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
2015-08-13钟宏
钟宏
【摘 要】随着全民体育项目的开展,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终身锻炼身体服务,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拥有更好的健康生活。本文介绍了体育教学的概念和特征,篮球传球技术的概念与内容,分析了篮球传球技术教学现状和篮球传球技术教学与练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如何做好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篮球传球技术 教学与练习 体育教学
一、引言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竞技运动技能,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式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加健康。篮球运动是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篮球运动的传球技术是比赛中最基本的技术动作,是整个队伍配合的桥梁,它可以让团队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实力。
二、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概述
1.体育教学的概念和特征
体育教学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手段,它能提高学生身体锻炼和竞技技能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领悟体育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自身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更要督促学生多加练习。
2.篮球传球技术的概念与内容
篮球传球技术是体现一个篮球团队合作能力和战略战术的经典方式。它指的是一名队员根据战况和自身情况,将手中的球以各种方式传递给队友,有效地组织进攻配合,传球与运球有效地结合,为篮球团队赢得更多得分的机会。篮球传球的方式比较多,最基本的技术是双手胸前传球,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比赛和传球情况选择低手、击地反弹、单手等传球方式。
三、 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情况综述
1. 我国篮球传球技术教学现状
在国际上,体育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体魄的方式之一。加强全民体育锻炼,是我国参与到世界体育热潮的一大方式。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将传球主要渗透在日常的课程中,并没有花费大量课时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对于篮球的学习比较浅显,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体育达标项目上,并没有集中学习篮球传球,对于传球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应该增加传球课程中的比例。
2.進行篮球传球技术教学与练习的重要性
篮球传球技术是比赛中最常用的技术,与整个队伍的整体性息息相关,它可以让团队密切配合,有效组织实战性强的进攻,更好地发挥团队的球艺水平。传球技术需要准确地发挥,良好的传球技术也可以让团队获得更多的得分机会,同时,传球技术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球优势,有计划性地进行教学并认真组织练习十分重要。
四、如何做好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
1. 合理规划篮球传球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篮球传球是一项与走位、跑位等其他篮球技术关联性十分强的技术。在其他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衔接不够到位的时候,采取高强度的传球练习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应该认真传授传球的注意事项,例如如何避免走步等犯规行为,如何判断来球的走势和目的性,如何调整传球时的身体重心,如何边带球边传球而不被其他人夺球等。最后,需要让学生以球队一员的身份融入练习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不是与老师一对一练习。学习时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练习,最后灵活合理地运用传球技术。
2.开发传球的模拟练习模式
与老师一对一地练习并不能模拟出篮球赛最真实的情况,学生即使练习得当也不一定能在比赛中良好地发挥。因此,应该采取一种可以模仿实战的练习方式。多角度练习模式是一种可以将团队合作、战略战术、跑位技术融入日常练习中去的方式。学生在练习时会涉及传球中的所有步骤,将单个人的训练和团队的训练结合起来,在学生自身跑位熟练后,将参与到团队中练习接球和传球的衔接步骤。
3.以典型战况分析法给学生指导
体育教学是一种应用实战性很强的教育方式,经过对比试验得出的结论表明,学生们对于体育教学方面整体的系统的讲述并没有很强的记忆主动性,相反,他们对于特殊的实战分析印象深刻,可以成为他们理解篮球战术和比赛技术的很好的辅助性材料。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教学时,可以经常让同学们观看相关的材料视频,用实战情况为同学们讲解技巧实施,并鼓励学生模仿相关的动作和战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结论
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是对各类学生实施的具有强身健体效果的教育,它是国家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关键手段。通过合理规划篮球传球教学内容和进度,开发传球的模拟练习模式,以典型战况分析给学生指导,可以更好地实现篮球传球技术的教学与练习。
【参考文献】
[1]王会泉.李继海.CUBA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5).
[2]王智,张忠秋.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及有关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3).
[3]邓运龙.认识经验训练发展理性训练[J].体育科学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