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锈蚀看青铜器真伪

2015-08-15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器物

刘 瑜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前言

青铜器作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其造型优美、纹饰瑰丽,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自宋代金石学兴起,青铜器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贵族阶层、文人、商贾纷纷收藏。有些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或者是出于研究方面考虑,开始仿制青铜器,而有些仿制品制作的十分逼真,不论是器形纹饰还是锈色方面,都可以说已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仿制品的数量之多也是令人惊叹的,古玩市场、小地摊,甚至是有些博物馆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情况给青铜器的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彰显了鉴定的重要性。

青铜器的真伪鉴定要四看:看造型、看铭文、看铸造工艺和看锈色,本文主要就从青铜器的锈蚀入手,来讨论青铜器的真伪。

一、青铜器及其锈蚀

(一)青铜器简介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造的器物,铸造之初呈金黄色,因其经埋藏后锈色为青绿色,故称青铜器。在冶金学上,以铜为主要成分,并有一定比例其他金属的合金,都被称为“青铜”;但在文物考古领域,青铜一般是指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含有微量的铁、砷、镍、锰等元素,这些元素是加料或熔炼时带入的。含有一定比例其他金属元素而不含足够的锡、铅的,严格地说不算青铜[1]。青铜器是我国历史文物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具有数量多、造型丰富、制作精湛等十大特点[2]。

(二)青铜器的铸造

1.青铜的冶炼

要制造青铜器就必须要先有材料——青铜,因为它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所以青铜的冶炼即为青铜器制造的第一步。青铜的冶炼可分为三个程序:

一是选矿。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的铜非常少,大多是以化合态存在于矿石中,主要为硫化矿和氧化矿[3]。为了获得大量的单质铜,就需要用矿石来熔炼。

二是初炼。将选好的矿石进行破碎,然后与木炭一起放入坩埚中,待铜矿石熔化后,将液体倒出,弃去炼渣,液体凝固即为粗铜。

三是提炼和加锡铅。把粗铜再次放入坩埚中提炼以获取更为纯净的铜,之后根据所要铸造的器物种类的需要[4],加入适当比例的锡铅。

2.青铜器的浇铸

加入锡铅之后的铜液即可用来浇铸青铜器,但是浇铸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关键是怎么浇铸成一个器物,这就需要在浇铸之前制作好范。范是铸造的模具,依材料可分为泥范(或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类,其中陶范是应用最普遍的,笔者暂以陶范为例,简单描述制范的流程。首先是制模,即用泥土制造出想要铸造的器形的模型;泥质模造好后,经烘烤定型,便可在模型上翻范。范有外范、内范(芯)。内外范做好后,经阴干、入窑烘烤,使之脱水定型,内外范之间的空隙即为浇铸后铜器壁的厚度。范制好之后,将合金溶液向范内浇注,溶液凝固后,打碎范取出器物,再经过打磨修理,一件青铜器就做好了。

(三)青铜器的锈蚀机理[5]与锈蚀产物

青铜器发生的锈蚀包括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生物腐蚀,其锈蚀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既与器物所处环境[6]有关,也与器物本身的基体组成[7]有关。

当青铜器长期与土壤中或空气中的氯化物接触时,会引起化学反应而生成一种蜡状的灰色物(CuCl),当它遇到水分就形成了氧化亚铜(Cu2O),氧化亚铜在潮湿的条件下遇到二氧化碳就会生成碱式碳酸铜——它主要有两种类型:Cu-CO3·Cu(OH)2(孔雀石,绿色)和2CuCO3·Cu(OH)2(蓝铜矿,蓝色),其中孔雀石更丰富一些。

在有硫污染、硝酸盐的环境中,铜会生成绿色的相应盐类。据学者分析,绿锈之所以能紧紧地粘附在铜体上,与有机物的量有密切的关系。

锡的主要腐蚀产物是二氧化锡和它的水合物,它本身是白色的,通过与其他混杂而呈现不同的颜色。铅的腐蚀产物主要有碳酸铅、氯化铅和硫酸铅,有时也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古代青铜器由于铜质不同、埋入地下的环境不同和埋藏时间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锈蚀。

从化学成分上分,有红色的氧化亚铜、四氧化三铅,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和一些其他铜的有机盐,黑色的氧化铜、硫化铜、二氧化铅,白色的氧化锡、氯化亚铜等等。从锈体表现上可分为:

一是贴骨锈。是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一层结实的锈层,与器胎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易去除,其色彩多呈绿色、枣皮红色。此类锈种多见于商周时期的器物之上,而此后的朝代也有类似的贴骨锈,但锈色不同,其底色多为原始胎色。二是发锈。是一种从器物胎体向外腐蚀的一种锈层,金属的胎体几乎锈蚀殆尽,经锈蚀部分的胎体变厚,器物表体凸突,且多伴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裂缝。三是釉锈。是青铜器壁内外表面的一层似胶漆状的“珐琅质”釉层。釉层较厚,可达数毫米,呈片状。这种锈多见于长江以南出土的青铜器,色彩为绿、蓝、红等颜色,色度的深浅不一,颇为好看。四是浮锈。是指铜器经长时间的侵蚀后,一经其本身所处的环境改变后,从自身向表面泛出的一种粉状锈。发掘时,器物露出后,其器表为绿松石色,加杂有孔雀蓝色及间有枣皮红色,色泽鲜美,纹饰、铭文清晰可辩。而出土后,受环境变化影响,便在铜器的表面生成一种绿色粉状物质,由少至多,逐渐增厚,有的器物表面可达几毫米,好像长了一层绿毛似的,这层浮在器表的粉状物,有的将铭文、纹饰擦盖,有的甚至使器物变成带泥的“松花”一般。

有些腐蚀产物层是属于良性锈,可以在金属与环境中的腐蚀因素之间形成屏障,使腐蚀速度降低,形成保护膜。这种保护层一般很薄,其特点为:难溶性;几乎无多孔性;密度比原来金属小一些;与金属表面紧紧粘附;离子传导性弱。

二、辨锈识古铜

古青铜器的锈蚀是千百年中逐渐生成的,所经历的环境具有长期性、多变性,锈蚀产物十分复杂用酸腐蚀或者把铜器在潮湿的泥土中埋几年产生的铜锈是短时间生成的,与千年的古锈不同。基于此,辨锈识古铜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一)青铜器伪锈制作

青铜器作伪锈的具体方法在各地都有差异,表现出来的锈蚀也不一样,但从本质上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方法,即使用一些颜料等材料涂抹于器物表面,或者是将其他器物上的锈蚀遗址到所做伪器上;一种是化学方法,即通过各种材料的腐蚀,使器物生成锈蚀。

传统的做锈,一般均采用“点喷锈”。因作法技术高超,一般作的很像。但是它实质并不结实,用硬物磕碰会露出破绽。如果轻轻抠下一小块,用硬物一碾便成碎末。这种锈,还可观察锈底部,新铜平而光滑。如底铜质腐蚀,凹凸不平,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坑洼,便可识真伪。

有学者对现代高仿青铜器辨伪进行了研究,其中详细的说明了黑漆古皮壳、红斑、绿锈的伪锈制作方法[8],文中还说明通过那种方法制作的高档复仿品锈色层次丰富、不怕火烧水煮,而且锈色可以与酸起反应,如同真锈一般。这种情情况不切开铜胎看铜质,很难辨别真伪。

苏州、北京、山东、等各地对于青铜器的仿制[9]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制作的伪器也不易识别。

(二)伪锈的辨别

所谓假的就是假的,即使做得再像,也会有一定差别。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就能辨别出真伪。一般常用的辨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若伪锈是经由化学处理而生成的,一般会表现为层次浅薄、锈色单一等形态。这种伪锈往往经不得其他化学溶剂的检验,用丙酮、硝酸、氨水等擦拭,就会露出铜之本色。或者还可以用小刀取下一小块锈蚀,看它的截面是否层次清晰,看铜锈下的皮壳颜色是否正常。伪锈的皮壳多为铜本色,而古铜器的皮壳多是黑褐色或灰白色的氧化膜。

用珠宝鉴定中使用的查尔斯滤色镜鉴定铜锈也非常有效,真正的古铜锈在滤色镜下不会变色,而那些用蓝、绿色的化学颜料所做的伪锈再滤色镜下就多会变成红色。特别是用珐琅彩釉料在低温下烧成的假锈,这种锈不怕水火,用热针、水都不管用。但因为釉料中含钴,所以在滤色镜下会变红。

二是若伪锈是用漆调色涂抹在器表制成,其色泽、层次复杂、自然,但不结实且发白,用指甲即能抠掉,用碱水煮,用酒精、香蕉水揩之亦皆可去掉。此外由于制作材料与锈蚀的成分差异,用烟熏、高温灼烧法也比较适合,因为真正的铜锈是非常稳定的矿物质,不会受到此种影响或影响很小,而作伪用的颜料多是高分子树脂类的材料,经烟熏,灼烧容易发生变化,而且会有异味发出。

三是若伪锈是真正的古锈移植粘贴而成的,则需要使用放大镜,最好是景深较大的显微镜来观察。有些作伪比较随意,将各色锈掺杂泥土贴到器物表面,这时锈就会表现出无层次、无界限的颜色混杂状况;而有一些伪器制作极为精细,将不同颜色的锈蚀分别粘贴,这就需要对比晶体的排列,制作的伪锈晶体再排列其表现形式和排列方式就会不同。

三、优势与局限性

鉴定青铜器有一个谚语:先看型,后看花,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察,铜质(锈斑、地子)是关卡。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锈蚀鉴别是青铜器的鉴定中最为重要的关卡性的一点。在从技术上来说,不论是型、是花还是铸造工艺带来的范线,只要仿造者用心去做,总能复制出与古器物一模一样的,而只有锈蚀这种经过漫长历史雕琢出来的产物才是无法复制的。同时锈蚀的判断既可以是“眼学”[10](即目测鉴定),也可以是科学鉴定方法。在传统的文物考古领域,鉴定专家通常是靠直接的目测观察来判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眼学”可靠吗?“眼学”是一种需要靠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技艺,而这种技艺又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性。这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东西,不同的专家可能会有不同的鉴定结果。因此,其科学性、可靠性有待商榷。而利用科学仪器分析方法,则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前提是操作者的正确操作。

当然,也并不是说仪器鉴定的方法就是多么的无懈可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以本文研究的内容来说,面对有些情况,仅通过看锈是无法正确辨别其真伪的。例如一些拼补11 器:整个器物有真有假,器物主体是真的,但铭文、纹饰或附件是假的;一件器物由几件真器的残片拼凑而来还有一种情况是真器有残破,通过现代修复技术修补为整器的。类似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还是从锈蚀出发鉴定,不但不能正确判别真伪,相反的还会给伪器帮个大忙。

不仅如此,辨锈识古铜在用仪器分析锈蚀时还存在另一个局限性,那就是有时候需要进行部分的破坏行为,如针刺、刮削、看地子等,如果对象是伪器,那么这样的行为自然无所谓的。但是对于真正的古青铜器,则是很大的破坏。这种破坏体现在两方面上:第一,直接的影响了器物的美观程度;第二,由于这样的行为,导致外面锈层破坏,给器物造成伤口,而这些伤口成为了器物发生病变的隐患。

其实,不管是青铜器的辨伪还是文物的鉴赏,都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分析方法的配合,这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不应对立来看。一种是从外型、纹饰、风格上来看,提取的是外部的信息;另一种是组成、成分、特性上来看,提取的外部信息,两者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只有通过两者互相协作、互相补充,才会得到更充足的信息,其鉴定结果也会更有说服力。

重新回到本文的研究主题上,不可否认,通过锈蚀看青铜器的真伪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但是考虑到上述局限性,我们必须要结合到其他方面,也就是老一辈鉴赏家所提出的“四看”,以要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证鉴别结果。

[1]石晓.青铜辨伪要“四看”[J].收藏家,2005,(8).

[2]李学勤,李学勤谈青铜器:青铜器入门之一[J].紫禁城2009(1).

[3]胡永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J].兰台世界,2009(8).

[4]周剑虹.青铜腐蚀与埋藏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杨国庆.古代青铜器的锈蚀机理及除锈技术[J].中原文物,1991(2).

[6]雷聪勇.青铜器锈色辨析[J].文博,1994(3).

[7]贾文超.从文物修复的角度辨铜器真伪[J].收藏家,2002(6).

[8]钟家让,王丹.现代高仿青铜器的制作及辨伪[J].文物世界,2005(4).

[9]王文昶.青铜器辨伪概论[J].收藏家,1996,(6).

[10]关海森.青铜器造假大揭秘——辨锈识古铜[J].收藏家,2007(6).

猜你喜欢

青铜器青铜器物
生僻字里识青铜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