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2015-08-15刘旸
刘 旸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充分认识到提高整体素质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重中之重。同 时,也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终身体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运动教育及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行为的总和,是一个人从诞生开始到生命终结的一个完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的过程。当前,全国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成为当前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着各种问 题,其中体育学困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1 研究得知
本文的体育学困生是狭义上的,特指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上,部分学生对身体练习缺乏兴趣,学习各种体育动作技术与运动技能有困难,体育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而体育优等生则是指能完成各项技术考核指标和任务,并且能获得优秀的成 绩,平时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与比赛,并且取得好名次的学生。而体育学困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质水平较低,运动技能掌握不准确、不到位,经常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补考或者不及格。
根据学困生与优等生的比例,人们知道一个班级中,体育学困生与体育优等生的比例越小,体育课越容易上;比例越 大,体育课则越难上。其难的原因主要是难以完成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教 育,结合笔者自身与他人的经验,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对高职院校体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2 成因分析
2.1 信息时代的原因
目前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的兴趣爱好、休闲方式有了更多的变化与选择的范围。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 戏、电视电影等,部分学生越不想运动就越不动,越不动就越不想运动,他们情愿躲在宿舍里玩网游、看电影,也不愿意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就连现在的日常购物,也可以从网络进行,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
2.2 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 瞄准就业,忽视全面育人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学生将来的就业率,而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往往有所忽视。由于当前的用人单位基本不看体育成绩,不考虑运动水平,仅仅看体检单子是否健康。再加上,当前就业压力大、挑战性强的原因,学校不得不围绕着学生的就业展开各种各样的培训,这方面的时间增加了,相对而言体育运动的时间就减少了。
2.2.2 场地器材短缺或闲置,资源短缺或浪费 高职院校的场地器材人均面积相对而言较为短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业余时间也鲜有学生去参与锻炼,一时 间,课余时间的资源浪费显而易见。
2.2.3 运动会参与率低,运动机会少 学生参与运动的机会少、时间少。高职院校也举办全校性的运动会,而各个系部仅仅抽调极少数的几名体育优等生进行训练与比赛,这种全校性的运动会与大部分学 生,尤其是体育学困生却毫无关系,他们更毫无参加的兴趣。就业压力导致了学校与学生对体育有所忽视,而运动会则成为校、为班争光的单一行为,仅仅需要少数的几名体育优等生就能完成。
2.3 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地区,他们有着不同的中学学习经历,运动水平尤其是体能储备差异很大。在课堂上,他们在学习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动作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自卑感。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参加体育活动时担心自己所做的动作不正确、不美观,更担心存在危险而导致自己受伤等。在这种恐惧心理的引导下,担心身体受伤的基础上,更担心被同学笑话,思想负担过重,进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愿意运动。此时的身体成因是身体肥胖、身高矮小等,心理成因是担心被他人笑话,担心出错,担心受伤等。当教师强迫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少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教师的不满、反感、对立,对体育锻炼不参与、不积极,对同伴、对课堂冷漠不在乎。其心理成因是重知识、轻技能,懒惰、缺乏激情,可能会感觉到教师教法单一,学法枯燥,不能一视同仁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体育学困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体能水平较低,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心理品质相对也不太高,他们的反应水平、表现能力、成因等各有区别。但是其主要因素是由于其心理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场地器材、教师教学、运动环境等客观因素则是次要的。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以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3 解决对策
3.1 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广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方面要从培养全面人才的角度去思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以多种体育活动为育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体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提供坚实的体能基础。积极推动学校的课程、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等改革,加大体质健康测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比重;努力转变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观 念,彻底改变重文轻体的现象,实现文体并重、文体互促,加大整体推动的效果。体育教师改掉以前只管体育尖子的思维,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所有学生参与锻炼,所有学生共同提高的学校体育工作。
3.2 转变学生的发展观念,提高对体质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讲解体育的重要性、体育的趣味性、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体育的文化味和体育的艺术味,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不断转变自身发展的观念。发展业务素质是关键,而为了更好地工作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及很好的沟通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各种体育视频、体育图片、体育刊物等,可以让学生观看扣人心弦、富含哲理的体育赛事,介绍姚明、刘翔等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最终,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促进学生课后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且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行为。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的人,让他们发现榜样就在身边,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在本校运动会中崭露头角的运动强者及他们在各级比赛中的精彩画面和所获得的荣誉;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运动会中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能够勇于拼搏、努力奋斗、冲过终点的那些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质。这样,学生能通过现实中的画面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不仅仅是赢,更是参与,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3 营造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教学学生学会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一个微笑,冷不丁来一句幽默,适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不让学生看着教师板着脸而望而生畏,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思维。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的思维受阻,产生厌学、厌练的情绪,那么学习效率是不会提高的。所以,体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扬民主、协作的精神,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练习,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运用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如口头表扬与鼓励,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对学生的练习效果进行鼓励、肯定和赞许。教师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朋友,还可以做他们的家长、哥哥、姐姐等,关注每一个学优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一视同仁的同时,适当照顾一下学困生。当学困生缺乏兴趣和动作失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学困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当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宽慰和心理疏导。
3.4 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转化学困生才能有的放矢
教师要认真分析体育学困生造成的不同原因,然后因人制宜,对“症”施教。同时要通过各种方法、活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适当地可以像文化课程与其他专业培训一样,对这些体育学困生进行适当地课后补习与辅导。通过设计丰富多彩、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群体竞争与个人提高的体育活动,让体育学困生逐渐重拾自信,提高参与的兴趣,直到去掉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4 结 语
体育学困生必须要得到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只有让所有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都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才能提高,校园才有了激情和活力,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只有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真正地获得终身体育的思想和锻炼方法,学生工作后才能继续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才能有好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