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2015-08-15荣先文
荣先文
(济南军区联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济南250022)
战略投送能力作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威慑、作战和保障功能日益凸显,是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人民军队的重要保证。深入研究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加快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的内涵特征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是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行动中,统帅机关或其代表机构为达成特定的战略目的,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综合运用各种输送手段,组织部队快速机动和装备物资输送的能力[1-2]。其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1 核心要义是信息主导投送行动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背景下,信息的作用由为投送行动提供服务向主导投送行动拓展,信息资源由分散掌握、有限利用发展为深度融合和共享使用。一是信息优势赢得行动先机。信息化条件下,战场高度透明,信息感知范围和质量大大提高,战略投送行动必须做到信息接收快、情况研判快、决策处理快,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迅速展开投送行动。二是信息互融提升投送能力。利用信息系统的渗透性和联通性,通过与作战指挥、后勤保障和地方交通行业的信息融合,把投送需求、投送力量、投送环节和多种投送手段综合集成,发挥信息“催化剂”和“倍增器”作用,最大程度释放保障效能,最大限度提升投送能力。三是信息制权决定投送态势。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对抗覆盖全维保障空间,贯穿战略投送全程,渗透于保障行动各个环节。夺取制信息权已成为影响战略投送态势优劣的先决条件,对确保战场交通畅通、部队行动快速和战略意图迅速达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1.2 生成模式是聚合体系投送效能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是系统与系统的较量、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要实现战略投送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潜在到显现地逐步提高,必须有效聚合国家和军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能。一是指挥网络互通高效。通过与侦察预警、作战指挥、支援保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军交运输指挥信息系统,打破妨碍信息高速流动、实时共享和资源优化的各种壁垒,减少保障层次环节,提高战略投送保障效益。二是军地运力一体融合。实施战略投送,国家运力是主体,军队运力是骨干,必须充分依托军交运输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国家和军队交通运输资源情况,通过快速有效的动员指挥机制,实现民用运力动员潜力的快速转换和军队运力的统筹使用,满足体系作战需求。三是投送方式综合运用。根据不同作战样式、投送规模和战场交通环境,选择科学合理的投送方式,充分发挥铁、公、水、空等各种投送方式的保障优势,形成互为补充、立体高效的保障态势,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保障合力。
1.3 基本要求是全维调控投送过程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具有作战空间多维、需求要素多元、战场环境复杂等特点,战略投送行动必须与之相适应,科学筹划部署,灵活处置应对,实现持续可控。一是超前把握投送需求。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提前掌握部队投送规模、作战样式、任务方向和能力现状,准确预测保障需求和重难点问题,做好有针对性准备,满足体系作战保障需求。二是同步谋划投送计划。针对投送对象的多元性、任务的繁重性以及体系作战的高联动性,战略投送必须围绕实现战略意图,对投送力量、投送时限、投送地域等进行周密筹划和同步安排,使投送行动与作战行动紧密衔接,确保体系作战顺利进行。三是适时调控投送行动。借助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联合指挥控制系统,发挥信息优势,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及时优化投送方案和计划,随机聚合或分散使用投送力量,有效控制投送行动进程,灵活处置各种情况,实现投送行动全程控制。
1.4 根本目标是精确快速投送到位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时效性强、地域广阔,战略投送必须为作战行动提供及时有力的保障。一是精确投送。充分依托遍布战场多维空间的信息网络和先进的侦察感知系统,对作战需求进行精确预测,对保障资源进行精确分配,对投送效果进行精确评估,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把作战需求、工厂生产、运力动员、投送行动等各个关节点链接起来,为作战部队提供适时、适地、适量保障。二是快捷投送。利用军交运输辅助决策系统、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快速进行投送筹划,科学确定投送顺序,迅速展开投送行动。依托铁、公、水、空运输调度指挥系统,采取多点装卸、集装化装运、单方向运行等措施,加快投送速度。三是全域投送。运用战场地理信息系统、北斗神通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系统,盘活交通运输资源,搞好投送方式的转换衔接,掌控输送的比例和进程,确保部队齐装满员投送到境内外任务地区。
2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目标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必须着眼“能打仗、打胜仗”这一根本要求,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能力高效的现代战略投送体系,实现陆海空运输力量科学配置、铁公水空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军地交通运输资源有机融合,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提供坚强支撑。
2.1 信息支撑能力
总体目标是以军地信息网络为依托,建立军地运输保障资源动态可知、保障需求及时掌握、保障计划辅助生成、保障过程全程可控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一是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有效覆盖。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与军队信息网、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可通率达100%;信息数据统一标准规范、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健全;软件开发及时有效。二是军交运输一体化指挥平台运行高效。指挥平台软件系统实用可靠、防护措施到位;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与一体化指挥平台有效衔接。三是军交运输保障装备信息化升级改造具体深入。新研发装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化标准一致、接口匹配;现有保障装备的信息化改造纳入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功能和自动化操控水平满足信息系统运行需求。
2.2 反应控制能力
总体目标是投送组织指挥机构编成合理,内外部工作渠道畅通,应急工作机制健全,运输指挥调度及时有效,实现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提前进行筹划部署,灵活处置突发情况。一是组织机构建设和运行科学高效。平时领导管理机构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落实,运行顺畅有序;战时投送指挥中心层级设立,投送行动可知可控。二是方案预案编制完善适用。各类运输和保障、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民用运载工具加装改造方案齐全配套;方案计划修订及时,针对性、操作性强,符合作战任务和保障实际。三是战备工作制度落实到位。战备等级转换主要工作明确,转换程序清楚;战备演练组织经常,参训率达到规定要求;战备情况研究经常,战备教育落实。
2.3 立体投送能力
总体目标是投送力量形成规模,编组结构合理,各类运载工具数量够用、功能完备、体系配套,能够满足部队多方向立体投送需要。空中投送,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任务部队快速投送到位,具备国土疆域范围内快速投送大规模部队的能力。海上投送,能够利用自主掌握的运输力量及动员的民用运输力量,组织大规模作战力量远程投送,并具备远洋远海投送能力。陆上投送,利用国家干线公路网和运载工具,具备投送大规模重装部队的能力;发挥国家铁路战略运输作用,具备持续、快速投送重装集团的能力。
2.4 路网保障能力
总体目标是路网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密度适中、衔接顺畅,形成完备的铁公水空战场交通网络体系,投送方式转换和倒运便捷。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协调制度和技术标准完备实用。国防交通建设项目通报、军事需求提报、联席会议等协调制度健全落实;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配套完善,建设项目审签制度坚持经常。二是交通建设规划计划落实国防要求具体到位。交通建设计划发展定位准确、建设目标清晰、建设任务细化、时间节点具体;国防交通工程监督监理制度落实经常;铁公水空等国防交通建设规划、计划落实严格。三是重点方向国防交通建设扎实有效。任务前沿与战略腹地交通网络连接顺畅,没有“断头路(桥)”;铁公水空军运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备,满足大规模、多方式、多批次集中装卸载需要;交通不发达的战略战役前沿地区机场和直升机起降场建设满足需求,民航机场新建和改扩建中增加军事功能。
2.5 抢修抢建能力
总体目标是依托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抢修保通效率,确保交通路网安全畅通。一是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素质过硬。队伍建设编成合理、工种配套、响应快速;队伍结构和力量布局优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保障装备先进可靠管用;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二是保障方案科学适用。方案编制及时,保障任务及保障单位明确,措施具体有效;方案动态更新机制建立完善。三是战备物资器材储备充足配套。储备仓库布局合理,铁路、公路储备器材点数量适当,交通战备器材储备数量和品种达到规定要求。四是抢修技术手段先进管用。在工程抢修上,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强对高墩大跨桥梁、隧道,以及港口码头、机场跑道等交通设施的快速抢修能力;交通保障技术手段研究工作深入,保障能力达到作战需求。
3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必须坚持“需求牵引、集成建设,信息主导、优先建设,加强水空、全面建设,军民一体、融合建设”的思路,统筹谋划,持续用力。当前结合我国我军实际,应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建设。
3.1 构建联合高效的指挥管理体制
抓住军队改革有利时机,按照统一领导、分类建设、统筹使用的要求,加强战略投送的组织领导和指挥体制建设。一是建立一体联动的战略投送指挥机构。调整总部和军区、军兵种后勤领导机关职能,整合精简保障实体,彻底打破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保障模式,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一体化、扁平化指挥机制。战略层次上以总部和军兵种军交运输机关为基础进行组建,职能上具备“四位一体”的功能,成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投送指挥参谋部门,执行机构、投送建设管理的主责部门,全军军交运输业务的主管部门,与国家和地方运输的归口协调部门,对三军运力、地方力量和基础设施设备实施统一的筹划、建设、管理、训练和指挥使用。二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建设管理机制。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涉及到各总部、跨军区、跨军地,牵扯到多个部门,协调复杂,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搞好整体筹划。要按照作战部门提需求、军交运输部门定规划、行业系统分头建的原则,建立具有高效权威的领导管理机制,保证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三是完善军民融合的民用运力动员机制。依据《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和即将出台的《国防交通法》,逐步建立一套上下衔接、操作性强的法规体系。科学调整国防动员机构各专业办公室工作职能,解决民用运力多头动员、职能交叉的问题,推进交通战备与政府应急机制一体化建设,逐步完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快速动员能力。研发国防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摸清和掌握民用运力底数和动态信息,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修订完善动员方案,确保运输资源潜力能够及时顺利地转换为投送保障实力。
3.2 构建综合集约的投送力量体系
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联合作战和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实际需要,突出军队投送力量建设,发挥国家交通运输潜力,促进投送力量之间有机交联和协调运行,实现投送力量体系建设的整体跃升。一方面,加快发展军队战略投送拳头力量。空中,以轻型机械化部队成建制投送为目标建立军事运输机群,形成战略战役层次空运力量;海上,以远洋远海投送为目标,以遂行大规模联合作战和维护海洋权益为牵引,组建我军海上战略投送部队;陆上,以形成全域机动能力为目标,调整越野运输车与大吨位运输车编配比例,充实公路重装备运输分队,增强重兵集团快速持续投送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整合后备战略投送力量。按照编制合理、精干高效、突出重点、分步建设的思路,调整整合战略投送后备力量,形成与现役投送力量优势互补的预备役投送力量结构。在空运后备力量建设上,抓住我国民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加强对民航系统中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飞机的动员、改装和征用,依托国有骨干航空公司组建战略运输机队,战时或应急情况下作为战略投送实体由总部直接掌握使用。在海运后备力量建设上,应突出建设重点,理顺民船动员的程序和方法,依托大型国有运输公司,组建后备力量船队,以预编民船为主,配备一定数量的指挥船艇,平时搞好训练和建设,战时担负海上后续梯队运输保障任务。在交通保障队伍建设上,按照规模适度、编组精干、训练有素的要求,调整现有队伍组织、加强专业训练,完善人员、设施、装备等动员和征用机制,真正能够承担战时保障任务。
3.3 构建互联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
充分依托国家和军队的信息资源,以网络通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军交运输信息系统建设,为战略投送指挥控制和运行管理奠定基础。一是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按照体系建设的要求,参照国家和军队各类信息应用标准,制订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从源头上解决战略投送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问题。以作战数据为核心,制订军交运输数据建设专项规划,搞好数据整合和数据保鲜,实现军交运输数据全网分布存储、通专有机结合、安全防护可靠、更新维护及时。二是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充分依托国家和军队信息资源,运用卫星通信、全球定位等技术手段,抓好军交运输地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控系统、民用运力国防动员系统、综合保障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的统筹建设,实现与作战及后勤指挥、地方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内聚外联、互联互通、协调运行,为战略投送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三是提高装备设施信息化程度。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通过加装传感器、自动识别和移动目标跟踪装置,提高运载工具、保障装备和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强化信息获取、传送、接受和处理功能,实现各投送保障单元、交通运输网路与投送信息系统的有机衔接,提高军交运输装备设施的综合保障效能和战场适应能力。
3.4 构建配套衔接的装备设施体系
按照高效联通、实用管用、体系配套的要求,全面提高装备设施平台的野战化、集成化水平。一是突出发展海空大型运输装备。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快建设步伐。在大型运输机方面,采取引进和自主研制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增加空军大型运输机数量,加快国产大飞机研究攻关力度,尽快定型生产。在大型运输舰船方面,在发展军用大型运输舰船的同时,研制、建设或引进一批快速滚装船、综合运输舰船等海上投送工具,加大对民用船舶的改装力度。二是研发配套保障装备。抓好与远程投送装备相配套的保障装备、大吨位高效能的集装化运输装备、适应高海况的岸海衔接保障装备、高机动野战伴随保障装备和战场道路应急抢修抢建装备的配备列装和使用管理。搞好各层次保障装备的衔接,调整越野运输车与大吨位运输车、大吨位登陆艇与油船编配比例,提高装备的机动性能、作业效能和集约化与标准化水平,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保障装备体系。当前应优先向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担负应急作战任务部队,配强、配齐、配套新一代机械化野战站台车、多功能航空装卸升降平台、制式捆绑加固器材等保障装备,适应体系作战保障需要。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和地方现代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军民融合发展力度,健全完善贯彻国防要求目录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国防功能,不断改善战场交通条件。加大军用公路整治和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力度,推进主要方向车辆装备集结场地和重点部队车场信息化配套整治,加强铁路军专线电气化改造,抓好陆空军船艇港口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尽快形成战略战役相配套、陆水空相衔接的现代立体战场交通网。
4 结语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的内涵特征,明确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目标,并提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对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1-20.
[2] 赵占平.加快推进我国战略投送能力建设[N].解放军报,2008-0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