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2015-08-15赵丽娜
赵丽娜
(陕西省农业展览馆,西安 710016)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收入又包括税收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资金来源基本取自于人民群众,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应当用之于民,并受到人民群众监督。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和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来使用,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防范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促进单位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是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财政部财会[2012]21号文件《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自颁布以来,内部控制逐渐受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可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缺乏内部控制建立的环境因素
1.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36条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第38条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有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的经历。”但有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未按照此要求设置。如某事业单位财会业务归办公室管理,该办公室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会计主管或会计机构负责人的条件,因此,不能胜任会计主管或会计机构负责人。
2.没有建立有效的岗位牵制工作机制。事业单位应当合理设置财务人员岗位以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但有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如此设置。例如某厅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在2011年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时被发现该单位全年的大部分报销凭证只有一人签字,就是经办、审核、出纳都是一个人,审计最终认定该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财务监督形同虚设。
3.议事规则不完备。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规则,导致国家资产遭受损失。例如,单位领导为了自身利益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决策时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和项目专家论证,由此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损失。
4.很多领导自身的原因。单位领导由于自身原因不愿实施内部控制,认为对自己有约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白条抵库”现象。
(二)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1.无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制度缺乏,内部控制不能涵盖单位的所有人员以及所有业务活动流程。
2.原始单据不全(包括购置资产验收证明、出库单、入库单),无合同等附件作为入账依据等。报销会议费无会议通知、会议费清单、签到册等。
3.重收支,轻预算管理。具体表现为单位大额支出无预算或支出超预算的问题,扩大范围、标准开支以及专款资金未按照用途使用等问题。
4.审批权限职责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例如有些单位职工素质不高,领导说了算,领导随意审批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结果。
5.未办理政府采购手续购置资产或未招标进行工程施工。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或进行超过规定限额工程施工应在上一年度做好财务预算,待财务预算批复,去财政厅办理政府采购审批手续,但部分单位为图省事或其他原因省去了第二步骤,这样做就会产生管理漏洞。
6.单位不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或开设银行账户未通过人民银行审批。这样单位账户就会缺乏财政等部门监管从而滋生“小金库”。
7.资产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认为资产是单位的,忽视资产国家所有性质,可以随意处置,资产的报废未经审批;另一方面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单位之间相互攀比、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追求办公条件的完备性,导致资产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等。
8.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或监督评价不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缺乏监督,最后就成了财务人员自审;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但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最终结果仍缺乏监督。外部审计,审计人员只重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缺乏对单位经济业务各个环节及流程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首先抓好领导层的培训提高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6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7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意识和素质,积极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落实内控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二)要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财务人员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者,财务人员素质决定单位是否具备高效运转的能力。会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思维,防范和杜绝财务漏洞的产生,维护单位利益。
(三)要重视对全体职工的培训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靠全体职工贯彻实行,因此单位内部应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培训,使全体职工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知识,自觉实行内部控制。
(四)建立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建立决策议事机制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牵头部门一般由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牢固树立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一把手”负责制。
(五)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相关人员包括邀请专家对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业务的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各项业务的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环节,将各个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细化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在对单位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六)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单位应设立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对相关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同时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将审计的结果及整改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以形成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1]陈小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