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电影对于时间的解构
2015-08-15胡丁文
胡丁文
现今中国大陆的连续剧穿越之风盛行,熟悉好莱坞等西方电影的人都很清楚,在西方,穿越这一主题在几十年前早已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西方电影中关于时间的讨论,缘起往往是编剧、导演或者原著作者的某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又带有个体对某些事件的极度渴望,这种渴望通过电影得到了实现。
所谓的穿越,不过是对原本绝对的时间进行解构,使其不再按照原有的轨迹进行。斯蒂芬·威廉·霍金曾经在《时间简史》的第九章曾经有过叙述,大意是人是绝对时间的信徒,将自身行为与绝对时间绑定,将自己做过的事情都以时间来标注,而基于绝对时间的标准化,那么所有指示正确的钟表,在理想化的环境中,他们所记录的两个事件之间的间隔将是一致的。[1]而穿越,正是对绝对时间本身的打破与拼接。
相对于大陆把穿越作为噱头,实际上就是皇宫戏的穿越剧,西方影视作品对于穿越这一主题,有更深的解读。
一、破裂的时间点
这一类型的影片与大陆的穿越剧类似,主人公因为意外而能够与不同时间的人进行沟通,为改变一些事进行努力。在这类影片中,电影解构的是时间的不可共存性,使得不同时间的人可以进行交流。[2]大大弥补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遗憾。
(一)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交流:《触不到的恋人》《生死调频》
在这两部影片,主人公都通过一个普通的东西,前者是信箱,后者是无线电,获得了与不同时间段的人进行交流的权力。
两部影片在情节方面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人的宿命,即无论你如何改变过去,最终会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而后者作为一部温馨的商业片,最终以喜剧方式结尾,也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心理需求。
(二)不同时间的跳跃:《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午夜巴黎》《飞跃未来》
这类影片大多没有什么新意,主人公通过一个时间破裂点进入到另外一个时间中,而且到最后,主人公的穿越行为也没有强烈地影响到未来,即故事本身仅仅是作为整个人类大历史的一个枝节,导演无意于叙述一个宏大的历史景观,而只是以一个小人物的时空穿梭满足人类对于时空穿梭的渴望。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为旋律的最细微的曲折处找到最美妙的视觉等价物。”[3]可以这样说,这类影片的重点更在于情感而非对事件进行逻辑上的分析。
二、回到一点,改变一点
相对于电影中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上的跳跃,这一类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穿越,改变了现在。因为主人公的穿越行为,都使得现在发生改变,所以此类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回到过去,改变现在:《蝴蝶效应》《12只猴子》《星际迷航》《终结者》《时空线索》《死亡幻觉》《热浴盆时光机》
在这类电影中,电影的主要场景都是放在过去,因为主人公所处的现在有诸多的问题,使得电影主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穿越到过去,希望改变现在的境况。这类影片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它往往能和观看电影的人的观看预期产生强烈的冲突,而这一强烈的冲突,就是体现在电影对于时间的解读上。到底改变过去是否能改变未来?到底主人公的穿越是在改变过去,还是预设的结局已经将时空穿梭这一可能性包含在内。观看电影的人在观看此类影片时,能够因为突如其来的转变,或者千奇百怪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快感。
(二)前往未来,改变现在:《回到未来》《死神来了》系列
这类影片所展示的是人在预知未来之后,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现在的命运,进而使自己的未来有所改善。《回到未来》这部片子无需赘述,而《死神来了》这部片子,从表面上看是人在逃避死神的追杀,实际上在每一部《死神来了》的开头所展示出来的集体死亡场景,正是穿越到未来的体现。预知死亡的主人公提前得知了某次行为后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其实就是对未来的预知。
三、解构时间的容量
与许多穿越类的影视作品不同,这类穿越作品不是描写人在不同时间的穿梭,而是把时间容量,即时间的长度看作是可以改变的东西,主人公通过改变时间的容量,来改变其他的事情。对时间进行此类的解构,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时间这一理论的影响。
(一)缩短时间:《人生遥控器》
此类影片把绝对的时间间隔改变了,使时间成为可以缩短的东西。电影主人公把讨厌的某些时间以快进的方式快速度过,最终导致了种种悲剧。这类影片往往笑中带泪,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对时间的珍惜,对时间同样未进行系统的分析,但作为时间的进一步解构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加长时间:《盗梦空间》
与缩短时间相反,在这类影片中,时间被适度地加长。但是绝对时间并没有受到影响,只是电影创造出了一种机器,使人进入到梦境,在梦境中的时间,随着梦境的层层加深,梦境中的时间与现实中的时间的长度获得了相应比例的加长。
该片可谓极大地受到了法国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的影响。柏格桑把传统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或客观时间,这就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是表宽度和数量的概念。心理时间称为主观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渗透,表强度和质量的概念:他认为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在心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4]而本片在叙述梦境时,也屡次使用到了意识这个词语。
另据当代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梦境的长度,的确与实际的现实时间长度不一致,比如一个感觉上很长的一个梦,实际上可能只不过是5分钟而已。这可能也对该片起到了部分启迪作用。
四、堆砌时间
所谓堆砌时间,就是把不同时间段的自己放在一起。这种对时间的解构,可以分为两类,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遇到自己。
(一)将相同时间内的不同事件进行堆砌:《无姓之人》《源代码》《土拨鼠之日》《罗拉快跑》
这类影片的主人公没有遇到自己,是因为电影的主题在于不停重复同一天,让主人公在每个同一天中不断重复自己、不断改变自己,直到事情好转,或者,根本就不给出一个好的结果,而是让主人公自己作出选择。
此类影片在观看时,不会产生巨大的疑惑,观看者只要预设时间运行的多种可能性,即可很轻松地观看完整部影片。
(二)将不同时间内的同一人物进行同一时间的堆砌:《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恐怖游轮》《时空罪恶》
这类影片,主人公遇到了自己,主人公为了恢复原来的生活而奔波,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发现,自己的奔波只是为另一个自己的遇险或遇难埋下伏笔。因此,此类影片更适合成为悬疑片的一类。而这类影片,也是穿越类电影中最考验观看者大脑的,任何的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某件事的触发点。同样,这类影片也最考验导演编剧的功底,稍有不慎,就会“遗臭万年”。而在相关的评论中,此类影片的讨论是最热烈的,观众们的各种想法的激烈碰撞,更是为此类影片增添了许多的思考空间和思考乐趣。[5]
总之,电影中所引用的学界的各种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所理解,而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在商业化的当代,为了吸引观众而做着不停的尝试,这一良性发展使得观众因为电影而对学界的各种理论感兴趣,进而使得理论界的日新月异,从而又使得电影类型的多姿多彩。当代西方电影关于时间的解构,也必将成为理论界和电影界的一大课题。
[1]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2-195.
[2]康尔.电影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8.
[3]尤列涅夫.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428.
[4]李睿.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发展[EB/OL].(2009-03-09)[2015-06-15]http://www.03964.com/read/1cf636452e19220726d5004d.html.
[5]安德烈·巴赞.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