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学视野下体育教学的重新审视

2015-08-15吴维铭

运动 2015年15期
关键词:隐喻运动体育

李 虎,吴维铭

(1.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000;2.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隐喻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历来备受关注,当下隐喻学研究更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即将隐喻与相关概念、认知、文化等根本问题联系起来。现代隐喻学研究发展认为,隐喻是人类思考与认识外界世界的根本方式之一,它是人们借助一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事物的过程。两种不同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与联想藉此发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事物、经验和现象凭借偶然的某种契机相互关联,这一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相似性替换的过程,称之为隐喻思维的过程。体育领域中各运动技术以直观、感性化的特征揭示其运动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超感性,而其中隐喻思维形式是对运动技术本身内涵彰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起到或补充了专业性表达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意义,而日常性的体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学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它传达了隐喻的言说者或设计者的教学观念,并给接触到它的人以直接或潜在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体育教学领域隐喻思维模式的阐释与分析,来解释其本身过程当中早已存在的隐喻思维形式的价值,以期为今后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训练提供工具式的参考,也是隐喻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研究的又一补充。

1 体育教学现状研究管窥

1.1 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需求脱节

当下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所教授的运动技能多以体育教材内容作参考,而教材内容本身选择的多是以往教材版本形式,传统形势下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系始终占据现代体育课程的主要地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根本满足不了在校生的体育需求。体育教学中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大多无新颖性,使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降低,进而使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下降,与终身体育设置初衷相违背。

1.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应试化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应试教育思潮可谓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模块,我国学校体育传统教学,逐渐形成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上多以使学生学会运动技能为出发点,忽视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技能体验,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相脱节。当下大多体育教学所采用仍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是几个简单项目的重复、组合,所教教学内容多采取 “讲解—示范—讲解—练习”这一程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的程式化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错觉,进而失去学习运动技术的主动性。

1.3 学生体质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尤其在校学生表现最为明显:其耐 力、速度、柔韧性素质等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相脱节,超重及肥胖学生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新问题,四分之一城市学校的男生是“胖墩”,同时农村学校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上升;学生视力问题方面,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人数已占据全球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迫切性需求日益显现,目前我国有近20%的学生面对困难、压力难以承受,自杀与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些大中院校学生伤亡的主要原因,学生体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

1.4 评价方式片面化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一直以来缺乏指导性的纲领文件,在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选择多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否达标来检验体育教学工作,或以取得竞赛成绩的好坏来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使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在面对如何使体育课更好进行,学校体育工作如何更好深入开展,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如何采取相应举措,一并抛在脑后。只求平时体育课不出事,没有家长投诉就行,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与教学内容、目标的关联度太低,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学生本身体能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遗传因素。

2 隐喻思维在体育文化中的历史彰显

隐喻与体育学科相交叉的理论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隐喻思维却早已渗透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领域的训练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尤其体现在难美项群的教学训练中。

2.1 隐喻思维在传统运动文化中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当中喻和象两种元素占据主要地位,中国文字具有鲜明的指物性,如果要寻找中国文化的共同范式,那么喻(象)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维范式,这种喻(象)式的思维也就是隐喻思维的核心所在。同样,以中国哲学为理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因受传统文化中隐喻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无论在久已流传的武术谚语,还是在各类武术典故作品及各门各派的武术典籍之中,隐喻思维模式的彰显无处不在。象形拳有效的运用与呈现就来源于此,如以形取意有虎拳、白鹤拳、地躺拳等,以意取意有醉八仙、水浒拳等,都是通过对人物或动物形态的模仿并融入东方技击的精髓,最后定格与成型。正是由于隐喻思维形式在传统文化中的大量存在,使中华武术充满活力,武术文化璀璨并大放异彩,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2.2 隐喻思维在难美项群技术体系中的渗透

自人类生存之初,隐喻思维就已成为人类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这种身体符号的隐喻可以说是先于语言的生产。各类运动技术领域当中,隐喻思维形式随处可见,以技能类表现为主的难美项目中最为显现,可谓贯穿于整个技术体系之中,包括技术要领的概括到动作命名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体操技术中的燕式平衡、骑撑前后回环等动作;艺术体操技术中的各种跳步等,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当中隐喻内容形式体现得更为丰富。现代舞蹈风格方面更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型取喻,如伦巴的舞蹈动作曾受雄鸡走路的启发,还有模仿西班牙斗牛士的斗牛舞。由此可见,隐喻性思维模式早已渗透在体育领域各种运动技术体系中的各环节之中,已成为难美项群技术传承与发展的主导性概念之一。

2.3 隐喻思维形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体育理论中隐喻思维的形式体现及隐喻性语言的运用,在现实教学中确得到充分肯定,并收到与一般性教学相比较的特殊教学效果。在不同语境下的教学,隐喻性语言的多发课堂要比仅使用一般术语课堂教学效果好上一倍,学生掌握程度明显得到增强并乐于接受。例如,田径教学教授投掷标枪最后用力环节时,可用一张拉满的弓比喻最后引枪动作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太极拳教学金鸡独立动作讲授时,形容动作仿佛如行走中的金鸡听到动静后突然伫立时的神情,那一刹间极静、纹丝不动,动作干脆利落而又敏捷,充满了生机。体操教学中,双杠支撑摆动动作讲解时,可描述为以肩为轴、如吊钟一样的钟摆式的摆动等。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隐喻性教学语言进行讲解,既突出技术动作要领,语言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领会。实践表明,隐喻性教学语言具有生动、直观形象、趣味性等特点,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技术理解及牢固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隐喻思维模式无形中得到应用并受到验证,并且这些隐喻性效果的运用均是来自日常生活与专项运动技术的巧妙结合而获得的。

3 隐喻思维下体育教学研究的价值

隐喻学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研究为体育 教学、训练与科研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提供了从隐喻学的角度探索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运动规律及问题所在,填补体育领域隐喻学视角研究的空白,并为今后隐喻学体育分支的研究奠定基础。隐喻学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研究,为发掘体育教学问题根源所在,提供新的研究切点,对体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隐喻学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研究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起到导向作用,隐喻性思维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思维活动变化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体育教学问题本质的揭示与运动技术规律的挖掘,对体育教师与教练指导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价值。隐喻性思维对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都有着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4 隐喻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阐释

4.1 隐喻语言运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隐喻化的教学语言,藉此来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师加以有效引导,他们能自觉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体育教学中的问题、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寻求一个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隐喻语言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原有积累的知识经验来推及未知领域以获得新知,如此进行课堂教学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和氛围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其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对促进其个性发展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2 隐喻语言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动作要领、概念、原理之类的示范及语言性描述。这些概念、原理、技术动作要领亦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理性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术语、逻辑语言及生硬的技术动作展示来作为体育教学的呈现,这样就会使得教学语言毫无诗性,即便理性十足也会毫无生气,使得体育课堂缺乏生气,成为远离乐趣的孤岛,兴趣更无从谈起。隐喻化的教学思维与教学语言的运用,能使学生对定性的体育理论、运动技术要领产生亲切感,使原本简单重复的动作变得更有韵 味,使一般性运动认知、要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与趣味性。隐喻语言的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来推及未知领域,而且还能在运动过程的参与中发现、体现乐趣与深邃,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使原有的学生苦学变为乐学,对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3 隐喻语言有助于学生多样性运动思维方式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使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具有自觉性、运动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首先教师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思维模式,应清晰认识到自己体育教学中的方法手段都会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运动思维方式。显性的概念隐喻呈现方式比隐性的呈现方式更能促进习语理解与短期记忆,如体育教师缺乏隐喻性思维方式,一味地“术语+逻辑性言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产生运动的理想化的灵感,教学效果势必也会产生相应影响。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学隐喻可使学生暂时性地从纯理性王国转而进入现实生活经验中来,从而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开放式思维模式。体育教师在日常性的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考虑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参与能力的自觉性,运用隐喻语言对所要教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其思维方式的灵活变化进而掌握动作技术的多种演练方式与方法。

5 结 论

隐喻学研究视角的介入为体育领域的问题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为更好地探索运动技术形成、变化规律提供新方法,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新导向。体育教学问题本身就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使之臻于完善,为此借助隐喻学相关理论,对体育教学问题进行更好地分析使之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这对后续体育教学更好地诠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略的价值。

[ 1 ] 胡敏文.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 J ].湖南社会科学,2010(1):153-155.[ 2 ] 马莉,等.运动领域的隐喻思维形式及理论探索[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80-83.

[ 3 ] 林楚辉.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思考[ J ].体育与科学,2009,30(1):83-86.

猜你喜欢

隐喻运动体育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