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区实现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研究

2015-08-15李孙桂

城市地理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新城区产城空间布局

李孙桂 李 芳

(江西省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产城融合是在中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与城市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没有产业的城市,再漂亮的城区也是“空城”;没有城市的产业,再高端也只是“空转”[1]。

1.国内新城区综述

1.1 新城区概念。我国新城区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给城市新区的定义是:城市新区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兼具一般开发区的经济属性和城市的空间属性。有以下特点: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大多设有一级政府或者准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推动下开发的;开发规模较大,位于城乡结合地区、新区和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2]。

1.2 新区建设历程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新区建设飞速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有限的机遇中谋求发展,立足本土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培育孵化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典型案例是深圳特区;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沿海地区全面开放,外向型经济活跃发展,重点培育更趋独立的高端新区,瞄准国际前沿胜于对接区域,典型案例是浦东新区;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涌现以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为代表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促进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再次升级,从而引领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一批新区;第四阶段从2012年开始,全国已经形成新的区域布局。

以上例举的这些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先后都经历产业为主、以产带城和产城融合这三个发展阶段,是我国新城区建设不断探索的过程,是配合各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出台等政策性文件的在空间布局上的落实,是响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要求。

2.新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区建设多年以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有产无城”的工业区发展模式,“有城无产”的居住区模式。

2.1 工业区模式存在的弊端。工业区模式的发展特点: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工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产业,从而忽视居住用地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此类模式的典型案例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区的建设是成功,因为经济效益多年来一直在国内排名前三。但此模式也存在弊端,由于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工业用地,对园区的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导致新区一到晚上就成为一座“空城”。

2.2 居住新城区模式存在的弊端。此类新区的建设主要是以缓解老城区发展过分膨胀的人口。新城区在建设时就是以居住为主,为能吸引大量人口来新城区居住,在开发时,许多建筑物大都是高标准的、多高层的建筑,再配套相应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相应便宜的房价,促使了大部分人迁往了新区。但由于过分注重生活功能,忽视了产业功能,以致迁往新区的这部分人,白天到市区上班,晚上回新城居住的两地模式,新城区白天毫无人气,晚上也只是“星星点灯”。

此类模式的典型案例为上海松江新城。松江新城规划定位目标是力将新城建设成为一座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呼应、具有中等规模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是松江的政治、教育、文化和居住中心,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了教育、文化、居住、绿化等用地,忽视了工业用地。从长远来看,新城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撑,提供不了足够就业,新城也就难以吸引人气。

3.新区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目前,传统新区的开发模式已出现许多问题。今后要避免只有“城区”或只有“产业”的极端现象,必须寻求新的开发模式,产业开发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1 “产城融合”内涵。“产城融合”的本质是要求是产业和城市共同发展,以产业振兴城市、以城市促进产业,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其核心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形态决定了城市功能、用地规模、规划布局、交通导向、景观格局等。

3.2 “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国内在“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产城融合”的空间结构、布局、开发和理念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组团状布局。组团状布局的优点是功能布局与职能分工明确,组团之间通常以交通主道、自然山体和生态绿廊等相间隔,避免了新城区开发的无限制蔓延,实现理性增长。

2)规划用地布局上保持“职住平衡”状态。新城区可以开发一些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并提供相对丰富的就业岗位,来保持产业与居住用地之间平衡,实现良性增长。

3)产业和城市相互协调、同步发展。通过规划控制单元的划定,多个单元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组合成产业社区单元,每个产业社区单元的规模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用地布局与配套设施都能实现“职住平衡”。

4)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共享。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中心体系:核心区—次级中心—社区中心,其中核心区是新区的“大脑中枢”,是整个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5)倡导生态规划理念。生态规划理念不仅是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更是要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好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4.结论与讨论

产城融合在空间布局上不单只是一种固定模式,其用地复合和功能复合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新城区的建设要融入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就必须在今后的项目选址、空间定位和功能完善上将新城区建设、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最终实现“以城促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1]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100-102.

[2]叶昌东,周春山.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 (4):106-112.

猜你喜欢

新城区产城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干部成长“链链相扣”——西安市新城区推行干部选拔管理“四部走”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身入一线,心在民中”——西安市新城区主题教育推行“一人一重点”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