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护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015-08-13罗新红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护理学

罗新红

【摘 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伴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在中职护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趋势。

【关键词】中职护校 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学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伴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开始进行摸索总结。无论是从护理学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本质,还是从护理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以及护理事业这一特殊职业的人文成分来看,在中职护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趋势。

一、符合护理人文本质的内在要求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学科体系,使命是对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全过程的关爱与尊重。

首先,护理服务对象的人文性。作为护理的服务对象——人,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的,人的健康状况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护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评估也需建立在对人与社会联系的基础之上,即护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更要了解病人,了解社会。正确了解疾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护理学社会性的体现,更是护理学人性化和人本化的根本所在。

其次,致病因素的社会性。“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物质环境的影响,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等因素也不能忽略。可见,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卫生保健以及竞争、紧张、高强度的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

再次,护理学研究工具的人文性。人文社会科学已成为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基础。这些学科已经或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护理人才培养提供方法和途径,成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另外,人文社科的思维方法是护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人们开始改变以往重分析、重局部、重静态、重外因的思维方式,把分析与综合、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内因与外因、生理与心理、机体与环境、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结合起来,用综合的方法来诊疗疾病、护理病人。

最后,从护理学的人文宗旨角度看,护理学既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又是一种救死扶伤、诊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职业和实践。这就要求护理学必须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才能实现爱人、救人、帮助人解除痛苦的实践目标。在为病人护理时,如何尽量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手术中如何协助医生尽可能地减轻病人机体的损伤等等,这既是医学技术问题,但同时也是人文问题。护理工作者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方面,而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这是护理学的人道主义宗旨的本义所在。

二、顺应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包括“人”的培养与“才”的建设。没有“做人”这一基本的人文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技艺之才也就是海市蜃楼。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我国目前护理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等现象仍然存在。护理学的人文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用“以人为本”的视角去审视护理学的发展,从而结合自我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其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看,加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唤起他们对护理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成为科学与人文兼具的“全才”护理工作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迎合社会和护理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速度加快,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发展的同时,矛盾也日益凸显。人们过于浮躁,热衷于“朝钱看”,追求物质生活享乐,仅以物质或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成功、幸福与否,淡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忽略美德的修养、个性的发展和精神的健康。因此,在这社会变革的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护理院校在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应牢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护理理念,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规范和制度等层面去树立良好的护理行业形象,还须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掘人文素质的魅力,努力树立“为人”的护理学导向,塑造护理行业新风尚。

【参考文献】

[1]滕晓洁.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护生人文素质[J].职业技术,2011(9):92.

[2]刘晓静.我国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8):111-112.

[3]史慧敏,吴文华,白彩锋,等.实习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势及培养模式探索[J](中文版·护理教育),2011,9(6):1583-1584.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护理学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临床医学与护理学本科新生幸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