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视角下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2015-08-15

新东方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域化党组织党员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是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等执政环境变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是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研究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时代价值和实现途径,对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理论思考

2004年10月,中央明确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1],首次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概念。随后在各地试点基础上,中组部明确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中组部对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加以丰富深化,明确提出区域化党建是“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机制”[2]。

从这一基本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城市区域化党建就是从区域性基层党建工作的角度考虑,对其通盘谋划,系统推进,从而发挥党的建设的最佳功能。具体来看,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

在组织设置上,要求突破传统模式,突出“区域”和“网格”的组织结构;在资源分配上,要求按照党建资源的需要,在区域内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在工作目标上,要求把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作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凝聚力和导向作用,让党建工作成为区域内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在任务措施上,要求突破传统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职能,党建工作的服务对象、可用资源、工作手段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突出了统筹、整合和系统的特点;在运行机制上,要求转变工作方式,整合资源,使党组织充分发挥其政治引领作用,达到内外统一,并建立区域党建平台,组织活动多样化,促使党员发挥先锋示范作用,推动服务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在运行保障上,要求党务工作者专职化、经费保障制度化、阵地建设标准化为工作运行提供强有力保障,党组织开展活动服务党员群众的条件得到有力改善。

二、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是以组织系统的行政单位为载体,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的直接占有和分配,增强高效的对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尤其是在单位结构分化、社会成员多重利益出现、组织变化和单位人员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要始终保持和增强党对社会的管控和动员能力,巩固党在区域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就需要建构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和社区党组织对外协作的交流渠道,形成城市区域单位和成员自觉、自愿参与区域党建和区域建设的联动驱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单位党建和区域党建工作相结合的、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应对新常态给区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的问题,使社区党建始终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增强凝聚力。

(一)适应城市单位功能分化特点的需要

伴随城市经济的转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调整,一个越来越多元、流动的社会需要以新形式重新组织起来,社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形式,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同时,作为联系部门、人员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单位,开始发生变化,促使其走向社区化发展,社会关系间的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逐渐转向非行政性、横向的“平面”关系;单位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法制化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政治和行政手段,经济利益取代政治,行政因素成为各环节主体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机制要求不能用传统的单一行政方式去管理社区,必须转变思路,从社区利益诉求中找寻区域组织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动力,使社区组织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城市社区发展。

(二)适应城市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变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步摆脱对集体生产资料的依靠,原先的依附关系也被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价值观打破。在社会政策上,强调“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民为本”,还强调行政体系机械的“网格化覆盖”而非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参与”[3]。同时,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确定性导致了整个社会节奏加快、组织形态出现动态性变化,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有增有减,再加上人员变动大、流动性增强,势必造成基层组织内部人员也有增有减。因此,党组织要主动承担将分散的社会组织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的责任,不断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对单位及成员利益予以保护,从而提升单位或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适应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的需要

改革之后,一个失误是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主动向市场分权,而从一开始向社会分权就相对消极和被动。单位体制收缩,国家退出,而新的社会再组织机制尚未形成。当“市场”“竞争”“私有产权”“利益”等观念迅速占据人们头脑之后,原先的“社会”“合作”“公益”“利他”等观念却被人遗忘。此时,家庭受到冲击,基层社区呈现涣散状态,社会组织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社会如何重新粘结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成为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需要找到新的途径将离散化的社会重新组织起来,“重建社会”。这就需要城市社区党组织将多元化的社会个体有效整合起来,引导其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效的发挥协同力量,主动融入到当地社会治理框架中,实现共同治理和多种资源共享。

(四)适应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4],首次提出了社会共同体建设的目标。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人,依赖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权利,而且还依赖于社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不能满足的需要。城市社区就是社会共同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区域性、组织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本质特征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并与社区进行良性互动。如何把区域内包括各种利益关系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吸纳到共同体当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推动城市社区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党发挥政治引领和示范团结的功能。因而,需要适应社区的这一本质特征和性能,完善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党和社区的联动机制,建立以人民主体为基础、结社等多种方式组织形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到社区发展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实现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意义重大,因此,需要从多种途径着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就是要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原则,整合党建资源,在社区党组织的基础上,构建以上级党组织为主体,充分调动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参与到党建工作中的协调共建机制,真正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快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步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在社区党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以上级党组织为主体核心,充分调动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

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过程其实是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需要一套完整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提供保证。首先,牢固树立“扁平化”管理理念,推进领导体制扁平化。打破过去条块分割、管理过程繁琐、难度大等局面,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探索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委,领导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配合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形成社区、街道、市三者合力,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推动社区发展。第二,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探索实行“1+3”模式。街道党工委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党工委委员(街道、辖区内单位、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等),组建非建制性街道大党工委。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即以现有的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非建制性社区大党委。有选择地吸收辖区内相关单位中有意向、有时间的党员骨干兼职担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并明确其具体职责。分级分层开展党建工作,同时加强党组织对小区内其他组织的领导。

其次,推进工作机制规范化。树立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之后,则需要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并使其规范化。可以推行“一委两会”制度。“一委”就是街道党工委或社区党委,“两会”就是成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加,收集和反映社区党员、群众和辖区单位意见、建议和要求。充分反映不同群体的诉求,提高其对于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推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共建美好家园。同时制定和推行居民议事会制度,从社区居民中公开推选议事会成员或居民代表,围绕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大额开支等重大事务,定期进行议决。

(二)探索创新街道社区党建网格化和品牌化管理工作机制

第一,推进党组织设置网格化。要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真正全覆盖,不留空白点。在“重建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通盘考虑,深思熟虑。结合社区普遍推行的网格化管理,将党员纳入网格,设置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网格事务管理和服务群众中的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探索设置功能党支部。从居住人口、党员分布、从业类型、兴趣爱好、年龄结构等特点出发,建立“地缘型”“趣缘型”“业缘型”等功能党组织,使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更加灵活有效。

第二,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一是注重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手机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建立党员在线学习制度,定期上传内容丰富多彩的课件,让党员自主选学,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和兴趣。利用手机平台建立手机报,对党员定期开展党史知识、党的理论和党员先进事迹等方面教育。二是创建“开放式”活动平台和综合性工作载体。探索推行党员凭“电子活动证”和“一卡通”,可以到自己所在党组织之外的党组织参加活动。三是针对党员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开展活动。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可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采取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余热。对社区在职党员,要通过开展集中学习、座谈、主题实践活动、网络论坛、在线QQ等方式,加强他们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教育,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对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技能培训、创业培育、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重树生活信心,走出生活困境,力所能及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过程中可以利用每个城市各自的特点,创造符合地方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党建品牌。一是树立品牌理念。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引入“品牌”理念,鼓励城区、街道、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党建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品牌一旦形成就具有传播效应,因此,需要注重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态势。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经验交流会、工作现场会、品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品牌的宣传,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品牌,上升为制度规范予以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探索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和服务群众长效化的有效途径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建构区域化党建格局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推进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一是推行设岗定责和公开承诺制度。结合党员的特长、技能和意愿,按类别开发服务岗位,由社区普通党员认领岗位。党员设岗定责后,同时依托岗位,对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公开承诺,年终由党组织和群众来监督评议。二是推行志愿服务和社区表现评价制度。需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党员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中,主动帮扶困难群众,扩大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同时,可以推行社区表现评价制度,由组织进行考察,群众为其打分,通过制度充分保障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其次,探索形成党员及党组织双向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拓宽服务领域。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要求,搞好“兜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5]。在服务好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把服务好居民精神生活作为重要内容,掌握并充分利用好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丰富社区服务内容。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加强与辖区各类组织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完善社区组织和辖区内单位联动机制,整合多种社会化资源,形成全覆盖、多产业、多类型的网络服务体系。三是拓宽服务途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居民,利用新科技、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打造数字化社区,智慧社区,进而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探索通过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和区域统筹、资源共享办法解决人员、阵地及经费保障问题

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需要有一支保障的队伍及相关资源的配置。第一,推进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党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一支优秀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需要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主心骨队伍建设,这里指的是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他们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推动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就需要把经验丰富、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熟悉社会管理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选配到街道书记工作岗位上来,同时采取优秀者留任一批、结合换届“公推直选”发现一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一批、从复转退军人中推荐一批等方式,多渠道挖掘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加强培训和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街道党组织班子队伍。二是抓好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培训制度,加强对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党的理论、党建工作业务政策、社区建设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建立专门的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全覆盖,但是在社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党建工作还相对薄弱,因此可以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既可以是兼职的,也可以是专职的,走进他们、融入他们,指导党建工作。第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在委托社区承办事项时,及时拨付相应工作经费,实行政府“购买式”服务等做法,为社区各项工作运转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总之,建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就是强调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利用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重新分配资源,缩小社会差距,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团结,这对于中国进入新常态后,提升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任重而道远。

[1]《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25号)[R].

[2]徐逸波.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研究——上海市卢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和思考[C]//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 (下册).2011:70.

[3]鄢一龙,白钢,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5]李兴良,徐宝鑫.论科技社区的建设——以苏州国家高新区狮山社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4(3):17.

猜你喜欢

区域化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党员之家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对策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