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2015-08-15缪喜平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西夏

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缪喜平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仁宗仁孝是西夏的第五代皇帝,在他统治西夏期间,崇尚儒学,兴办蕃汉学校,发展科举制度,振兴文教,同时重用汉族文人和汉化程度较高的党项人主持国家政务,确立封建土地制度,使西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研究仁孝尚儒,对研究西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夏;仁孝皇帝;崇尚儒学

收稿日期:2014-11-01

作者简介:缪喜平(1992-),男,甘肃环县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1-12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教改项目(13JGY23)

收稿日期:2014-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

西夏既受汉唐文化的久远影响,又有蕃戎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在西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文化交融并存。1038年,元昊建国称帝,文化上蕃汉并行,立蕃学以造就人才,兴汉学以导化人心。谅祚时期,改蕃礼为汉礼,购求儒家经典,传播汉文化,惠宗秉常即位后,皇族与后族斗争激烈,梁太后专权,抑汉兴蕃。崇宗乾顺亲政后,汉学得到恢复。仁宗仁孝时期,兴办蕃汉学校,发展科举制度,振兴文教,同时重用汉族文人和汉化程度较高的党项人主持国家政务,确立封建土地制度,使西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一、仁孝其人

仁孝(1124-1193)是西夏的第五代皇帝,夏崇宗乾顺长子,母亲为曹贤妃(汉族)。“绍兴九年(夏大德五年,公元1139年)六月,崇宗殂,即位,时年十六……十一月仁孝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十二月,纳后罔氏。”[1]仁孝统治期间西夏经历李合达叛乱①、慕洧之变②、平民起义③、任得敬分国④等事件,也经历了大地震与大饥荒,绍兴十三(1143年)年,西夏爆发了地震,出现了大饥荒。《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国传下》载:“[绍兴]十三年三月,地震,逾月不止;地裂,泉涌出黑沙,岁大饥。”[1]

仁孝在位期间,宋室南迁,与夏联系较少。仁孝继续推行其父秉常的尚文轻武政策,更多吸收中原文化,大力发展儒学,尊孔子为文宣帝,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儒学在仁孝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仁孝执政期间还修改和制定法律,修订颁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制度建设的巨大成就。使西夏达到空前昌盛的时代。

仁孝利用宋金战争,结好金国,外交环境较为安定,仁孝是西夏统治者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西夏寿命最长的皇帝,“绍熙四年九月二十日,仁孝殂,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子纯佑嗣。”[1]

二、仁孝尚儒的原因

元朝虞集(1272-1348)为西夏儒学大师斡道冲⑤作像时曾说:“西夏之盛,理事孔子,及其宗亲,以帝庙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谟,通经同文,教其国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顾瞻学宫……。”儒学在西夏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仁孝皇帝之所以崇尚儒学既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有关,也与西夏当时的民族构成,西夏历代的儒学基础,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经验教训以及仁孝本人的儒学素养有重要的关系。

(一)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

仁孝时期,金朝(1115-1234)已经建立,金朝建立之后向辽宣战,与北宋建立“海上之盟”,1125年灭辽,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偏安江南,通过绍兴合议向金称臣,与西夏的联系逐渐减少。但是逐渐强大的金朝,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扩张,对西夏造成严重的威胁,仁宗皇帝审时度势,利用宋金战争结好金国,赢得了相对安定的国外环境,为仁孝时期的儒学发展提供了可能。西夏也通过发展儒学,向金朝交易儒家经典,互通有无,加强了与金朝的联系。

(二)地理环境和民族成分

仁孝时期,是西夏疆域的最后奠定时期,根据《宋史》记载当时西夏有22州,“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煕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廊、曰积石。大概囊括了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的大片土地。在广阔的疆域里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吐谷浑、契丹、蒙古、女真等众多民族,他们共同生活,构成了西夏的蕃汉联合体。西夏统治者为了维护所确立的蕃汉联合体,构建以党项族贵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上层,剥削广大农牧民。因此各族贵族地主与广大农牧民之间的矛盾是西夏社会长期内的主要矛盾[2]。这种矛盾在仁孝时尤为激烈,大斌、埋庆、竾浪、富几等族起义,成为西夏农民起义的高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军事力量难以平息,必需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儒家主张以忠孝为道德之本,反对犯上作乱,提倡大义名分,推崇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反对分裂,主张一统天下。这些恰恰符合了仁孝的统治要求,使儒学成为维护西夏思想统治的工具,在西夏社会应运而生。

(三)良好的儒学基础

儒学早在继迁、德明建立夏州政权时便得到重视,继迁注重招揽汉人知识分子为己所用,“(何)宪,灵州人,保吉(继迁)破州城时得之,爱其才,使掌兵数事。”[3]李德明时继续推行儒学政策。夏国建立之后,元昊文化上蕃汉并行,“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3]兴汉学以导化人心,“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写以蕃书。于蕃、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教之,俟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所书端正,量授官职。并令诸州各署蕃学,设教授训之。”[3]谅祚改蕃礼行汉礼,增设官职,重用汉人,重用汉人失意知识分子。宋延安人景询投西夏后,谅祚爱其才,授他为学士,参与国事。谅祚还“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1]北宋“以国子监所印《九经》及正义、《孟子》医书赐夏国。”[4]秉常“每得汉人,辄访以中国制度,心窃好之,乃下令国中悉去蕃议,复行汉礼。”[3]因此西夏儒学经继迁、德明、元昊、谅祚、秉常、乾顺的提倡和发展,建树突出,为仁孝时期的儒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仁孝时期西夏儒学便盛况空前。

(四)历史经验和教训

夏国御史中丞薛元礼曾指出:“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遵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3]纵观中国历史,凡是统一过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等,为了使他们的政权长治久安,无不尊崇儒学,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政策,大力宣扬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以教化国人,维护统治。西夏统治阶级善于借鉴利用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思想,促进了西夏儒学的进步与繁荣。

(五)仁孝本人的儒学修养和对儒学的重视

仁孝皇帝自身有比较高的儒学素养,也是推动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重要原因。绍兴九年十一月,仁孝“尊母任氏、曹氏为太后。任氏年少于曹。仁孝两母并尊,奉养礼秩如一。”[3]绍兴十一年二月“立后罔氏,罔氏,西夏大族,后聪慧知书,爱行汉礼。仁孝先纳之,见其贤,立为后。颇爱敬焉。”[3]这一时期西夏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国家,中原封建文化的传入,长期影响到西夏文化,因此,仁孝是汉化程度较高的皇帝。在宋室南迁,金朝阻断西夏与宋交往的情况下,仁孝“请市儒、释书于金。……金主许之。”[3]因此仁孝自身的汉化程度和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着这一时期西夏儒学的发展。

三、仁孝尚儒的表现与成就

在这一阶段,由于仁孝的提倡和发扬,西夏的儒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突出。从中央到地方兴建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发展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尊奉孔子为文宣帝,使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西夏的地位空前提高。继续购买和翻译儒学经典,立翰林学院安置蕃汉知识分子。改革完善西夏礼乐制度,修订完成《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并且大禁奢侈,提倡节俭。关于仁孝皇帝崇尚儒学的表现和成就,在《宋史·夏国传下》、《西夏书事》记载颇多。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国传下》

(绍兴)十三年(1143),夏改元人庆。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

十五年八月,夏重大汉太学,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洧差。

十六年,尊孔子为文宣帝。十七年,改元天盛。策举人,始立唱名法。

十八年,复建内学,选名儒主之。增修律成,赐名《鼎新》。

二十一年,立翰林学院,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俾修实录。

三十二年,夏国移置中书、枢密于门外。大禁奢侈。始封制蕃字师野利仁荣为广惠王。⑥

《西夏书事》载:

绍兴十四年、夏人庆元年六月,令州县各立学校。国中增弟子员至三千人。复立小学于禁中。凡宗室子孙七岁到十五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孝与后罔氏亦时为条教训导之。

绍兴十五年、夏人庆二年秋七月,初立太学,国主亲视之。立大汉太学,仁孝亲释奠,赐予有差。

绍兴十六年、夏人庆三年三月,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

绍兴十七年、夏人庆四年秋八月,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绍兴十八年、夏人庆五年三月,建内学。仁孝亲选名儒主之。

绍兴二十一年、夏天盛三年冬十二月,以斡道冲为蕃、汉教授。

绍兴二十三年、夏天盛五年秋九月,请市儒、释书于金。仁孝遣使请市儒、释诸书。金主许之

绍兴三十一年、夏天盛十三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学士。

夏五月,令史臣修《实录》。仁孝命王佥等掌史事,纂修《李氏实录》。

隆兴二年、夏天盛十六年秋八月,赠野利仁荣为广惠王。褒其制蕃字功也。⑦

由于修史时间和其他原因所致,《宋史·夏国传下》和《西夏书事》在记载西夏儒学发展的时间上略有出入,但内容基本相同,但可以说明西夏仁孝皇帝的尚儒表现和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儒学成就。

四、结语

仁孝崇尚儒学,通过振兴儒教,不仅为其自身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西夏后世统治者留下了借鉴意义,仁孝发展儒学的一系列措施为西夏以后的统治者所继承。蒙古军队的南下使西夏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但在西夏灭亡之后,这些儒学知识分子为元朝统治者所用,在推动蒙古族汉化,促进蒙汉以及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李合达,本契丹人,萧姓,成安公主嫁夏国,合达陪送,崇宗留之,授夏官,赐李姓。为夏国多立战功,夏国臣金,合达不怡,举兵判,联络辽国遗部,图恢复,立辽后,被任得敬平定。

②慕洧亦作慕容洧,宋环州熟户,其族甚大,曾任环庆路钤辖,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人攻陕西,慕洧投金,任熙和路经略使,后又归夏,夏国以期为山讹首领,1141年与其弟慕浚谋反。

③西夏仁宗大庆四年(1143年),西夏爆发了地震,出现了大饥荒,诸部衣食困难,大斌、埋庆、竾浪、富几等族起兵劫掠,仁宗一边赈灾,一边派任得敬平定。

④任得敬本宋降将,受崇宗任用,仁宗时期平定李合达叛乱,镇压平民起义有功,升至要位,由静州防御史升为都统军,尚书令,中书令,相国,封西平公,楚王,权倾朝野,进而图谋分裂夏国,1170年仁宗将其诛灭。

⑤斡道冲:(?-1183)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重臣。字宗圣,先世灵州人,从夏主迁居兴庆府,世代掌修国史,精通《五经》,天圣三年为蕃汉教授。在朝刚直,与御史中丞热辣公济,翰林学士焦景颜共同抵御任得敬分国,任得敬被诛后擢为中书令。乾祐十四年死,仁宗图画其像,祀于孔庙。

⑥脱脱,等《宋史·夏国传下》。

⑦吴广成《西夏书事》,龚世俊等校证。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夏国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024,14204,14026,14001.

[2] 李蔚.简明西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0.

[3] 吴广成.西夏书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76,291,119,223,291-292,330,330,340.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4802.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On Emperor Renxiao's Advocacy of Confucianism

MIAOXi-p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Renxiao was the fif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During his reign, Emperor Renxiao advocated the Confucianism, set up Tibet and Han schools, develop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juvenated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attracted Han scholars and Tangut people to deal with national affairs, and established the feudal land system, thus pushing Western Xia to a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The study on Emperor Renxiao’s advocacy of Confuci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Key words:Western Xia; Emperor Renxiao; advocacy of Confucianism

猜你喜欢

西夏
《西夏研究》2019年总目录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学》投稿须知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研究》2018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