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打仗”要求 加快推进军交运输建设
2015-08-15尹青楠刘声标
郭 凯,尹青楠,刘声标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300161;2.军事交通学院科研部,天津300161;3.军事交通学院训练部,天津300161)
随着军队精确打击能力、机动突击能力的不断提高,战场范围空前广阔,前后方界线、攻防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空、地、海、天一体化的机动作战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样式,战争的节奏加快、进程缩短,对抢占先机的要求极高,兵力火力的频繁机动成为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手段,这使军交运输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交运输能力,兵力再多,武器性能再先进,也难以快速集结展开并在作战中形成合力;装备弹药再充足,后勤物资再丰富,也难以及时足额供应;战场感知再灵敏,信息传递再迅速,部队也难以灵活机动作战。
目前由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军交运输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军传统后勤体制的自我封闭,系统内部过于强调“大而全”“小而全”,作为后勤重要分支的军交运输系统始终跳不出“小圈子”发展思维,导致本身就比较弱的运输力量高度分散[1];其次,我军军交运输装备体系总体发展滞后,既缺少发展大中型运输装备的任务牵引,更缺少硬件实力的有效支撑;再次,我军的投送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军队建制力量不足且后备力量不够合理,另一方面现有的装备设施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军交运输系统必须瞄准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按照“打仗”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军交运输保障能力模式的全面生成,为有效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打牢军交运输能力基础。
1 “打仗型”军队对军交运输保障的要求
1.1 “打仗型”军队要求军交运输必须能够保障得“更远”
国家利益的拓展延伸使军事行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大,急切呼唤我军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远”。未来我军可能应对的战争中,多发生在远离国境腹地的沿边、沿海等高山和海岛区域,战场离当前既设保障区远,及时补给难以保证。诸如南海海域,南北纵深大,补给线过长,岛礁面积狭小,难以储存大量物资,土壤贫瘠,农作物无法生长,军需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全凭陆上供给。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带,战场地域广阔,自然和地理环境恶劣,工业和经济基础薄弱,后勤资源筹措渠道少,依托本地资源实施补给难以满足作战需求,必然要求后勤具备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迅速机动兵力,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我军参与海外国际救援、国际维和,保护我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我战略利益通道稳定,甚至是执行未来可能发生的境外打击恐怖势力等军事行动均远离我国土疆域,也必然要求军交运输系统具备由境内向境外战略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军交运输系统作为联结前后方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全力打造与军事行动相适应的远程运输保障能力,构建起可靠的远程立体补给“链”,具备把后方资源快速投送前方转化成现实战斗力保障力的软硬件实力。
1.2 “打仗型”军队要求军交运输必须能够保障得“更快”
迅速集结和快速机动,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能否按照战略企图和作战任务,把作战兵力迅速准确地投放到指定地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军事行动的进程和成败。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战争进程加快,首战即决战,战争激烈程度空前,保障物资需求数量更大,以往用空间换时间企图延缓战争节奏的想法完全被颠覆,保障行动时限要求更紧[2]。另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极强,从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藏区维稳、打击“东突”等可以看出,其时间和地点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军队往往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受领任务,后勤保障都在极为紧急的情况下展开,这必然要求军交运输具备较以往更灵敏反应程度和更高效的保障能力。
1.3 “打仗型”军队要求军交运输必须能够保障得“更好”
精确优质保障是确保我军有效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在物资基础匮乏、装备相对单一的年代,可以说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是衡量保障行动好坏的标准。未来战争中,高技术装备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后勤保障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强;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增加使后勤保障内涵进一步拓展。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军交运输任务较之以往更加复杂多变,关注个性的要求更高。军交运输只有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适时调整运输进度、运载数量,具备可快可慢、可繁可简、可多可少的多维运输能力,随时随地对多点、多线、多面的补给需求做到快速响应,随机调节保障资源流向流量,真正做到按需供应,为作战行动取得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2 推动加快军交运输建设的实践路径
军交运输建设是一项涉及军队内外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把住核心,集思广益、全力推动。
2.1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融合式发展
(1)建立三军运力统管共用机制。以总后军交运输部作为主管全军运输力量规划计划的职能部门,将海、空军运力的建设使用统一纳入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积极探索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运输力量建设和使用管理模式,依托现有军兵种后勤机构,通过调整改革、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对军队内部三军运输力量统筹规划建设和统一计划使用。
(2)建立与国家交通运输体制相适应的军交运输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强交通战备机构建设,完善需求提报、情况通报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搞好交通战备系统与国家应急系统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创新驻交通沿线军代表机构派驻方式,更好地发挥衔接军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军队利用国家交通运输力量组织实施战略投送的能力。
(3)建立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决策的军地协调与沟通机制。通过机制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军地一体的交通运输力量体系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确保军事战略部署的交通需求、战场交通网络建设的总体构想、大型运载工具设计建造贯彻国防要求等及时纳入国家交通运输整体建设之中[3]。
(4)加快指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按照信息化要求,搞好战场运输指挥管理手段建设。充分依托国家和军队的信息网络资源,依托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按照全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完善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
2.2 依托信息技术,建强军交运输信息网络
(1)军交运输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按照三军一体、体系兼容、便于扩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升级各级军交运输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形成纵贯战略、战役、战术层次,横联各军兵种部队,覆盖各级后勤部门和保障单元的完整体系。
(2)交通网络信息化建设。依托既有配套设施,结合传感技术、射频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等,通过增配终端、嵌入改造等方式,拓展交通网络功能,变“单一通过型”为“监控通过型”,打造具备主动感知和实时反馈功能的运输网络通道。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安装的监控器可实现对过往交通工具的监控查询,虽然存在空白区域大、手段单一、功能不全等弊端,但成功经验仍可作为参考。
(3)运输装备信息化建设。按照改造升级和研制更新相结合的思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运输装备进行嵌入式改造,研发第三代信息化运输装备,形成与我军使命任务相适应的信息化后勤装备体系。
2.3 拓展发展思路,健全军交运输装备体系
(1)大力推进三军一体的运输装备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大型平板拖车、重装备运输车等特种车辆,利用高速列车技术改善现有军用客货车性能,研发适应特种装备的新型铁路输送专用车辆;在稳步推进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作战集团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大型、高速、多功能途运输舰等投送工具;航空运输方面,应立足现实条件,在扩大现有机队规模基础上,重点发展战略型运输机种,增强兵员和装备跨区、跨国境投送保障能力。
(2)加快构建军地一体的运输装备体系。充分利用国航、东航、南航三大国有航空集团和地方航空公司运输资源,提高部队装备载运能力;依托国有大型海洋运输公司,选择适合军运的大型滚装船、集装箱船、成品油船、高速客船和远洋拖船,纳入军用装备范畴;适度增加适合军事运输的铁路车辆,利用铁路完善的路网布局和既有线路扩能改造成果,提高人装混编军列运行速度,满足重装部队投送需要;选择拥有大型平板拖车、集装箱车、运油车的公路运输企业,完善征调预案,一旦有需求可快速配合军队汽车运力使用[4]。
(3)积极完善后勤直属运输装备体系。注重整合后勤自身现有投送资源,加强调整优化,增加大型特种运输车辆编配数量,打造规模精干、功能完备的陆上运输实体;着力发展能够克服复杂地形立体运输的直升机装备,组建专司运输的以大型运输直升机为主体的后勤运输实体力量,形成具备执行快速机动保障任务的空中输送能力。
2.4 完善交通设施布局
(1)加强战略枢纽和主干道建设,完善陆路交通网络布局。依托国家交通网络发展规划,加强战略主干道建设,加快单线改复线工程进度,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扩充改善国防交通战略通道,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境外、相互支援的军交运输保障格局。
(2)加强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布局。认真搞好顶层规划,着眼国家和军事战略调整需求,合理确定机场建设布局,通过新建、迁建等方式,增加机场和跑道的数量,扩大主要战略方向的机场容量,实现“一场多用”效果,走军民融合路子,探索民航机场军地两用办法,把地方资源纳入军用范畴。
(3)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上运输网络布局。着眼未来大规模作战海上保障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境外保障需要,加强沿海沿边的大型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战略母港为核心,大型综合保障港口为骨干的海上运输支撑网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疏通航道,完善码头设施,保障与陆路的有序衔接,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2.5 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1)突出航空投送力量建设。要把空中投送力量建设作为投送能力建设的突破口,以空中投送能力的大幅提高推动战场投送能力的整体跃升。在力量建设上,可考虑先依托引进部分大型运输机和国产中型运输机,增编战略航空兵力量,形成一定的空中投送能力。同时,要考虑到远程空运和中近程空运的有机衔接,加强运输直升机力量建设,合理确定比例和规模,提高中近程空中投送能力,有效解决部队机动跨越复杂地形难的问题。
(2)加快海上投送力量建设。考虑到大规模作战跨海投送的实际需要和目前我国已具备先进的运输舰船设计建造能力,海上投送力量建设应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发展足够的制式登陆舰船,还应增编若干登陆运输舰支队和勤务船大队,加快配备新型登陆舰船和相关配套装备。
(3)注重发展公路投送力量。公路投送力量主要用于保障部队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的衔接转换和铁路中断后的倒运,是实施立体投送的重要环节,也是登岛作战后上岛的重要投送力量,应有针对性地发展。建立公路重装备战场投送部队,配备大型公路平板拖车和配套装备,逐步形成投送师旅规模机械化部队重装备的能力,为大规模作战重兵集团跨战区快速机动集结创造条件。
(4)巩固提高铁路投送能力。目前,我国的铁路具有持续输送集团军规模重兵集团的能力,是陆上投送重兵集团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和铁路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应在巩固现有投送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主要方向兵力集结的要求,提高快速投送能力。
(5)配套发展投送保障力量。一方面按照配套管用的要求,加强军事运输装卸载专业装备建设,依托驻交通沿线军代表逐步建立装卸保障力量实体,实现战场投送装、运、卸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加强抢修抢建力量建设,落实编组,储备必要的器材物资,发展抢修手段,全面提高战场快速抢修能力。
3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我军使命任务大大拓展,无论是应对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战争,还是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依托强大战略战役投送和灵活高效战术机动能力,实现的先期到达、快速展开、随机应对,将更有助于及时掌控局势,提高军事行动的成功机率。加强军交运输快速建设,推动军交运输系统跨跃式发展,对于提升我军多样化军事任务运输保障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尚世民.军队后勤重大理论问题解析[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6-17.
[2] 赵占平.深化军民融合加速军交运输现代化[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
[3] 段树荣.军事综合运输[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26-28.
[4] 王福臣.交通动员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