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云南民间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问题

2015-08-15朱少禹翟羽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卷东巴古籍

朱少禹 翟羽佳 杜 昕

一、云南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状况

经卷是指宗教经典,民族经卷顾名思义,是指少数民族在宗教活动中形成的经典文献。除了汉族以外,人数在5000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云南有25 个,特有少数民族15 个,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经典即民族经卷档案,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傣族贝叶经和绵纸经档案,纳西族东巴经档案以及彝族毕摩经书。如佛教经籍是傣文古籍中最为丰富的一类,傣文经书一般是手抄本,记录在绵纸、构皮纸以及贝叶上用以传承,最具特色的便是将经书抄录在贝叶上,称贝叶经,据调查,散存于民间的傣文古籍约有1900 册[1]。东巴经是古代纳西族用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和格巴标音文字书写并应用于东巴教祭祀、占卜的经典文献,东巴经书一直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书写、收藏、应用于民间东巴教占卜和祭祀活动中,散存于民间的东巴经书约有2600 册,另有10000 余册留存于国外[2]。彝族毕摩经书是从毕摩产生后,由毕摩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继承和延续至今的诗词歌赋、经书典籍,涉及到彝族天文、历法、历史、宗教等方方面面。民间毕摩经书基本保存在各个地区的毕摩手中,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数量在1600 册左右[3]。

云南民间经卷档案文献遗产具有所有古籍的一般特点,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首先,云南民间散存经卷档案文献遗产数量极为丰富,少数民族所形成的经卷档案涉及到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再加之少数民族众多,因此云南民间经卷档案文献数量众多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各个民族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遗产,其二是指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总量丰富。其次,云南民间散存经卷档案文献遗产种类繁多,除了上述傣族贝叶经、绵纸经档案,纳西族东巴经档案以及彝族毕摩经书以外,还有瑶族古籍,普米族韩规经籍,彝族俐侎人、佤族、纳西族摩梭人以及拉祜族口承经籍等等。最后,云南民间少数民族经卷档案文献分布广泛,傣族贝叶经及绵纸经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区,彝族毕摩经书主要分布在昆明市、玉溪市以及丽江市等地区,而纳西族东巴经的分布则相对集中,基本上保存在丽江市纳西族地区,另外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俄亚纳西族乡也存有少量东巴经[4]。

二、云南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紧迫性分析

(一)自然因素制约致使档案损毁严重

云南的气候特征明显,夏季雨水较多,湿度最高值达到86%,而冬春季节相对干燥,湿度平均值在50%左右,加之云南光照条件非常好,紫外线强烈,这对民间散存经卷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都是非常不利的。民间自身存在的保管条件的局限性使得民族经卷损毁更加严重,民间保存没有专门的保管机构,很多直接放在灶台或屋檐下,或将其藏之山洞,受风吹日晒雨淋火烧。上述因素造成经卷档案文献发霉、粘连、结转、老化等现象十分普遍,如若不立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这些档案文献遗产随时都有失去的危险,到时将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非常严重的损失。

(二)档案意识薄弱和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档案流失

对于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一直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普通民众缺乏对民族经卷的认识,或认为只是普通物品,或知晓点滴却未重视,许多保存少数民族古籍的人,受到条件的限制,对其保管也未引起重视,保管条件恶劣,加剧了民族经卷流失损毁的速度。如今,很多保存民族经卷的东巴和毕摩都已年老,却无人继承这些珍贵的遗产,致使很大部分经卷档案文献在东巴和毕摩去世之后被损毁。云南新平县平甸乡张朝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毕摩,保存60 多部彝文古籍,在他去世时,其家人把古籍作为随葬品全部烧毁在坟旁。这样的做法不是个例,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有一些人,不愿意将自己保存的民族经卷交给档案馆、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正规机构保存,使得很多民族经卷一直处于恶劣的保管条件之下,损毁现象十分严重。还有一些民众因为认识不到民族经卷的重要性,便将这些遗产随意烧毁或贩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外或沿海地区的文物贩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倒买倒卖民族经卷,他们借着各种名义到西部地区收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再将其兜售到沿海地区或国外。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民族经卷档案文献的收集和保护工作。

(三)保管条件简陋以致档案缺乏科学保护

据笔者调查,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保存有2 万卷民族古籍,大理学院图书馆有1100 余卷,大理州档案馆保存948件,丽江市古城区档案馆保存3000 卷,丽江市博物院保存3000 卷,丽江市档案局保存68 卷,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所保存3000 卷,鹤庆县档案馆保存167 卷,鹤庆县图书馆保存11430 卷,这些机构都保存了丰富数量和种类的民族古籍,但是保管的硬件设施却非常简陋,除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有温湿度监测仪外,其他机构都不具备专业的温湿度控制设备,通风控制温湿度是普遍的做法,樟脑丸则是基本的防虫设备。这些珍贵的民族古籍保存在密集架、档案铁柜或木柜中,有些机构使用玻璃木柜做防尘设备,资料室面积大小不一,大至2000 多平方米,小的只有二十几平方米。上述情况对丽江市档案局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保管缺陷,因为丽江市档案局甚至没有办公场所,更不用说保管古籍需要的库房和设备,而更多地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文献保管条件远远不如这些机构,一些损毁严重的档案不能在较好的环境中保存,损毁加剧。

三、民间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对策研究

(一)健全保护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的法律法规

中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行政法规,以及云南省制定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或条例,都对民间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政府应该根据这些法规条例的精神,制定专门针对民族经卷的条例,在民族经卷的征集、保护、修复等工作中提供具体的指导,使民族经卷的保护因这些法规条例而趋近完善。(二)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征集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的步伐民族经卷档案文献不仅是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民族经卷损毁流失惨重,而据笔者调查,政府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民族经卷的收集、保护、修复等工作,面对这样岌岌可危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给有能力征集民族经卷的文化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提供专项资金,保证这些文化机构每年可以征集一定数量的民族经卷,从而确保民间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在条件较好的机构保存。

(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征集民间散存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

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数量丰富,要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首要的工作便是采取各种措施将散存的档案征集到档案馆(室)等条件较好的文化机构保存,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为后续的整理、修复、提供利用等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传统的经卷档案,可以采用征集、征购、复印、摄影等方式将其收集到档案馆(室)等文化机构,以便更好的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将各单位散存的民族经卷档案文献遗产集中到条件较好的档案馆等机构进行集中保护

在此次调查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中,笔者发现其中有些文化机构虽征集了不少民族经卷,但其保管条件却无力承担,并且他们不愿意将所保管的民族经卷移交到档案馆等机构,这样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起到真正保护民族经卷的作用,而恰恰相反,会加大其损毁的速度,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对保管条件不理想的机构作出相应补偿,将民族经卷集中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这些保管条件较好的机构保存。

本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BTQ048。

[1][2][3][4].李国文.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调查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华林、肖敏、王旭东.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1):47-50.

[6]华林.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流失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7(4):39-42.

[7]华林、李佳妍、段睿辉.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4):24-26.

[8]仝艳峰.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猜你喜欢

经卷东巴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东巴造纸工艺与东巴文化的现代“发明”
竹枝词
我是古籍修复师
今夜
纳西族东巴舞谱探究
唐代《妙法莲华经》卷的修护与研究
晚会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