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驱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2015-08-15
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奇迹般增长。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10.3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1],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占世界份额不到2%提升到今天的13.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了7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增长1896倍。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2],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额为86669亿元,增长21.5%,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处世界领先水平,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今天13亿多的中国人是近代200年来生活质量最高、最幸福的中国人[3-5]。然而,面对人类社会从“分散生产的农业时代,跨进集约生产和交易的工业时代和城镇化时代”,再到新一轮“再分散的网络经济时代”,全球传统产业必然被调整,主导新产业诞生,生产方式转变,新经济诞生,调整中的全球经济均呈现下行趋势。在新经济时代成熟之前,这样的经济运行态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创新积累创业动力,创业推进新经济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举措,唯有创新创业才能在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中推动经济中高速度增长[6]。
一、跨越中等收陷阱需要创新创业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经济发展的途径即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7]。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不一的经济周期。因此,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陷阱即是摆在任何一个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面前的一段长期性的经济波动。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足以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全民创新创业的发展局面。
以美国为例,美国自1890年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进入“镀金时代”和“摩登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其资本积累速度十分迅猛,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工业和金融业巨头,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等,贫富差距开始加大,百万富翁家庭不到全美家庭总数1%,收入却超过10%。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在社会转型动荡时期,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赋予各州制定法规的权利,使其适应本地区的特点,更加灵活;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破除恶性竞争,创立自由企业制度,给所有平民平等创办企业的机会;在劳工权益方面,通过提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式,稳定社会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等等。
以韩国为例,韩国自1980年代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然而在此阶段,韩国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反而是更加长足的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地区发达国家的代表之一。韩国主要创新经验:一是民营经济的创新激发了技术创新热潮,快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韩国生产率的快速提升,缓解工资上涨的压力,成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动力;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大力进行技术创新,涌现出三星、LG、现代等一系列电子工业品牌;三是本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一直稳定地保持在52%左右;四是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工人阶级购买力,扩大了内需并缩小贫富差距;五是兴办教育,培养适应创新创业大环境下的人才;六是重视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事业,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面对“十三五”时期或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一项战略任务,核心举措是创新创业的发展。在巩固和优化现有产业经济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积聚发展新动力,在“三期叠加”中通过创新创业突破发展瓶颈,在经济调整中保持中高速发展是客观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
二、创新创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是分层次推进,从“快速增长的发展,有品质的发展,有尊严的发展,有品味的发展”的不同层级不断递进。经济层次决定发展方式,决定需要投入的主导要素。2012年6月公布的世界国家收入水平的最新标准是:高收入国家人均生产GDP为12475美元,共有70个国家达到此水平;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GDP为4055美元至12475美元,有54个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GDP为1025美元至4055美元,有54国家;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低于1025美元,有35个国家①。世界经济发展是分层次的。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同样出现了经济体的分层次发展现象:如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分层次发展、产业经济的分层次、家庭收入的分层次等。经济分层次发展需要相应的分层次管理。面对不同层次的经济体需要相适配的发展策略。以往的改革、开放和今天深化改革的创新驱动将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与创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所担负的角色是不同的。过去的改革、开放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最短板”,并对其进行持续修复,保证经济“装水量”不断提高。即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体制、信息、市场、管理、经济体层次”等全要素,进行“最短板”修复工作。低收入阶段,改革土地、属地劳动力等静态要素,促进资源要素增产是第一要务。在经济低收入阶段,改革能有利地促进土地与属地劳动力要素发挥更大的产出效益,促进产量的增加。促进低收入国家和人群的收入快速增长,此时发展是硬道理。中等收入阶段,开放市场,引进资本与技术,扩大再生产,实现更多交易,加快提高收入是发展要点。开放引进流动性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其与静态的土地、与属地劳动力要素相结合,实现更多的产出,同时通过市场开放,完成交易,获取回报利润,增加收入。为了获得更多的产能和更高的回收效率,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高收入阶段,改革与开放下的产出最大化存在“天花板”边界。当传统的改革开放促进发展进入了“天花板”边界时,经济发展放缓,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拉美一些国家,不从本国经济层次出发,照般照抄高收入国家的“私有化”改革,结果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即经济体人均GDP在进入1035美元至12616美元区间长期徘徊,跨越不了人均GDP12616美元上限②。创新创业冲破“中等收入陷阱”是核心任务。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或有品质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中等收入层次向高收入层次冲刺,其动力源泉在于创新创业,基础是全体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全面提升,表现为全要素组合方式、生产方式、经济政策适配优化,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产业率的不断优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发展的本质在于在各经济层次上,通过“改革(资源、劳动力)+开放(资本、科技、管理)+交易(市场、寻找、占有、开拓、创造)”手段,促进全要素的层次适配和功能发挥,找出各区域层次、要素、管理与政策最佳适配的发展新路子。所以,创新创业是促进经济系统突变,冲出一条发展新路子,实现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创新创业驱动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800多美元③,要达到12616美元的发达国家标准,中国的GDP总量必须再增长70%,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年均需要增长6.5%-7%,才能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制度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创业相互促进,有力推动新经济产生与发展
创新会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新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创业会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和增强市场的动力、活力及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两者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创新能让“大众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如从微博、微店、微商到自媒体等平台中开拓市场,发展经济新行业;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市场主体能创造更多的创新欲求。如从物流、快递等行业中创意营销和引爆市场需求。
(二)创新创业促成我国经济再次腾飞
首先,再次提升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只有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企业在高额利润回报的驱动下,会自发地投资于这些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8]。像高附加值的软件、医疗等产业基本都是最新技术发明和创新导致的结果。
其次,再次提升经济发展需要创业,创业需要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创新。创业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托教育。然而,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仍然在求量大于求质的问题,尤其高等教育领域。应该鼓励学生追求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创业将知识成果嫁接到经济领域,使其产业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三)创新创业促进实现中国梦
首先,服务创新与创业转化,促进体验经济及共享经济发展。其主要功能是组织技术流、人才流和金融流的支持,包括争取各方面专家的咨询评议,产品网络信息的疏通、阶段性创新成果的转让等。把创新作为知识工厂,在创业领域体验和出售阶段性创新产品,让创业转化为市场利润。
其次,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创新与创业转化,推动开放经济、智能经济及网络经济发展。强化分层次管理思维,让管理红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9]。政府通过财政及政策支持,创新资源开放给社会形成创新驱动力;创业主体及企业明确各自主体地位,摆脱垄断和低水平内耗,让创新创业驱动开放经济发展。改变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集中优化,社会力量通过产品研发,推进3D打印生产,让创新创业驱动智能经济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立新型的基于网络的自组织、自服务生产关系,让创新创业驱动网络经济发展。
最后,制度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自信。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必须要与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完善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适当技术,获得最大产值。中国崛起的源动力正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优势带动经济卓越发展。中国经济下一程的制度创新更加重要,应该让“制度自信”传递“经济自信”。
四、创新创业发展举措与建议
创新创业是中国经济再度腾飞的基础、平台、要求。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动创新创业能够有效缓解就业问题,最终通过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再腾飞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实验室,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是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应该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创新驱动经济中高速发展,主要举措有如下几点:
(一)通过创新创业,分层次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据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的投资;每增加1个城镇户口,可带动10万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三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10]。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创业,重新定位城镇化功能。比如,通过农民工创业和户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通过居民创业和住房制度创新,让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得到改造;通过就地创业和土地开发制度创新,使得一亿人能够在中西部就近城市化④。
(二)应用创新发展理论,开拓发展新空间
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创新发展的逻辑,突破传统的发展空间,谋求更大的经济区,以加强经济辐射和联动作用。比如,自贸区带来“四化”,“一带一路”带来“五通”,促成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为我国优势产业转移、过剩产能释放、优质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与合作市场。
(三)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必须通过创新制造工艺,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通过“客户中心”原则的创业,增强产品开发优势。比如,通过创新创业,重点发展以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领域。
(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国际同行同步创新
“互联网+”会带来生产制造模式、产业组织方式、产业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我国应该积极融入全行业创新的潮流中,通过协同创新逐渐取代移植创新,将发达市场的元素和发展中市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比如,创新制造模式,发展智能经济,让3D打印日益家庭化;关注产品价值网络理念,发展共享经济,让产品制造实现精细化合作;改变企业组织特征,让网络化普及,使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成为新系统的一个终端。
(五)树立全民“创新创业”意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增强市场竞争活力。而如今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使用效能,更看重产品技术含量与创新体验,这就唤醒社会力量(比如资本、高端人才与高新技术等要素)投向新产品开发与新模式打造等领域。因此,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需要将万众的智慧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动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②定义来源:世界银行。
③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④数据来源:2014年政府报告。
[1]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N].北京日报,2015-10-14.
[2]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EB/OL].新华网,2015-02-27.
[3]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N].中国信息报,2015-03-07.
[4]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3-11-11.
[5]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EB/OL].铁血军事网,2014-08-21.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8]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傅国华.分层次管理[M].北京:经济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14.
[10]斯宾塞.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M].王青,刘其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1]Maddison,Angus,The World E-conomy:Historical Statistics[M].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