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必须浴火重生
2015-08-13
南方周末评论员 朱迅垚
中国的制造成本和美国比如何?日前,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为96。同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1美元,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有些行业,中国制造的成本甚至要高于美国。譬如纺纱业,中国就高出美国30%。中国的科尔集团正投资2.18亿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开办纱厂。
相比较去美国投资,近几年来,更为人熟知的是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转移。耐克和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去孟加拉国和印尼已是旧闻。2015年8月8日,富士康和印度马邦政府签订协议,将在当地投资50亿美元建立新厂。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从2004年的4.35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高达187%。这符合人们的观感。近几年,国内蓝领工人扬眉吐气,蓝翔技校出来的工资甚至高过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准。
矛盾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制造业出走可能带来的危险。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的进出口总额下降了六个百分点。这与制造业成本上升导致不少订单转向更为廉价的东南亚有关系。换句话说,新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到来,旧的路径依赖却正在失去。
在理论上,工资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这些年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每年的增长率为8.3%左右。而2008至2012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累计提高了71%。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劳动生产率不足以支撑工资增长。这就是中国制造出走的根本原因。
导致制造业成本增加有多种原因,但最明显和人口以及工资结构有关系。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人,这已经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连续3年下降。
相比较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在迅速老化,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在降低。超低的生育率导致形成倒金字塔结构人口体系。工资制度是推高企业用工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社保占工资比例普遍在40%以上,沉重的社保让企业苦不堪言。
理想情况是这样: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工人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最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水平更高。但这只是理想假设,在实际经济运作中,任何一个链条出现问题,都可能拖延中国经济进步的步伐。
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每个环节都必须重视。不仅要加大力气推动技术革新和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对于人口政策和工资制度同样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制造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稳定,大规模的资本撤离仍然是小概率事件,这就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倘若没有足够有力的回应,我们就可能错失这一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