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走出去”战略路径与风险防范
2015-08-13陈燕娟邓岩
陈燕娟 邓岩
摘要: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等成本持续高涨,国内种子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瓶颈,亟须拓展并延伸生产和销售区域,利用全球资源来化解困境,种业国际化进程迫在眉睫。分析了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演进路径以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而提出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战略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种业;外向型经济;路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2-304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2.06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Path and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of China Seed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CHEN Yan-juan1,DENG Yan2
(1.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430212, China 2.Hubei Provincial Seed Group Co.,LTD,Wuhan 430206, China)
Abstract: With rapi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continuous soaring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terial and labor,domestic seed industry was facing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hich need to expand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area to slove by using global resource.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seed industry was imminent. By analyzing evolution path of the going-out strategy and risks faced by Chinese seed enterprises in going-out process, some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eed industry; export-oriented economy; path;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等成本持续高涨,国内种子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瓶颈,亟须拓展并延伸生产和销售区域,利用全球资源来化解困境。在中国种业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均把“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列为中国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国际种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准入门槛不断提高,中国种业“走出去”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种业国际化的进程迫在眉睫。只有迅速主动地“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以国际化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整合,统筹内外联动,实现从封闭型发展向开放型发展的转变,才能真正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
当前中国种业“走出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和潜力。但是目前主要作物种子的出口呈下降趋势,“走出去”的总量还偏小偏弱,涵盖的国家和区域过于集中。2008年以后,种子出口价格与国内销售价格形成倒挂,种子出口效益逐年下滑,单纯依靠对外贸易参与种业国际竞争的模式面临较大困难和风险。因此,中国种业亟须拓展“走出去”路径,在稳定现有出口规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走出去”路径多元化,提高海外市场占有比例。然而,种子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走出去”战略风险,已成为中国种子企业能否“走出去”以及“走出去”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了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演进路径以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而提出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战略风险的防范措施,以期为中国种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种业“走出去”战略演进路径
中国种业“走出去”既面临着相关政策不匹配、非关税壁垒的阻碍等问题,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苦恼,同时还存在着市场整合度不高、自身能力缺乏的困境。在各国抢占世界市场,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种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1.1 整合优势资源,以产业链的模式向国外市场推进
整合优势资源,以种子为龙头,拉动种植业跟进,带动畜牧、水产、农机等以产业链的模式集中向目标国挺进,进而引领中国农业生物产品和农业装备全面进入世界各地市场,并可快速向生态类型相似的周边国家辐射,将形成巨大的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显著提高中国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的技术转化能力,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及农业的不利影响,缓解国内农业发展压力。
1.2 “走出去”建立海外制种基地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加之中国自然灾害的频发、重发,多种因素叠加综合导致中国种子生产成本逐年刚性上涨,2008年以后每年涨幅更是高达20%左右,种子质量风险逐年提高。同时,优势制种基地越来越稀少,种子生产能够集中连片、隔离好的面积有限,而气候适宜制种的面积更少,即使气候适宜,也由于气候的波动在80%的年份有20%左右的种子因为育性转化而报废,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种子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风险。基于该现状,中国可以试点种子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通过“走出去”建立海外制种基地,实现“国外制种,国外销售;国外制种,国内销售”的种子生产供应模式,既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利用海外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优势,降低中国种子生产风险和成本,同时还能获得高额利润。
近几年,通过调研、试验发现,孟加拉、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等东盟及南亚地区国家与中国毗邻,劳力充足,工价低廉,气候适宜,是中国种子生产海外转移的理想区域。中国在该地区建立制种基地有多方面的益处:一是满足了东道国对种子本土化生产的政策要求;二是节约了大量的种子运输、检疫、检验成本,提高了出口效益;三是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实现“国外制种、国外和国内销售”的产销格局,有效拓展中国种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国内外种子供应保障能力;四是境外制种转移腾留出的制种田还可直接利用转变为优质高产稻田,增加粮食产量;五是从国外进口种子回国内,形成双边贸易,降低贸易顺差,促进国家援外战略的实施,为国际贸易创造更宽松的国际环境。
1.3 建立全球研发中心
本土化育种是跨国种业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鼓励中国种业企业大胆地“走出去”,利用输出常规技术和一般资源,收集利用东道国本土特异种质资源,快速在目标国建立育种平台。这样做不仅把目标国的合作方纳入中国的科研体系,而且可降低目标国自主发展种子技术研究的动力和压力,还可集中力量发展核心技术,从而能在更长时间保持优势,于国家和企业更加有利。
农作物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发前期试验、示范周期长,地域性强,同时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威胁,必须在目标国开展本土化技术研发才能拉开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保持中国在农作物育种与配套技术方面的持久竞争优势。本土化育种还能充分收集、发掘、利用国外优异及特色种质资源为我所用,育种成果同样可以带回国内,丰富中国种质遗传基础,改变国内农作物品种遗传背景狭窄的问题,对提高国内研发水平也大有益处。
在具体做法上,立足国内,大力建设一流的国内育种研究中心,作为海外拓展的后盾,同时支持优势作物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逐步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和大规模种植基地,广泛收集国外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与中国的种质资源相结合,选育出在所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申报所在国或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实现种子本地化生产,同时满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对种子的需求,为中国种子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做准备。
1.4 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
对于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种子在本国的简单复制,迫切需要针对本国自然地理环境研发农作物种子的东道国,中国种子企业已经掌握了农作物种子制种和种植的关键技术,需转向在东道国设立合资或独资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中国企业的品种研发优势,在东道国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研发,重新抢占种子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同时凭借具有垄断性的技术,培植制种和种植栽培方面的竞争力。关键措施在于针对东道国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和技术研发,创造出更适合进口国所在环境的新品种,从而在整个农作物种子国际化产业链上重点掌控各个环节中的技术环节,以此获取高额利润[1]。
直接到海外投资建立或抄底收购以种子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种业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努力实现植根本土化,进一步整合全球种业资源,推动中国种子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而打造全球化的中国种业航母。
2 种业“走出去”战略风险分析
2.1 政治法律风险
东道国投资环境不稳定是制约种业“走出去”的首要因素。如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农业生产条件很好,但是政局不稳,政策连续性差[2],前任领导任期内签订的协议,到了新一届领导,产业政策有变或者取消,导致企业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损失很大。其次,东道国政府迫于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或国家战略决策需要而设置一些政治性障碍,也会给种子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如由于粮食危机,一些国家宣布禁止在本国生产的、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产品和粮食出口。再次,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并非一成不变,而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将打破原有的交易规则和模式,导致种子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因素增多,甚至对种子企业当期的经济利益产生直接冲击。
2.2 自然风险
种子生产和应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制于自然风险的成分相对于其他行业偏多。种子质量的表达受环境、空间、时间、气候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干旱、虫灾等。而在诸多自然风险中,气候异常风险对种子企业威胁最大。一方面,气候因素不可预测,种子企业难以有预见性地控制风险;另一方面,气候异常风险容易与品种质量风险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往往引发农民群体事件,给种子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豫玉22,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2003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116.2万hm2,并拟申报国家奖励,但2005年气候异常导致豫玉22严重发病,主产区发生空秆、秃尖、畸形穗、空瘪粒,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3],而拥有该品种经营权的几家种子企业也因此遭受重创。种子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农作物育种研发中心和海外育种试验站,必须致力于选育推广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耕作习惯和生产特点,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抗性和口感的新品种,同时致力于研究相配套的作物栽培技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示范与技能培训,通过“良种+良法”的有效方式,降低作物种植的自然风险。
2.3 市场风险
种子选育周期长、投入大。种子生产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约束,未来的产出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失灵的现实性,同时也增加了投入的风险性。种子贮藏要求较高的仓储条件。种子售后存在较大的风险性。种子的质量指标较为复杂,有些指标无法及时检测,只有播种后在实际生长过程当中才能发现和检验。另外,种子的实际田间表现除与种子本身质量相关外,还与气候、田间管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的发芽率会越来越低,当发芽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时,只能转为商品粮,甚至报废而导致经济损失。这些特性决定了种子行业是经营难度大、风险高的行业。种子企业需要全面做好东道国的市场调研,以降低和规避出口种子的意外市场风险。
2.4 管理风险
种子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也使种子企业“走出去”存在较大风险。中国严重缺乏了解投资国家市场情况、风土人情、产业政策的专业人才,而且还缺乏会外语、有农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从而导致跨国农业企业方案设计、营销策略、后期经营等一体化全程服务技术、水平和理念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活动。
3 种业“走出去”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政府综合扶持力度
种业投资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易受国际市场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的特点,政府应给予综合扶持。为鼓励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落实信贷、税收、保险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制度,帮助种子企业规避海外经营的商业风险[4];在种业“走出去”重点国家增设驻外使领馆农业人员力量,配备农业参赞或农业秘书,积极跟踪该国农情动态,切实帮助种子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与合作国家签署或修订投资保护、避免双边征税、检验检疫、海关合作等政府间协定,为种子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农业国际合作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种业“走出去”实行种业技术外交,可为实现中国外交方略保驾护航。种业“走出去”在体现中国外交部署的同时,也可以依托中国政治外交优势,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优先进入中国外交影响力大的国家和地区,变政治和外交优势为经济合作优势,从而有效规避政治风险。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将种业问题列入高层互访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中国种子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政治和外交支持。
3.2 健全管理,加强监督
风险的防控优于风险的应对,种业“走出去”应未雨绸缪,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种子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估与预警,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仅凭单个企业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从政府、行业协会和种子企业三个层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组建一个跨部门、多学科的风险评估科研团队,就当前种子企业涉及到“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研究,定期发布种子企业“走出去”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做好与相关国家的前期沟通与协调,强化对东道国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及社会风险的综合评估,在充分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协商确定站点建设和运行管理安排。二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在计划制定、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育种试验站建设及实施安排等方面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执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度。三是建立多层面的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公布相关指标统计分析结果。此外,种子企业还应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一旦风险行将发生或发生,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合理控制风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
3.3 建立企业联盟
种子企业要顺利“走出去”并实现升级目标,需要借鉴“战略缺口”理论。“战略缺口”理论是指由于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跨国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企业的战略绩效目标与他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一个缺口。“战略缺口”是推动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结成战略联盟的重要动力,并且“战略缺口”越大,联盟的动力就越强[5]。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建立海外投资企业联盟,一是调查了解农业资源、市场和投资环境,对赴该国投资的种子企业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赴该国投资的种子企业定期交流,避免盲目投资、恶性竞争,协调关系、维护利益,规范自律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三是建立沟通渠道,以适当的方式促进种子企业在技术、人员、种质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和有效放大企业发展合力,从而提升中国种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种子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高校院所定向培养、企业锻炼、国外进修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熟知国际贸易、国际农业投资政策法规、具有跨国经营理念和经验、懂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定期举办农业投资、合作、企业税收论坛、企业经验交流会、理论培训班等,加强相关人员对东道国农业投资、融资、财税、保险等资产法规情况的了解;同时,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合作国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确保种子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和育种试验站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燕娟.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实证与协同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69-70.
[2] 陈 伟,熊启泉.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及其防范[J].农业经济,2010(12):13-16.
[3] 佟屏亚.种业呼唤“种子保险”护航[J].种子科技,2014(3):23-25
[4] 陈燕娟,袁国保,邓 岩.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走出去”的机遇、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6):21-25.
[5] 谭力文,吴先明.企业战略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