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探究
2015-08-15高燕
高 燕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国际化经营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构成了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近年来,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发展起来,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贡献比例大。民营企业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海外投资项目和规模都有新的突破,对外投资方式多样化,经营业务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不少民营企业开始站在战略高度进行全球布局,以规模化走向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自身灵活的机制、更加严格的成本控制,完全的市场导向。能运用“小而精,小而专”的经营战略,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特定的产品上,细分市场,走专业化道路。能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特色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善于从国有、外资企业身上寻找商机,抢抓市场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具有广泛的务实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冒险,对于企业策略执行力很强,排斥长篇累牍的理论,更关注实施的策略和具体方法。虽然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越来越宽松,但众多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问题也频频产生。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融资难、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经验,在自主决策、治理结构、管理效率、战略眼光等方面也与国际巨头有一定的差距。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投资环境不占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稳定性差、风险大,不确定性强。同时涉及到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是一个庞大、复杂、不规则的系统,民营企业一般难以把握。随着全球化受各种政治经济干扰因素的影响进入下行阶段,全球化波动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政治经济动荡加大,外部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投资萎缩,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削弱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出口优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向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如越南、印度、东欧等进行产业转移[1]。除此之外,民企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反倾销案件所困扰。所有这些因素加剧了全球价值链上的资金和产品的争夺,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二)吸引外商投资能力弱
外商投资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集中在纺织、机械、设备、电器等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仍是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高新技术行业和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低。投资来源地集中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北美和欧洲地区,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投入较少,外资来源结构单一。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技术优势不够等问题,加之绝大多数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吸引外资。而对于一些跨国公司控制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一般被限制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一端,外商投资企业控制着市场和销售环节,民营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很低。因此面对吸引外商投资中存在的资金来源单一、产业结构不平衡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寻求与国际投资环境接轨、增强外资吸引力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际化经营中存在准入障碍
民营企业要想真正具备国际化经营中的竞争力优势,必须变革自身层面导致的问题。首先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很难达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特别是民企的会计管理及审计制度与外资企业尚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管理中缺乏量化标准、执行力不足、人性化太强。其次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化管理,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再次是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处于紧缺状态,国内融资渠道狭窄。最后是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外贸人员和国际营销经验,跨国投资失败率高,难以形成广泛的国际营销网络。
(四)缺乏名牌意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出口的绝大多数商品还处在低端市场销售,虽然性能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但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潜质不强。民营企业的自主出口品牌还处在起步阶段,国际认可度不高,与国际主流市场品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进入主流市场。另外,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民营企业对专利、商标注册不重视,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以致被国外企业抢注现象屡屡发生,使一些本属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专利、商标,因未注册而无法使用。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能力方面也非常薄弱,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加工装备的低附加值环节,甚至众多民营企业沦为组装厂,出现技术空心化,只能跟随发达国家企业亦步亦趋。
(五)缺乏国际性战略眼光,战略意识差
全球性战略规划是企业的目标、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营销机会之间,发展和保持某种战略适应的过程。我国民营企业的战略方向不明确,缺乏全球性的长远业务布局能力,海外发展的持续性较差,使企业在竞争中不能充分扬长避短。许多民营企业即便指定了战略,也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法贯穿于自身经营活动中。战略的迷失,致使许多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被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及对策
(一)扩大国际直接投资,“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1.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借助平台走向国际市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国外正面临多种不利因素,很多国外企业经营上遭遇到困难,寻找有实力并拥有巨大本土市场潜力的中国民营企业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民营企业正好可以抓住这个“走出去”的好时机,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通过投资境外公司提升自身品牌和技术、进入新市场、扩大营销网络。同时借助东盟、欧盟等这样有利的国际投资大平台,把管理、技术、经营等全方位与国际接轨,走联合竞争之路。
2.打造联合抱团的投资模式,扩大企业海外投资规模。民营企业国际投资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大多数单枪匹马,风险大,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优势。集群抱团应战能在市场波动的情形下合作行动、分担风险、共同应对化解危机,有效提高国际化经营效率。特别是对于同一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来说,抱团行动能汇聚资金、人力、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产业合力,开展境外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我国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也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如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温州。
3.立足于民营企业实际,选择良好的投资方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例如实施市场缝隙战略,避开投资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民营企业还应大胆涉足高新技术、信息和现代化金融服务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从整体上提高竞争力。
(二)持续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来”实现平稳发展
有效吸引外商对内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激活市场活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营企业正逐渐向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转变,对融合外部技术、人才、管理等的需求日益强烈。用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以民资引外资,通过合作、合资、嫁接等形式,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2],实现民营企业的大发展。不仅加大第二产业外商投资,还要积极吸引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如农业、医疗、教育、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另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法律法规,从小处着手,为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外资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三)自主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走以品牌带动之路,保护境外注册商标,根据各国的差异和消费者需求,对品牌和产品进行二度设计,创造出强势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高新技术研发,积极创建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及时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通过法律予以保护。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甚至国有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让自己保持长足的竞争力。
(四)立足长远,实施战略规划,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战略指导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营重点和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增强软竞争力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企业是否做大、做强、做长久。民营企业要敢于走出国门,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找准定位,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宏观上把握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洞悉企业经营发展的态势,做出前瞻性决策。例如助推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开拓有潜力新兴市场、实行战略联盟等策略。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关键就要抓住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抓住战略环节,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也就控制了该行业[3]。同时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新坐标,延伸优势产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促进国际贸易流通,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梅丽霞.全球化、集群化转型与创新型企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
[2]田剑英.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品牌国际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9.
[3]金占明,段鸿.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