatawpha[M].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1:146.

[6]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0,123,197,69,275.

[7] 章艳萍.爱、恨、仇——《八月之光》中乔与生命中女人关系的萨特式解[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4):74-76.

[8] 魏玉杰.海因斯和乔安娜——种族主义的两种形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7(3):56-60.

[责任编辑、校对:梁春燕]

An Analysis o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SUNBing-tang,ZHAOYu-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ends to use speech act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novel—Light in Augu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macro speech acts in the novel,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revealed. The analysis on micro speech acts in the novel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shows u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aracters on their fate. The paper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f Light in August.

Keywords:speechacttheory;macrospeechact;theme;microspeechacts;fateofcharacters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主题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