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实证分析

2015-08-15博士张玉蓉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旅游业因子融合

■ 鲁 皓 博士 张玉蓉 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相关研究概述

在创意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进步和政府管制的放松,行业壁垒逐渐降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转变,产业融合现象不断增多。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有助于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并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均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关联性强、渗透性强的特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有助于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从而产生强大的复合经济效应。

在产业融合的研究上,国外学者起步较早,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信息和经济等领域,研究范畴涵盖产业融合的概念、现象及趋势等。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首次从技术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界定,此后,英国学者塞海尔(Sahal)、意大利学者多西(Dosi)、美国学者波特(Porter)等纷纷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由于不同学者对产业融合的描述各有侧重,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此外,国外学者还从技术角度研究了信息产业、电信业、出版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并结合产业融合实践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的概念、成因等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厉无畏等(2002)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周振华、李美云、马健等也对产业融合的概念及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21 世纪后,随着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从创意产业概念入手,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初步探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产业的“创意转向”、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意旅游形成的条件等领域。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侧重于产业的宏观层面,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根据对我国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降低数据维度,进而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因进行实证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价值活动环节众多。本文在学习借鉴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基础上,主要从供给推动力、需求拉动力、环境引导力和融合发展成功程度四个方面来构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及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供给推动力指标

考虑到核心资源、资本、信息、知识及企业合作是反映供给因素的重要方面,本文设计了如下五类观测项目:核心资源要素由指标YS1和YS2反映,其中YS1表示协同发展对企业资源带来的挑战,YS2表示创意在企业资源中的重要性;资本要素对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由指标YS3、YS4和YS5反映,分别表示企业在资本融合、并购和战略联盟方面的情况;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由YS6-YS9四个指标反映,分别表示网络成熟度、共享平台建设情况、信息对融合的影响程度和信息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程度;知识共享程度由YS10-YS13 四个指标反映,其中YS10 表示企业间共享知识库的建设情况,YS11表示企业间员工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结构改善情况,YS12表示面对争议时的沟通交流情况,YS13表示企业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管理程度;合作创新力度由YS14-YS17四个指标反映,分别从产品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外包和产业集聚的四个方面表示企业合作创新的重要性。

(二)需求拉动力指标

考虑到消费者素养、动机及需求转变对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需求拉动力指标体系由消费者素养、消费动机、消费信心、消费特征以及消费需求满足度五类观测项目组成:消费者素养由指标YS18 和YS19反映,其中YS18刻画了消费者文化艺术素养提升,YS19描述了创意思维及创意能力增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动机由指标YS20 和YS21 表示,其中YS20 表示消费者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如动漫旅游、影视旅游等)抱有极大兴趣,YS21 反映了消费者在文化创意游产品和传统旅游产品之间的购买倾向性;消费信心指标为YS22,代表的是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匮乏对消费热情的影响程度;消费特征指标为YS23,反映的是创意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对创意性强、文化性强的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程度;消费需求满足度指标为YS24,反映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相对稀缺对消费者的影响。

(三)环境引导力指标

考虑到社会环境、政府支持程度、产业对接机制、行业组织参与度、关联产业发展程度对产业融合的重要影响,环境引导力指标由五类观测项目构成:社会层面包含了三个指标YS25、YS26和YS27,分别从创意阶层的培育、创意生活圈的打造和自由宽松社会环境的塑造三方面进行衡量;政府支持程度由YS28-YS31四个指标表示,分别从宽松的产业政策、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四个方面进行衡量;产业对接机制包含四个指标YS32-YS35,分别从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对接机制的完善、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产业协同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衡量;行业组织参与度包含两个指标YS36 和YS37,分别从行业组织支持和创造条件两方面进行衡量评价;关联产业发展程度包含YS38-YS41 四个指标,分别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以及交通业视角反映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联动作用。

(四)融合发展成功程度指标体系

现有研究中,对产业融合效果的评价多以企业业绩和协同创新能力等指标为主。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除了企业业绩(JX1)和协同创新能力(JX2)两个传统指标,还引入了企业信息知识水平(JX3)、企业员工创意素质(JX4)、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X5)、企业产品是否多元化(JX6)、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J X 7)、企业市场响应能力(JX8)、企业价值链的延伸(JX9)以及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JX10),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功程度的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旅游企业包括旅游社、酒店和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企业包括动漫、影视文化、工艺时尚、设计服务等企业。调查问卷共60 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 级记分制,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计分时则按符合程度分别赋值。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9月,问卷通过笔者个人关系网络以及查阅企业名录发电子邮件等渠道,向目标企业主管以上级别人员进行发放与回收,地域涵盖西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华北、华中等地,共发放问卷1255份,回收1053份,回收率为83.1%,其中有效问卷912 份,有效问卷率为86.6%。

为验证回收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由于问卷属于李克特量表,故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法。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3,供给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和环境引导力三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1,0.805 和0.832,检验系数值均大于0.8,由此可知测量指标的可靠性较高,调查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二)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作为因子分析的主流方法,回归分析适用于量化度量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动因。然而从问卷的设计可以看到,调查数据具有高相关性和高维性的特点,容易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导致原始数据信息丢失及方程共线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因子分析引入回归过程,以期实现降维和减少信息丢失的目的。

1.供给推动力指标的因子分析。采用软件SPSS22.0,对供给推动力维度的17个指标采用凯泽检验法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取舍时以特征值是否大于1 为标准,按照正交载荷阵中的高载荷对指标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公共因子F11在信息技术影响力YS6(0.756)、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力YS8(0.608)和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YS9(0.642)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视为反映信息技术水平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12在企业主动适应能力YS1(0.718)和企业资源观转变能力YS2(0.726)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视为反映企业资源观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13在产品协同创新能力YS14(0.674)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能力YS15(0.715)上有较高的载荷,是反映企业合作水平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14在知识学习能力YS11(0.704)和知识沟通能力YS12(0.759)上有较高的载荷,是反映知识水平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15在资本融合推动力YS3(0.766)和战略联盟作用力YS5(0.807)上有较高的载荷,是反映资本水平的公共因子。

2.需求拉动力的因子分析。对需求拉动力维度的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公共因子F21在消费者于创意旅游产品与传统产品间的购买倾向性YS21(0.782)、文化创意产品稀缺对消费者的影响YS24(0.744)、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匮乏对消费的影响YS22(0.728)上有较高的载荷,故F21可视为反映消费倾向转变程度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22在消费者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程度YS18(0.824)和消费者创新思维能力YS19(0.799)上有较高的载荷,故F22可视为反映消费者素养的公共因子。

3.环境引导力的因子分析。对环境引导力的1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公共因子F31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YS30(0.754)、创意阶层的培育YS25(0.676)、创意生活圈的打造YS26(0.67)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YS29(0.665)上有较高的载荷,故F31可视为反映社会与政府支持程度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32在产业对接机制的构建YS33(0.78)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YS34(0.74)上有较高的载荷,故F32可视为反映产业对接机制的完善程度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33在行业组织的支持YS36(0.73)和行业组织融合条件的创设YS37(0.77)上有较高的载荷,故F33可视为反映行业组织参与度的公共因子。

(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计量模型

选取融合发展成功程度指标的平均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供给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和环境引导力三个维度的公共因子为解释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相关影响因素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回归分析结果为:

回归模型的F 统计量为 36.13,在1% 水平上显著。拟合优度为0.8417,表明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各个影响变量能够解释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84.7%。社会与政府支持程度(F31)、产业对接机制(F32)、行业组织参与度(F33)和消费倾向(F21)的回归系数在1% 水平上显著;社会与政府支持程度(F31)、企业资源观(F12)、资本水平(F15)和消费者素养(F22)的回归系数在5% 水平上显著。环境引导力维度上,社会与政府支持程度(F31)、产业对接机制(F32)、行业组织参与度(F33)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3、0.2和0.28,表明三个变量每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分别使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加33%、20%和28%;需求拉动力维度上,消费倾向转变程度(F21)和消费者素养(F22)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5 和0.14,表明两个变量每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分别使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加15%和14%;供给推动力上,企业资源观(F12)和资本水平(F15)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和0.12,表明两个变量每增加1%,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分别使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加10%和12%。由此可知,包括社会与政府支持、建立产业对接机制、行业组织参与在内的环境引导力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较大,包括消费倾向转变程度和消费者素养在内的供给推动力次之,再次为包括企业资源观和资本水平在内的需求拉动力。事实上,这一结果与我国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近年来,随着创意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产业融合也不断向纵深推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环境引导力是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在加强环境引导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的作用,对于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及展望

本研究在国内外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环境引导力是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为关键的动因。在环境引导力中,政府、行业及产业等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和政府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度最大,其次则为行业及产业。从社会层面分析,塑造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尊重和包容创意人才,积极打造创意生活圈,培养创意阶层,建设创意城市,有利于为创意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空间,进而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政府层面分析,推行宽松的产业政策,营造高效的投融资环境,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行业组织的支持以及良好的产业对接机制均有助于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供给推动力对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供给推动力中,资源人才要素及资本水平要素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从资源人才要素角度分析,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转变传统资源观,将创意作为核心资源要素,主动适应创意经济和产业融合对企业资源带来的挑战有利于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创意经济的发展亟需大量创意人才,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创意产品开发失败持宽容态度,为创意人才提供宽松环境,进而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资本要素角度分析,资本融合、并购、组建战略联盟等均会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需求拉动力对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起着影响作用。在需求拉动力中,消费者素养变化及消费需求转变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在创意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有了较大提升,创意思维和创意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者素养的提升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消费者素养的提升促使消费需求出现“创意转向”。消费者对创意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及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成的动漫旅游、影视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趣日益浓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消费市场已见雏形,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涉及我国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相关人员。本研究的结论主要以SPSS22.0统计分析为依据,由于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量表设计,受访者主要基于主观判断作出相应的选择,从而使得收集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本研究主要以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不同行业企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是有差异的,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对象细分收集更多有效样本,从而获得更准确、更科学的研究结论。

1.于刃刚,李玉红等.产业融合论[M].人民出版社,2006

2.Hacklin F,Marxt C,Fahrni F.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09(3)

3.Tsoukalas G.,Belobaba P and Swelbar W.Cost convergence in the US airline industry:An analysis of unit costs 1995-2006[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8(4)

4.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5.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6.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8.Greg R.Creativity and Tourism[J].Annals of Research,2011,38(4)

9.Pratt,A.C.Urban regeneration:From the arts feel good factor to the cultural economy[J].Urban Studies,2009,46(5)

10.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等.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25(3)

11.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l0,30(4)

猜你喜欢

旅游业因子融合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融合》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