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论辽代忠节现象

2015-08-15葛志娇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宗皇帝气节中华书局

葛志娇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忠节,即忠贞而有气节,要求人臣既有要“不事二主”的忠诚,又要有不阿谀奉承的气节,这种品性会让人臣在任何危难情况下都不会做出危害君主或国家的事情,是臣下一种较高的自我修养,当人臣具备这种品性后就不会做出僭越或投他主等有不背于其气节之事。它是古代君臣关系的一种道德范畴,为此,自古以来君主就十分注重对这一类人的旌奖。辽建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自然不乏忠节之士,但作为正史的《辽史》却没有《忠义传》,使得很多人认为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忠节观并没有建立起来,也因此目前学术界关于辽代官员忠节问题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1因此,希望本文关于《辽史》忠节事例的考察,能够对辽忠节观有一个新的认识,以此来丰富辽代文化研究。

辽朝在建国之初,君臣关系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之间约束也比较少,经常发生以下犯上、投奔他主之事。但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与汉人接触的频繁,中原仕人的这种气节亦被辽人看中,辽君主希望辽朝文武也有不阿谀奉承、不事二主等忠节品质。为此,当对于忠节之人,辽统治者一般都会格外珍惜,加以重用,并且给予丰厚的物质奖赏或精神奖赏,以此达到教化社会的效果。

一、因忠节不事二主而受到辽统治者珍视。

不事二主,这是忠节观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历来君主最看重的品质,辽君主对具有不事二主品性之人的珍视已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例如,太宗在入侵中原过程中,契丹军队围困晋安数月,当时城内粮草断绝,后唐援军迟迟没有到来,守城唐将杨光远、安审琦劝谏招讨使张敬达投降,张敬达不肯,于是杨光远、安审琦发动兵变,斩首张敬达,率领诸将投降契丹军队。太宗十分敬佩张敬达的忠诚,于是命令手下将其埋葬,并且对其下及晋诸将说道:“汝曹为人臣,当傚敬达也。”2太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诸将领树立典范。另外,中原骁将杨无敌在契丹也十分受尊敬,其本名杨业,宋太宗时期对抗契丹的名将,曾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后令辽人闻风丧胆。雍熙三年(公元986)太宗北伐,欲收复燕云地区,杨业为副将从军作战,被围困于陈家谷后无人支援,身负箭伤后仍领兵继续作战,最后被辽军所擒获,被擒后杨业为表忠心,最终绝食三日而亡。辽人为其修建祠堂来纪念他的英烈,后来北宋诗人苏辙出使辽国,看见杨业的祠堂,不禁感叹“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古北口杨无敌庙》)契丹统治者为杨业修建祠堂无疑是对臣下最好的教化。辽本朝也有很多因忠节不事二主而受到统治者奖赏之人,如王郁,后唐李克用之婿,投奔太祖后被太祖收为养子,入辽后跟从太祖四处征战,因随太祖定渤海有功而官至崇义军节度使,“太祖崩,郁与妻会葬,其妻泣诉于淳钦皇后,求归乡国,许之。郁奏曰:‘臣本唐主之婿,主已被弑,此行夫妻岂能相保。愿常侍太后。’”3太后听后非常感动,说道:“汉人中惟王郎最忠孝。”太后指的就是他对太祖的忠诚,于是,寻加政事令。辽代像王郁这样的汉族官员很多,他们入辽以后随辽主,非常忠心,因而日益得到辽统治的信任,例如赵思温,投辽后深得太祖信任,在战场受伤后,太祖亲自为他调药,可见太祖对他的喜爱。

辽统治者对于外族忠贞将领的重视,其一是因从中原投奔而来的汉族仕人具有较高的才能,能为辽国建设出谋划策。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中原的忠节观念也能传播到本族,尤其是不事二主的气节,是契丹族多数官员所不认可的品质,这是辽经常发生诸多叛乱的思想根源,为此,辽统治者希望通过旌奖这些行为,为本族官员树立典范并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以此来稳定其内部统治。

二、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统治者重用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4孔子所称之“道”指的是周公辅佐文王之道,臣下应该为君主出谋划策,并劝谏君主,如果不成功就退出官场。后来,“以道事君”成为我国古代许多官员的事君之道,这也是忠节观念一个重要的体现。在辽代官员群体中,同样存在一批敢于为国家社稷直言进谏的官员,正是有他们的存在,使辽君主更能做成明智的决定,郭袭、耶律阿没里、马得臣、萧陶隗等都以谏言而铭记于史册。

郭袭,景宗时期贤臣,景宗曾沉迷于射猎,郭袭上书劝谏到:“昔唐高祖好猎,苏世长言不满十旬未足为乐,高祖即日罢,史称其美。伏念圣祖创业艰难,修德布政,宵旴不懈。穆宗逞无厌之欲,不恤国事,天下愁怨。陛下继统,海内翕然望中兴之治。十余年间,征伐未已,而寇贼未弭。年谷虽登,而疮痍未复。正宜戒惧修省,以怀永图。侧闻恣意游猎,甚于往日。万一有衔橛之变,搏噬之虞,悔将何及?况南有强敌伺隙而动,闻之得无生心乎?伏望陛下节从禽酣饮之乐,为生灵社稷计,则有无疆之休。”5郭袭首先以中原圣主唐太宗皇帝为例,唐太宗听取苏世长劝谏而停止频繁游猎,接下来他开始讲述辽太祖创业的艰难,穆宗皇帝昏庸荒诞,导致天下怨言四起,那么到景宗皇帝要想维持好帝业仍然很艰难,不可贪图一时玩乐而使国家处于不利境地,劝谏景宗皇帝应该居安思危。郭袭的谏言颇有唐代名臣苏世长风范,因而景宗皇帝读后非常感动,于是给予他“协赞功臣”称号,并且“拜武定军节度使”。

耶律阿没里,圣宗时期曾任北院宣徽史,他认为辽实行的兄弟连坐之法非常不和情理,于是上书谏曰:“夫兄弟虽曰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自今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6萧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著为令”。他的谏言能够著为法令,这是他敢于直言而获得的认可,这不愧为他对辽的一个重要贡献,因而,元代史家给予他“贤适忠介,亦近世之名臣”7的高度评价。

马得臣8,圣宗时期名臣,以正直被当时人称赞,曾“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辽圣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一直以建立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自己统治目标,马得臣深知圣宗的宏图伟业,当看到圣宗一时沉迷于击鞠时,上书三言,深得圣宗赏识,其一言为“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他希望圣宗皇帝能像唐太宗一样,能够孝敬自己的母亲,团结自己的兄弟,实现儒家理想中的亲亲之道。再一言:“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他希望圣宗皇帝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天下人读书风气,这样距太宗、玄宗之治又进了一步。又一言:“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他指出了沉迷于击鞠的弊端,并且希望圣宗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戒掉击鞠之瘾。马得臣的谏书可谓言辞恳切,处处想着如何使圣宗皇帝更加贤明,国家社稷更加稳固,可以说他达到了儒家思想中“以道事君”的完美境界,圣宗皇帝读后深受感动,于是给予他“太子太保”称号,并且死后“诏有司给葬”。

有辽一代,像郭袭、耶律阿没里、马得臣这样不畏生死、敢于直谏的忠臣有很多,文中不能一一列举,他们以国家社稷为自己最高的理想,敢于直面君主的不足,即以忠事主,又一有个忠节之士应有的气节。这样的官员历代都是贤君的左膀右臂,但其一旦碰上昏庸的君主,可能就会因此丧失性命,例如萧阿刺,性格耿直,直言纳谏,兴宗时期与萧革掌国政,史载“革谄谀不法,阿剌争之不得”9遭到兴宗皇帝厌恶,于是辞去他东京留守的官职,但萧阿刺并没有因此放弃直言纳谏,在一次讨论时政得失时,遭到萧革的诬陷,于是兴宗杀害了萧阿刺,此事被皇太后(钦哀后)知道后很生气,说道“阿剌阿罪而遽见杀?”于是兴宗皇帝在他死后“优加赙赠,葬乾陵之赤山”。可见兴宗皇帝后来也意识到他冤枉了萧阿刺,元代史家在萧阿刺传后评价到:“阿剌性忠果,晓世务,有经济才。议者以谓阿剌若在,无重元、乙辛之乱。”10这是对萧阿刺极大的肯定。正如马得臣所言:“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11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就不会出现敢于直言纳谏的名臣。

三、因出使他国极力维护本国尊严、不辱使命而载入史册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行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方面,尤其当两国关系紧张或处于战争状态时,使臣的言行就会关乎着国家的荣誉及与它国的关系,为此,辽在选派使臣方面是比较慎重的,有辽一代,史书中出现很多因出使他国不辱使命,极力维护本国尊严的忠臣。如萧和尚,字洪宁,圣宗时出使宋国,“使宋贺正,将宴,典仪者告,班节度使下。和尚曰:‘班次如此,是不以大国之使相礼。且以锦服为贶,如待蕃部。若果如是,吾不预宴。’宋臣不能对,易以紫服,位视执政,使礼始定。”12这段史料表明,萧和尚十分清楚中原礼制,对宋把辽看出蕃部十分不满,于是据理力争,最终迫使宋开始改变对辽交聘礼制。萧和尚在此次出使活动中坚持了一个使臣的气节,为辽国赢得了国家尊严。牛温舒,乾统五年(1105年),宋攻打西夏,西夏请求辽朝调节双方关系,辽派牛温舒出使宋国,“温舒与萧得里底使宋。方大燕,优人为道士装,索土泥药炉。优曰:‘土少不能和。’温舒遽起,以手藉土怀之。宋主问其故,温舒对曰:‘臣奉天子威命来和,若不从,则当卷土收去。’”13牛温舒用手捧土到怀中的做法是为了告诫宋人如果宋夏不和解,辽将卷土收去,他的言词强势有力,宋人很是震惊,于是宋答应与西夏和解。在此次与宋的谈判中,牛温舒以其过人的才智赢得了成功,回国后,受到来了辽人的夸赞,于是加官中书令。

萧和尚与牛温舒不仅完成了本国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们以个人的气节为辽赢得了尊严,是他们站在忠于国家的立场上所做的努力,这是忠节观的重要体现,因此他们的言行被载入史册。

四、余语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14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崇尚武力,以武力定天下,契丹本民族文化虽然占主体地位。但随着其文教政策的推行,中原儒家文化已经对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上文考察可以看出,辽代忠节观念已经建立起来,这一方面体现在辽统治者的重视,对于具有忠节品质的官员往往加以重任,并且给予丰厚的奖赏,如在萧德恭墓志中出现“重熙之季年,我国家旌忠孝之门,表勋亲之胤,公未弱冠,特授左奉口”15的记载,证明辽代已经实行旌表忠孝的政策,成为辽代推行政治统治、管理官员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虽《辽史》未设《忠义传》,但具有忠节品质的官员在《辽史》中大量出现,表明辽代忠节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且元朝史官也多用忠节等来评价辽代官员。例如,在《辽史》对萧阿赐、耶律义先等人评价,论曰:“忠臣惟知有国而不知有身,故恶恶不避其患。阿剌以谄谀不法折萧革,陶隗以用必基祸言阿思,塔剌葛以忍行不义徒自取赤族之罪责察割,其心可谓忠矣。”16这说明元朝人对辽忠节行为的认可,总之,经过上述考察可以发现忠节观在辽已经形成。

1 目前学术界关于辽代忠义观研究的成果有:曹显征:《辽代的孝道教育》,《昭乌达盟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 期;宋德金:《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 期;张国庆《辽代鼓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天津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 期;高福顺:《辽朝的忠君观念及其教育形式》,东北亚研究论丛第2 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 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女点校《契丹国志》,卷2《太宗嗣圣宗帝上》,上海古籍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 页。

3 《辽史·王郁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41—1242 页。4 何晏:《论语》,卷六,四部从刊景日本正平本,第27 页。

5 《辽史·郭袭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1247 页。

6 《辽史·耶律阿没里》中华书局1974年版,1275 页。

7 《辽史·耶律阿没里》中华书局1974年版,1275。

8 《辽史·马得臣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9—1280 页。

9 《辽史·萧阿刺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5 页。

10 《辽史·萧阿刺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5 页。

11 《辽史·马得臣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9 页。

12 《辽史·萧和尚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6 页。

13 《辽史·牛温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5 页。

14 《辽史》卷32《营卫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3 页。

15 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辑注《辽代石刻文编续编》,《萧德恭墓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 页。

16 《辽史》列传第20,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9 页。

猜你喜欢

宗皇帝气节中华书局
张俭旧袍三十年
神童与诚童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德才兼备方有为
竹外疏花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关于“气节”
两个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