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
2015-08-14赵伟彤尹贵斌
赵伟彤++尹贵斌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生态理论才逐渐被人民重视起来。产业革命的发展逐渐将生态理论推向社会大众,生态危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显露出来。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这一论题注重分析在风险社会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完善的全过程。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析,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根源、实质,用切实可行性的方法提升生态环境,从而对当今生态问题进行反思让生态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关键词:风险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58-02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第一次提出的理论,他认为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各领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已经进入风险威胁的特殊环境。这种风险对于不同领域风险威胁程度有所不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温室效应、海啸、地震频发,风险社会从单一领域逐步向多个领域蔓延,这都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障碍。对于生态环境来说,这种风险已经从一种现象变成灾难和危机,威胁生态环境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就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反对现代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研究现实社会的学说。生态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现代化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但现在看来法兰克福学派对生态观的理解建立在原始生态境遇之上,并没有明显的前进性和完整性。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变革了法兰克福学派中关于“过度”了的生态观点,将其看问题的方法从对现代性的批判转移到继承现有生产方式基础上对影响生态理论的观点加以制约,使其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生态理论。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及风险社会的产生
伴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发展和革新,生态马克思主义观念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是本·阿格尔在其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首次提出的理论,所谓生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探索关于生态理论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解释,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疑点、难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解决的是生态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生态问题,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改进。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学问题上,寻找“双赢理念”的一种带有可持续发展色彩的发展理念。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让人民了解关于人类生态世界观理念的确立,以及人类究竟向何处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理想境遇之间的关系、风险来临时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作用等的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破坏,其“野蛮”的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文明的最好诠释,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我们才能真正从生态危机的境遇中走出来。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在西方理论家眼中仍然具有争议性,有人认为风险社会不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选择,具有是主观主义思想。也有一些人则认为风险社会是自发性的锐不可挡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我看来,风险社会是一种用“风险”这一特定概念来分析和描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类现象和问题的特殊概念。由生态的破坏而引起的反人化所导致的风险是风险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风险社会还包括诸如海啸、金融危机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种假设。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进行二重审视,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用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风险社会中生态马克思主义遇到的问题
风险的全球化,不仅对社会生活、人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也对生态的大众化带来不可预估的重要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正处在基于风险社会下的历史思辨中,对于当今风险社会我们无法预知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风险之中。可以说风险似乎正在“借正常的消费”渗入到社会生活与文化之中,同时风险自身也发生了转型,自然与风险转型、风险的进化等。在风险社会中生态马克思主要遇到的问题主要是:
(一)生态风险。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大问题,自然环境恶化、资源污染日益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无限的阻碍,大工业时代人们只注重资本的积累,认为人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能够为大工业服务,为提高生产力而向环境中排放污水、二氧化碳、尾气从而忽视生态问题。用“人类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来说仍然是个难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障碍,这就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化解风险的能力给予更大厚望。
(二)社会风险。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前提观念也面临挑战。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各种全球性风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异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风险从单一的社会生产的风险转化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风险。生态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风险已经不具有可控制性。所以,人类即使在反思和审视中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风险,这也是生态马克思主义无法从理论上根治的问题。
(三)经济风险。吉登斯是西方风险社会理论非常著名的学者,他曾说过,经济风险具有两面性,其一是“风险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推动力”“他是经济活力和人类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是在经济方面要求复古性。对于目前来说,经济的复古性是违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是经济的倒退,也是社会的倒退是不科学的。
三、风险社会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完善过程
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对我国解决当前世界的生态、政治、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各国都在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此时,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其独到的社会主义批判视角对生态问题加以解决。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将自然异化和劳动异化相结合、将新陈代谢理论运用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领域,其批判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其《资本论》中是这样表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的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这样一来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我们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就是生态危机来临时我们要推行以生态导向的新型现代化,把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结合到一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对社会风险进行规避时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进一步总结得出,规避社会风险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因此,在面对社会风险时,我们强调社会生产关系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在社会遇见风险时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能够有效的克服社会风险,从而保证社会的长效发展。
对于经济风险,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探索风险根源出发,针对经济风险进行转化,提出可持续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政治制度条件下,经济危机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由此,逆转生态危机,重视经济风险的观念在经济领域开展起来。由经济风险导致的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影响。这种风险直接导致利益人抢夺自然资源,对生态造成的直接破坏。
四、风险社会中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生态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主要从两方面说起:第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这就为我们搞好生态建设指明了方法。从马克思的自然观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能在人与自然共融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的统一。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自然价值论,必然遵循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第二,将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不争的事实,由于人们思想的偏差,对保护生态环境认识还比较落后。从宏观决策上环境管理薄弱。搞好生态文明刻不容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应该长期坚持并永恒延续的主题。
五、结语
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生态风险等不同侧面对风险社会进行全面的解读,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风险防范等措施,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另外,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警醒我们要防范风险社会的发展,用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当前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相衔接,用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改造当下社会生态问题,防止风险社会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洪彬.风险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重 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吴冬明.反思的现代性与全球风险社会——贝克风 险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J].沈阳工程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李翠.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赣 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
[5]周美蕾.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J].东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