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低碳绿色转型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5-07-19曹依蓉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转型绿色经济

■ 曹依蓉(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79)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以牺牲环境和经济质量为代价。在严峻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我国逐步重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但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工业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排放增加,推动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在陈诗一(2012)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绿色转型。低碳绿色转型不仅仅将减排作为唯一目标,还意味着制度的完善,技术、设施升级等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术界就低碳转型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路径展开:第一种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出发进行绩效评价。田银华等(2011)对中国各省份环境约束下的TFP指数进行估算,发现考虑环境约束之后,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10%。陈诗一(2012)评估和预测了中国区域的低碳转型进程,研究发现我国基本步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对转型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就内在驱动力的分析更是不足。第二种路径是通过界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冯碧梅(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湖北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良好,李玲玲、张耀辉(2011)则对2000-2009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测评,得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的结论;此外,《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摘编》测算了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发展指数。综上,这些研究存在指标选取随意性大、权重主观性强与低碳转型关联不够等问题,因此仍需较大改进。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测算并分析中国区域在“十二五”期间的低碳绿色转型指数,并研究影响它的因素。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参考已有指标体系及全要素生产率方法,设计了一套更严谨的低碳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创新性地加入了更具代表性的资源、环境及低碳技术指标,更具解释意义。第二,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资本存量、FDI及财政分权等对低碳绿色转型的影响,为讨论地区间低碳绿色转型的差异性,进一步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以上指标在不同转型程度中对各省域低碳转型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以期为中国区域低碳绿色转型提供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低碳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

(一)低碳绿色转型测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本文借鉴《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能源及低碳环境四方面构建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测评体系。整个测评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及30个三级指标(见表1),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测算,西藏自治区因环境数据缺失严重而未加入考虑。在测算过程中,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及数据如下:

表1 低碳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采用GDP增速、人均GDP表示,其中人均GDP使用2006年为基期的CPI指数换算为不变价;产业结构采用第三产业比重指标,用万元GDP能耗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反映能耗水平;高技术产业、R&D投入及专利数比重等反映创新能力。

低碳社会: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能源的需求有重要影响。于是本文纳入人均收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并采用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反映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能源:本文将一次性能源中煤的比重,SO2、工业废气、化学需氧量排放、碳排放等纳入指标体系,并引入人均水资源量反映生态保护状况。

低碳环境:采用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覆盖率及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反映碳汇潜力;工业SO2去除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反映低碳技术水平;废弃治理设施、环境污染投资及工业污染投资等反映政府改善环境的投资水平。

(二)基于熵值法的低碳绿色转型测评

本文依据熵值法的确权过程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熵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十二五”期间区域低碳绿色转型四方面的得分及综合测评结果,因篇幅限制,将各区域的得分与排名情况略去。

低碳经济: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具有明显优势。江苏、安徽及内蒙古得分不断上升。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专利数占比不断提高,且其增速明显高于上海、广东等地,其能耗值逐步下降,说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低碳转型,而创新能力是实现转型的根本动力。安徽的能耗值大幅减少,R&D经费的增加是促进其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内蒙古得分提升主要来源于其GDP增速。河北和河南两省得分出现大幅下滑,尽管二者在GDP增长、人均GDP方面有不错的表现,但其能耗持续上升、创新能力薄弱,“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模式给转型带来较大阻力。综上,得出结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应注重提升经济质量,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社会: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东北部得分相对靠前,中部与西部省份排名呈交叉排列分布,但中部得分整体优于西部。具体来看,陕西、四川及辽宁的得分提升最快。三省的恩格尔系数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得分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低碳消费行为。此外,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的得分不断上升,城市低碳基础建设构建是实现低碳社会的保障。因此,需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表3 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

低碳能源:东、中、西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区域排名波动大。东部得分最为靠前,中部得分紧随其后,有小幅下降,西部排名最后,但得分不断上升。具体来看,天津、上海等地得分有一定提升,关键在于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减少,但该地区经济较发达,能耗值较稳定,根本原因在于低碳技术的使用。

低碳环境:东、中、西部差异相对较小,东部得分靠前,中部得分略优于西部。具体来看,浙江、江苏等地得分下降源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速度较慢,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河北、内蒙古得分提升则得益于环境投资的增加及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因此,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注重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并将重点放在低碳技术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目前仍需加大环境相关的投资。

通过对四方面的详细分析,再对比综合指数得分(见图1),可看出全国区域低碳绿色转型指数得分总体有所下降,东部指数下降幅度最大,中部指数持平,西部指数增长较快。全国区域指数排名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与陈诗一(2012)等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平均得分在9.0以上的省份有5个,8.0-9.0之间有17个,7.0-8.0之间有8个。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北京(9.75)、广东(9.54)和上海(9.33);低碳转型较落后的省份是青海(7.68)、宁夏(7.65)、贵州(7.5)。低碳绿色转型指数空间上表现为“东优西劣”的特征,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

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财政分权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林毅夫,2000)、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转型,FDI通过治污技术改进促进转型升级(彭星,2011),此外环保意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参考蒋殿春(2008)、李子豪(2011)等的模型,将低碳绿色转型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其具有惯性,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将实证模型设置如下:

其中,lnLCit为省际低碳绿色转型指数,采用上章测得的分值,考虑到惯性问题并在模型右边加入其一阶滞后项lnLCit-1。此外,Kit代表资本积累,以徐现祥等(2007)的各地区的资本存量为基础,采用永续盘存法求得各省的资本存量,最终用地区资本存量与GDP之比来表示;lnLit代表劳动力,用各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总数表示;FISit反映了财政分权,彭星(2013)指出测算方法为:FIS=各省预算内人均本级财政支出/(各省预算内人均本级财政指出+中央预算内人均本级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lnFDIit用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环保意识EDUit用6岁及以上人口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来表示。

图1 低碳转型指数综合得分

(二)系统GMM分析

本文采用系统GMM方法解决实证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中国的低碳绿色转型指数具有动态性,滞后一期的指数对当期指数的作用系数为0.746,说明其在时间上具有惯性。

从表2的估计结果来看:资本存量Kit的系数显著为负,其值越大,越不利于低碳绿色转型,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投资用于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中,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而用于治污技术等的投资远远不够,需要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劳动力lnLit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人力资本因素是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FISit的系数显著为正,其值越大,越有利于低碳绿色转型。现实经济中,地方政府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一定破坏,这可能不利于低碳绿色转型。但当经济处于发展阶段时带来的各方面利好可能会超过环境污染带来的破坏,此外,地方政府用于治污技术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增加,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因此其系数为正。外商直接投资lnFDIit的系数显著为正,其值越大,越有利于低碳绿色转型。FDI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治污创新,实现污染物减排,这与蒋殿春(2008)、李子豪(2011)的观点是一致的。环保意识EDUit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与预期不一致。假设人们的环保意识会随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而提升,这在现实中难以满足。此外,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更多民众开始有条件享受私家车等增排的消费行为。因此除了提升受教育程度,还应普及环保意识,刺激绿色消费。

(三)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由Koenker和Bassett(1978)提出并经Koenker(2004)改进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可讨论以上指标在不同转型程度中对区域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资本存量Kit的系数均通过检验,且符号为负,说明资本存量对低碳转型存在制约作用。且转型程度最低地区的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说明它们资本投入的有效性最有待提升。劳动力lnLit仅在50%和75%的分位数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符号为正,这说明人力资本的增加对于转型水平较落后的地区没有显著影响。财政分权FISit的系数仅在50%和75%的分位数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符号均为正,这意味着财政分权对于转型水平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更大的推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lnFDIit的系数均通过检验,且均为正值,随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系数呈递增趋势,这意味着FDI对所有地区的低碳绿色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转型水平更高的地区促进作用更大。环保意识EDUit的回归系数仅在25%的分位数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符号为正,这说明在转型水平较低的地区,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能够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而在转型水平较发达的地区,甚至存在负向性作用,这与前文分析相符合。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绿色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域的低碳绿色转型进行了评价,并利用200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存量、财政分权及FDI等对低碳绿色转型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讨论地区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绿色转型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优西劣”的特征,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的特点。转型水平较高的主要是东部及华北地区,转型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是中部及东北地区,转型水平极为落后的为西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关键在于推动低碳技术的投入及使用;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及环境投资严重不足是造成西部地区转型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此外,FDI对低碳绿色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转型水平最发达的地区作用更大,资本存量对低碳绿色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财政分权对低碳绿色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因素和环保意识是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我国低碳绿色转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应分类进行评价考核。东部应继续发挥低碳技术的关键性作用,稳固转型成果,提高环境投资的有效性,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中、西部转型短期内可通过技术引进与环境投资取得较大的成果,但长期看来根本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提高FDI水平,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创新体系建设。东部在现有基础上注重提高吸收的有效性,中、西部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度,充分发挥FDI对减排及低碳技术的作用。合理引导资金流动,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政府应和有关部门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低能耗、低排放等领域,加大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提升低碳绿色技术,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绿色转型。

1.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2.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3.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4.李玲玲,张耀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J].中国工业经济,2011(4)

5.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6.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4(10)

7.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8.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

9.李斌,彭星,陈柱华.环境规制、FDI与中国治污技术创新—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10)

10.Price Waterhouse Cooper. Low carbon Economy Index[R].2009

猜你喜欢

转型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沣芝转型记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