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5-08-13郑清一
郑清一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质量化与社会化、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与科技化,对新时期的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就使得我国的传统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所以,新时期的教育必须要从构建科学性的素质教育出发,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规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此,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为例,就此阶段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大高校都需要重视的一项建设内容。伴随人类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这使得我国对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20%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与适应性障碍,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30%。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焦虑等[1]。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在人生、理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这使得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另外,“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失恋后的痛苦、成绩上的压力、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人际关系面临的困惑、无处释放的充沛精力、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因素,都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
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社会群体,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型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且对客观世界还没有形成完整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同时,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度较高,对于流行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缺乏免疫力,且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较高的自律性[2]。而在社会转型时,外部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并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地净化校园内部环境,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抵御外部环境的消极侵害。
2.高等教育内容改革的影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时,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更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与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对新的教育环境不适应,无法随着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变而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导致其出现压抑情绪的情况。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思想包袱逐渐加重,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这些学生内心的自卑情绪会被无限地扩大,从而使得其在生活、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感觉压抑,进而逐渐丧失掉理想,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3]。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现状,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分析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做好正确引导。首先,高校教育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指导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其次,将普遍教育同个别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心理学相关知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展开各项心理教育工作。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达到心理平衡。最后,做好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社团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入社团活动当中[4]。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教育环境,从而有效地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价值观念。
五、结论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卞风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6):88-90.
[4]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