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

2015-08-15崔凤海

运动 2015年15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青少年

李 南,崔凤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包括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从学校体育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大学层级、中学层级、小学层级3 个阶段的体育工作。为了更好发挥各级学校的体育功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国家在1990 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此作为我国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方案,后期制定的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均是以此为依据。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改善和独生子女2 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学校体育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作用已捉襟见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弊 病。针对此种情况国家连续制定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法规政策,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 法》,随后文件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相继出台。在这些文件的指导 下,我们应广开思路,创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基于此,本文从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角度来试图阐述学校体育的连续性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1 构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1.1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及执行情况分析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将大学体育课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大学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主要考虑不同体育爱好者和体育特长学生群体而进行的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在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时了解 到,他们对体育教学目标很清晰,但是对其在体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等方面调查时显示了执行上的大打折扣。当问及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时,其表示,学生体质在上大学时既已成型,很难通过大学2 年的体育课来改善,更何况提高体育兴趣。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不会安排活动激烈、难度大的内容,宁愿少活动也不愿意看到学生受伤,有的学校竟然规定了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受伤情况来定教学事故的等级,所以体育教师为了自保,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时会大打折扣。在课余训练中,教师的报酬和承担的责任与付出努力不对称及有训练没比赛情况,教师宁愿避而远之。

1.2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分析

在中小学新大纲中对教学内容作了适 当调整。小学:必修内容1~2 年级占70%, 3~6 年级占60%;选修内容1~2 年 级占30%,3~6 年级占40%。初中:必修内容占50%,选修内容占50%。高中:必修内容占40%,选修内容占60%。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运动项目教学为主,有些高校增加了户外、野外生存等内容。在调查的大学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能严格按照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教学,包括项目基础知识、技术、比赛等环节。但是,体育教师仍然在教学中有所顾虑,一些激烈的、直接对抗的教学内容基本被剔除课堂。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调查中,尤其是高中基本上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以跑步代替了所有内容。小学体育教学调查中发 现,低年级(1~3 年级)的教学内容贯彻良好,但到了高年级(4~6 年级)体育 课的内容变化较大。从教学内容来说,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仍然没有体现出来。

2 构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的紧迫性

近日,国务院刚下发《国务院关于加 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国家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待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来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话题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方法决定结果,只有拨开云雾,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青少年体质问题才能获得新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习惯,日积月累而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应在其成长中不间断地积累。遵循青少年成长轨迹,从小、中、大学发展阶段来提出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方法——大、中、小学体育的衔接。在每个阶段的过渡和衔接都会涉及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操作,从而形成一个体育教学系列,在这个教学系列中的每个节点都会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安排。在遵循中小学新教学大纲的前提 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序列体系。在这个序列体系上,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会有体育信息档案相随(记录机制);每个阶段体育教学都会在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评价方面上形成阶梯(执行机制);同时建立一个平台 ——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定期研讨会 (交流机制)。以上3 种机制各具功能,3种机制相互协同形成一个体系(保障体 系),共同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连续性。

3 构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设想

3.1 交流机制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保障

交流机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保障作用。在定期交流中,不同学段教师能把各自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集合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这样的交流机制在学年或学期前、学期中和学期后进行3 个时间点的定期交流。学期前进行的研讨主题是关于本学期的整体部署及机动部署,本学期中3 个学段的教师汇报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在汇报完各自的教学计划,大家进行3 个学段的衔接讨论,小学体育教学可分为1~2 年级、3~4 年级和5~6 年级,中学体育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大学体育教学根据高中体育教学计划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设置。小学3 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注意与初中体育教学的衔接,初中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小学体育教学并汇总到高中体育教学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把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初中体育教学,同时汇总到大学(记录机制)。机动部署主要针对学年或学期中出现的突发、严重事件而进行的临时研讨。

3.2 执行机制是整个体系建立的核心

在执行机制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学之间有一定的阶梯性。小学体育教学为中学体育教学打基础,中学体育教学为大学体育教学打基 础,在每一个学段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他们都应在设计时考虑到在整个执行机制中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来进行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个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基本目标设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在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的设置,基本上都有15 门以上的运动项目,实行了“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在课程的选择上学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的执行上,大学体育课主要依托运动项目,同时增加了身体素质的内容,为了达到大纲的要求,一堂体育课主要包括运动项目教 学、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环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者、裁判员、体能教练等角色。根据发展目标,在主要采用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课余体育训练的形式来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求,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训练法,评价的内容是专项技术和技术联合及比赛,评价形式主要是总结评价。

3.3 记录机制是保障体系的关键

学生体育信息档案主要包括了身体基本信息和运动信息2 个部分组成。身体基本信息包含学生的入学体检信息和伤病信息;运动信息包含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信息。在小学入学前建立学生体育信息电子档案,把入学儿童的体检信息和伤病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在体育教学时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根据身体条件和伤病条件进行常规班体育教学和保健班体育教学,保证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4 结 语

当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成为体育和教育甚至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不断下发文件、政策来抑制形势恶化,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已有研究都是在微观层面进行缝缝补补,没有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本文设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学校体育应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来连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体育经历,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体育、社会三方来共同构建和维护系统工程。体育教学系列在构建中需要3 种机制相互协同,才能发挥系统工程的整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 1 ] 唐照华,卢文云,刘骏.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5-119.

[ 2 ] 詹晓燕,朱冀.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的层级衔接[ J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61-64.

[ 3 ] 李国峰,李善华,崔雷海.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学生健康体质档案的设想[ J ].体育科技,2003(3):43-48.

[ 4 ] 郑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优化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36-41.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青少年发明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