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2015-08-13王洪艺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趋势文献问题

王洪艺

【摘 要】本文在界定教育传播含义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发表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类目对国内教育传播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展望了相关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传播 文献 问题 趋势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整个教育过程的传播现象。研究教育传播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 概念界定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广义上来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如此,我们的研究范围就会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笔者认为,教育传播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传播的众多类型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传播活动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有培养和训练人的明确目标,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传播过程控制性强,传播内容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把教育传播拆开来单独研究教育或者单独研究传播,严格来讲都不能算是在教育传播领域内的研究。

2 样本筛选

2.1样本筛选标准

文献的研究主体是教育传播,满足教育传播的四个特点。在此选取每篇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或创新点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时间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为了保证样本的质量与科学性,国内期刊论文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样本来源。

2.2检索文献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论文检索,分别以“教育传播”和“教学传播”为篇名检索文献,年限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范围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专业检索输入框里面,输入搜索语句:“(TI='教育传播'ORTI='教学传播')”,年限截止到2014年3月10日。初次检索到期刊论文160篇,学位论文20篇,共计180篇。

2.3筛选文献

将初次检索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导入NoteFirst3.1中建立文献数据库。对所有180篇文献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会议、广告、重复等无效样本,并在阅读文献摘要和浏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样本筛选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后得到完全符合样本纳入标准的期刊论文119篇,学位论文17篇,共计136篇。

3 文献分析类目

在对文献进行仔细研读的基础上,根据样本中对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本文需要,从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这3个类目对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3.1发表时间

此类目截止到2014年,将样本按照发表时间进行分类排序,以便直观地分析出我国教育传播相关研究的总体研究趋势。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借鉴徐辉、季诚钧[4]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两个大类目。“定性与思辨”大类中包括感悟性思辨、概念化思辨、多学科思辨和哲学思辨四种具体方法;“定量与实证”大类中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软件工程法六种具体方法。

3.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类目分为六类: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教育传播信息与符号研究、教育传播环境与媒体研究、教育传播师生与互动研究、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研究。

4 分析结果

4.1发表时间

笔者经过整理资料总结如下:整体来看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呈螺旋上升、曲折发展的趋势。1987年,我国开始对教育传播进行相关介绍,随后几年教育传播相关研究稳中有升,并在1996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但20世纪末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研究陷入低谷,但低谷过后又伴随着高潮的来临,从2001年起,教育传播领域的研究又呈现出螺旋上升曲折发展的态势。

4.2研究方法

经笔者统计,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思辨方法,占到了总量的85%(116/136),而定量与實证方法占总量的15%(20/136)。感悟性思辨是以自身经验、学识积累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阐述或思考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用定性与思辨方法的全部116篇文章中,属于感悟性思辨的有85篇之多。

4.3研究内容

教育传播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按照年份分类,统计结果如下:我国教育传播领域非常重视理论特征研究和过程模式研究,两类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都达到了40多篇,而其他内容的研究与之相比则显得数量不多,基本都在10篇左右。

4.3.1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我国教育传播理论与特征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特征、借鉴其他理论实践来指导教育传播领域研究。

4.3.2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中,过程与模式研究是成果最多、最受学者关注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相关研究涉及教育传播策略、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教育传播模式三方面内容。

4.3.3教育传播信息与符号研究。教育传播本质上体现为教育信息的流通,而教育信息必须被传播者编码成某种符号后才能传播出去,由此可见信息与符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4.3.4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研究。教育传播的任务是传递教育信息,而教育信息的传递要靠教育传播媒体来承载,教育传播活动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这也使得教育传播媒体不断增加和完善。

4.3.5教育传播环境与互动研究。教育传播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所处的客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教育传播环境,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物理环境外,还包括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环境。

4.3.6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研究。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将教育传播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评判其是否完成最初的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1过于偏重定性与思辨方法,应注意尝试使用定量与实证方法

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使用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发现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方法意识不强,思辨倾向严重,不善于使用实证研究。对此,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注重多使用定量与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科学化自己的理论假设,同时努力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将感悟性思辨提升至概念化思辨、多学科思辨和哲学思辨的高度,充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思路与方法,综合规范运用多种方法,将定性与思辨、定量与实证方法相结合,增强多元方法意识。

5.2缺乏应用于效果的实践检验,应加强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方面的研究

将教育传播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评判其是否完成最初的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缺乏应用于效果方面的研究。好多研究者分析了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但是仅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这就势必会存在闭门造车、研究结论过于理想化、理论不适用于实践等问题,研究中的分析结论及提出的理论假设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今后研究者应注重教育传播应用与效果方面的研究,在得出结论假设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验证结论假设的有效性,以实践来检验研究结论假设在具体实施中的应用效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传播研究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5.3对传受双方及其交互的研究不足,应就传播主体开展长期系列研究

传者和受者是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对教育传播效果影响巨大。笔者发现样本中涉及教育传播者与教育受传者及其之间的交互研究相对于教育传播领域其他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并且研究大都不够长久,没有系列研究,理论思辨居多,缺少科学实践。

未来应该更多地针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与受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进行研究。因为人具有复杂性,在教育传播相关研究中,我们要重视教育传播综合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宏观的传播效果,还应该开展长期、细致、深入的调查,实时跟踪研究,争取做出具有高度科学性系列研究,这有利于教育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入更高层次。

5.4教育传播相关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不健全,应完善理论体系,清晰界定概念

我国教育传播领域内的文章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如“传播媒体”与“传播媒介”、“教育传播”与“教学传播”、“传播信息”与“传播内容”等概念模糊不清,这些概念的混淆对我国教育传播学今后的科学快速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虽然理论研究很多,但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时至今日我国对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尚未完成,对教育传播学的分类、模式、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以及价值内涵等重要内容学界尚无权威统一的说法。

6 趋势展望

6.1研究更加多元化

研究者尝试从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信息科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中探寻研究新视角新思路,使理论研究更加多元化。

6.2对移动学习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功能强大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加速了移动学习研究进程,移动学习理念渗透进整个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纵观我国教育传播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移动学习教育传播的相关研究。移动学习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今后教育传播领域定会围绕移动学习的教育传播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3对主体间性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

在以往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以“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或“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论”为基础来设计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而随着当代哲学交往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信息化时代新兴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之前的过程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時期下的教育传播,这就要求在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研究中要以主体间性为教育传播活动的基础来设计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6.4教育传播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过去的教育传播领域相关研究由于受到当时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影响,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以及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并影响各自的教育功能。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协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李运林教授承担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重点课题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为建立协同教育理论打下基础了,“十二五”期间,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大课题也正在进行中,以期为教育传播在新领域的研究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今后教育传播的研究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协同教育将成为教育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曾艳.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10-12,36.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

[3]高蕴奇,等.教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2.

[4]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5]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趋势文献问题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趋势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初秋唇妆趋势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