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研究

2015-08-15

城市地理 2015年2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市化人口

高 翯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难发现,城市化不仅包括人口、用地的转变,还包括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真正认同和融入程度,即市民化才是城市化完成质量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我国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也导致了即使是进入城市的农民,依然保留较多的原有习惯,难以彻底实现农民向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的转变。

一、城市化的实质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基础。改革开放30 余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以确保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促使了以城镇人口数量为衡量指标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自1978年的17.92%,以年均1%的速度,于2011年末突破50%大关。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初始力量,为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用地转变是城市化的保障。城市人口的迁移必然带来城市用地的紧张,合理、有序的增加城市用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2001年,我国建成区面积2.40 亿km2,城市人口4.81亿人,2013年,建成区面积4.79 亿,增加了近一倍,城市人口7.31 亿,增长率为51.98 %。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是人口城市化的一倍,用地性质的转变,加速了城郊农村居民的转移,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化率的提高提供空间保障[1]。

生活方式转型是城市化实质。城市化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下出现的人口聚集、产业集聚的过程,逐步推动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由二元或多元逐步向一元转变,社会各系统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方式的科学、民主、文明、健康必然对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各系统的协调发展,阻碍城市化的顺利推进[2]。

二、落后的生活方式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使其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小富即安、不思变革。大多数农村居民还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长期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缺乏冒险和进取精神,长期安于现状,造成了中国农村工业缺乏后劲,农村经济落后的客观事实。

生育观念落后、加剧贫困问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是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使我国农村长期陷入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赶不上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消耗的怪圈之中。同时受教育程度低下,又使得农村中歧视女婴、虐待女童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人口增长畸形。

2、基础设施不配套,现代化服务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特点难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而生活服务设施更是极其缺乏,有些甚至是空白。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迫使年轻人离乡背井的客观理由。他们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做法,不仅没有提高我国城市的总体水平,反而导致了农村的进一步落后,并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受教育程度低下,技术技能不足

由于农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技术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不愿或没有机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迫于生计而选择临时性的就业机会,工作和生活极不稳定,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农村地区对生态安全、资源保护等观念匮乏,工业污染、资源枯竭造成的区域环境恶化等问题频发。

三、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现实因素

1、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越过了能大量吸收就业并为重工业提供积累的轻工业发展阶段,长期让弱质的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而且为了实现这种积累,通过户籍管理制度、统购统销制度等的实施,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城乡分离制度,而忽视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部门融合发展、城乡协同共进的问题[3]。

2、城乡差异不断拉大

由于重工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仅造成了农业长时间的低速度增长,并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进而造成城市和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分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表现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差异显著的生活方式。

四、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1.完善配套设施,加大产业建设

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政府推动为主导的“一房三网”即住宅,水、电、公路网建设。通过对口扶植、公司加农户、专业市场和集市贸易等多种形式把农村经济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是实现解决就业,减少剩余人口盲目流动的有效手段。

2.提高自身修养,加速知识普及

对于进城的农民来说,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素质被质疑是普遍状况,由此带来就业岗位不稳定、社会地位的低下、人际交往受限的尴尬。因此,必要的集中式岗前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是农民工进城前的必要环节,避免了入城后寻找工作的盲从性,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3.摒弃排斥恶习,主动接纳帮助

进城务工的农民虽有其自身的不足,但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居民多以高傲自居,领农民工难以开展广泛的人际社交,融入城市社会氛围。致使以农民工为主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仍以抱团的形式,固守在居住环境恶劣、治安条件混乱的“城中村”里。面对此类情况,政府应适当提供定期廉价住房予以改善,市民应主动接纳,给予帮扶,为农民工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提供良好条件。

[1]田珍.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演进的互动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07 (01)

[2]杨风.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04)

[3]刘明通.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问题探析[J].河北企业.2015 (04)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城市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