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承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2015-08-14孙亚平
孙亚平
[摘 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国际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非洲凭借其廉价劳动力、优惠引资政策等优势,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良好选择。但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非洲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文化冲突等几方面劣势。针对我国企业对非转移如何扬长避短,提出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整体转移;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充分融入非洲社会文化;积极利用中非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加大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洲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7-0024-04
一、 前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多次国际转移,从早期的发达国家转移到日本,再转移到到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之后再转移到我国大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被誉为“中国经济奇迹”。但现阶段,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一些企业开始以投资或外包等方式,将部分或全部业务转移到非洲、拉美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其中非洲有望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众多企业到非洲投资。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非洲在加工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突出,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的竞争优势不断突显。近期,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提出将自身打造成为“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的目标。对于我国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下一站。
二、非洲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
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国际直接投资、业务外包、OEM、对外设立销售网点等,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情况,来了解中国对非洲产业转移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额增长迅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1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37亿美元(见图1)。
图1 2004—2013年中国对非洲投资金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虽然中国对非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中国对外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偏低,2013年该比重仅为3%(见图2)。
资料来源: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另外,中国对非投资项目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2年,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合作领域从农业、采矿、建筑等传统行业拓展到资源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金融、商贸物流、地产等领域。但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对非洲投资项目仍然偏少。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报告,2013年对非洲投资的国家中,英国排名第一,投资项目共有104个。同时,西班牙和日本企业对非投资额增长迅猛,增幅分别达52%和77%。而过去5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新增项目152个,仅列全球第九位。
三、非洲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优势及劣势
(一)优势
1劳动力成本优势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成本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主要表现在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险费用等方面。据美国国会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初,中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仅为墨西哥工人的302%,2013年,中国工人工资已经比墨西哥工人高505%,比越南工人高168%,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下降。
有观点认为,东南亚国家的收入水平较低,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加工厂”。但东南亚国家仅有6亿多人口,劳动力供给规模有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如果发达国家将多数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将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必然导致工资快速增长。目前这些国家的工资上涨已现端倪,据悉,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工资正以增速超过中国的态势上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柬埔寨2015年法定的最低月薪比2014年上涨了20%~30%,其中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的最低工资最多上涨20%以上,是其2010年最低工资的26倍,接近北京、广州等中国主要城市劳动力工资水平的90%,以目前涨幅推算,5年后将与中国最低工资水平持平。由于无法承受工资上涨压力,东南亚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现转移趋势。
世界银行曾提出非洲国家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这些国家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非洲共有54个国家,拥有12亿人口,而且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更重要的是,目前非洲整体工资水平为世界最低,人均年收入水平约为中国的1/4,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不到600美元,不及中国的1/10,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廉。并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工资水平在短期内难以上涨。
2政策优势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非洲大多数国家政局趋于稳定,鉴于加工制造业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优惠政策争取外资。主要优惠政策措施包括:
(1)提供税收优惠。非洲国家一般规定,外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可免缴利润税、营业税、固定资产税等;企业所需先进设备、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可减免关税;外资所得利润或技术转让费在当地再投资,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但在减免税优惠的时间和减免税的幅度上,各国有所不同。比如佛得角的《免税区企业法》规定,外资企业用于企业经营或扩展的贷款,基本金与利息偿还实行免税。加纳的《投资法》规定,外资企业进口的机器设备及零配件可免除关税;企业建成后若干年内减免所得税。
(2)设立工业园区。近年来非洲国家大力兴建工业园区,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目前在赞比亚、埃及、尼日利亚等国设立了6个中非经贸合作区,园区内的企业除了可以享受东道国其他法律法规优惠外,还可以享受园区内的各项优惠政策(见表1)。而且相关手续的办理可以得到银行、海关等机构协助,为企业提供便利。endprint
3规避发达国家贸易壁垒
我国出口的商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频繁遭受贸易壁垒。中国质检总局报告显示,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19%、292%、93%。
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非洲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并且与部分非洲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比如2000年5月美国签订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是美国对非洲国家实施的单方面贸易普惠法。其涉及范围包括非洲48个国家,规定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产品可以零关税和零配额进入美国市场;解除对非洲国家纺织品与服装产品的全部现有配额;扩大非洲国家纺纱和织物服装以零关税或零配额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等条款,使非洲出口至美国的货物享受较大的优惠幅度。另外,欧盟签订的《科托努协定》中规定,非洲地区的全部工业品可免税且无进口数量限制进入欧盟市场。自2004年始,欧盟27国与非洲贸易额就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非洲,则可以享受发达国家给予非洲的各种优惠政策,可有效规避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壁垒。同时,更贴近于目标市场,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使产品在欧洲市场更具竞争力。例如中国大型鞋类企业华坚集团,于2011年投资埃塞俄比亚,成为中国制鞋业第一个走进非洲的企业。到2012年底,华坚集团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出口额占埃塞俄比亚皮革制品出口总额的57%,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且享受零关税优惠政策。
(二)劣势
1基础设施落后
非洲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是目前制约非洲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瓶颈。海关及进出口岸管理效率低是非洲各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其中滞后的交通运输系统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非洲供电率仅为26%,公路通行率为30%,海运港口及内河航道开发严重不足,铁路网稀疏并且连通性差。而且非洲基础设施行业的平均价格普遍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其中用水价格甚至高出10倍以上(见表2),严重抬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的全面转移。
2劳动力素质低
一些非洲国家的劳动法对雇佣当地工人有严格的规定,如安哥拉规定,外国员工在企业中比例上限为30%。虽然非洲的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但是技术型和知识型工人紧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非洲承接产业转移的一大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10年非洲大陆有近4亿文盲,占非洲人口总数的60%,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40%,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文盲人数持续增长,文盲人数居世界首位。成人文盲率高意味着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不仅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据世界银行统计,一个中国工人平均一天可以生产45把椅子,一个越南工人可以生产19把,而一个埃塞俄比亚工人只能生产03把。从长远看,随着企业在非洲地区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势必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将会需要更多熟练技能型劳动力,而非洲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和教育水平严重制约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3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非洲国家政府普遍存在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对承接我国产业转移造成了一定影响。福布斯第九届“全球最适宜经商的国家和地区”排行榜显示,非洲大陆虽然拥有极高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存在腐败、官僚主义、税制混乱等主要问题,使得排名垫底的十个国家中非洲占有六席。据透明国际公布的2013年全球腐败情况显示,被调查的全球107个国家中,贿赂率最高的主要是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贿赂率至少达70%。贿赂率最低的是丹麦、芬兰、日本和澳大利亚,贿赂率仅为1%。另外,非洲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基层政府,如海关、税务等与企业打交道较多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拖沓的工作作风和繁琐的工作程序造成的。
4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许多非洲国家,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投资和财税政策不稳定等问题。而且很多法律从西方国家借鉴而来,实际能够执行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比如海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办理相关投资项目手续时,甚至出现报关公司和海关官员共同敲诈投资者的现象。我国一些企业由于对当地的法律不了解,在没有协调好法律关系的情况下导致投资失败或中途夭折。
此外,非洲国家的法律秩序较为杂乱,一个国家能够同时设有部落社会、宗教主义社会以及民主社会的法律法规。诸如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和刚果等国家和地区,仍保留着完整的酋长系统,当地民众既听从政府,又要听从酋长。比如在刚果购买土地,只通过政府的审核是不够的,还要请当地的土著首领召集族人举办一种特殊的仪式后才能正式拥有。使某些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无所适从,并为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5文化冲突明显
(1)民族文化冲突
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和非洲有着迥异的民族文化。而且非洲多数国家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进程,工人缺乏工业文明理念,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责任心较差。比如非洲人对于时间和契约观念比较淡薄,工人不守时或不按契约办事的事情时有发生。另外,非洲人大多没有储蓄的习惯。比如在埃塞俄比亚,当地大多是周薪制,由于工人大多数缺乏储蓄观念,领到工资后就进行消费而不去工作,等到花销殆尽再返回工厂上班,使得工厂的生产秩序难以有序进行。
(2)企业文化冲突
在民族文化差异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我国,企业大多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给员工加薪可以激励其更加勤勉地工作。而非洲人对工作的态度是生活优于工作,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所以给非洲雇员加薪,他们往往会选择减少工作和增加闲暇时间来回应。但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和有效地满足加薪要求,又会导致敌对情绪和劳资纠纷。因此在非洲,非洲雇员对中国公司提供的雇佣条件抱怨较多,比如刻意违背或不尊重当地工人的权利等,类似的观点还出现在各种研究报告及非洲时政刊物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形象。endprint
四、 对策建议
(一)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整体转移
当前,产业链整体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在非洲的长远发展,应注重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积极联合上下游产业的合作企业共同到非洲开拓市场,使企业之间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效应,共同抵御在当地的经营风险。
(二)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充分融入非洲社会和文化
企业在非洲经营,不仅要了解非洲的文化、历史、宗教和民俗,还需了解当地的法律和商务系统,尤其是当地的《劳工法》《投资法》以及税务等方面的政策。企业对这些信息的掌握需要专业机构予以指导,所以应该加强与非洲当地的专业机构合作。目前非洲部分国家建立了投资促进机构,向企业提供投资环境和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并协助沟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等。比如科特迪瓦的投资促进中心由总统办公室直接管理并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
(三)充分利用中非产业园区开展合作
中非工业园区不仅可以使入园企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而且有利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增强风险抵抗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境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上下游产品不配套及社会治安影响生产经营等问题,提高境外企业“存活率”,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四)加大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力度
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非洲当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在训练劳动技能的同时,大力提升其基础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应加强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可以定期安排优秀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或深造,增加其对中国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员工回到非洲后作为基层管理者对工人进行培训,可以成为中非各方沟通的桥梁,利于团结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员工一起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
[2]林毅夫中国企业为什么走向非洲[J]中国投资,2014(7)
[3]齐晓亮中国投资非洲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2003—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4]张忠祥中非经贸合作区:中非经贸关系新的增长点[J]西亚非洲,2011(2)
[5]张黎黎,马文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2010(5)
[6]朱华友, 孟云利, 刘海燕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整合资源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7)
[7]颜运秋,周晓明非洲国家税法对投资的影响分析[J]河北法学,2007(7)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Chinas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Africa is a good choice with its cheap labor,preferential policies on investment and other advantagesBut as the undertaker,Africa has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low quality of labor,government management problems,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cultural conflict and other aspects of disadvantageChinas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how to avoid the weak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transfer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t we should joint upstream and downstrean enterprises,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agencies,use China-Africa Industrial Park,increase training intenity etc
Key words:industry transfer;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Africa
(责任编辑:马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