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职学院的国学通识教育

2015-08-12徐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学

徐明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与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从而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其核心是“旧邦为新”。《国学今用》课程遴选“宜商宜德”的国学题材为内容、更新交互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变革考核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和国学意识,探究国学古为今用的途径。国学通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国学智慧作人生思考,用传统文化为职业奠基。

关键词:国学 通识教育 旧邦新命

一、题解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语出《诗经·大雅·文王》。原意为周虽是旧国邦,但仍肩负革新使命。这句箴言蕴涵丰厚哲理,被历代政治家引用推动社会革新。冯友兰先生曾以“旧邦为新”提出古老中国的现代化理念:“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汲取与升华,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结合,是将国学“旧邦”赋予“新命”的坐实之举。本文以《国学今用》课程为例,国学教学内容遴选、交互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更新、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变革、国学意识和终生学习习惯养成四个方面,探究人才培养、助力学生成长方式与途径。

二、《国学今用》课程建设新探

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的联系不是新课题。商战中的儒道兵法甚至三国西游的热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火一时。当下重新探讨这一命题,是基于当今社会商业诚信堪忧、文化传统缺失的急迫现状。2014年秋季,我院开设《国学今用》通识教育课程,作古为今用的新探索,用文化史引领青年,用经典示范建塑品性,构架商业道德,用民族印记煅塑价值观,“旧邦为新”初见成效,以下为新举要。

(一)为新之一:“宜德宜商”职业目标驱动下的课程内容遴选

本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最大区别在于其职业化指向以及明确的今用目的。“宜德宜商”目标指向明确,内容的遴选从财经类院校育人目标出发,以品德修为、职业操守、商业经营智慧为主线,从国学典籍中,遴选诸子章句、《史记》故事、《资治通鉴》、《三十六计》经典案例,并结合徽商文化和生活中的国学智慧推陈出新,形成本课程内容框架。

以品德操守中的“信义担当”为例,在“宜德宜商”职业育人目标驱动下,课程分三个层面遴选:第一在“儒家章句选读”板块选取 “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论语》选段,第二在“《史记》中的大智慧”板块中选读《商鞅列传》“商鞅立信” 片段,第三辅以徽商胡雪岩诺比千金、“胡庆赊堂” 济民义渡等信义故事,事实证明“存诚信于商道,则无客不恋,无道不通”的道理。圣人之言、史家之事和徽商前辈共同诠释的“信义担当”,润物无声,易为学生接受,达到培养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操守的目标。

(二)为新之二:交互媒体新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革新

QQ群、短信、微信等为标志的交互媒体时代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表达体验的更新和传播权威的转移。交互平台的参与,颠覆传统课堂教学“师传生受”的单一模式。本课程在交互多媒体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线上线下分享交流相结合的交互教学新尝试。教师的角色变为引导者,学生变为自主学习,课上将学习收获与同学老师分享,提升课程涉猎范围和交流互动的深度。

以道家文化板块的《庄子》故事选读教学为例,教师课堂讲授“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静虚、不争,处下,以柔克刚”,节选蔡志忠漫画视频《庄子说·秋水》播放,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宋人的秘方》、《慧施的大葫芦》、《山木与雁》等篇章,并把故事梗概和对今世的启示制作成PPT,课上与同学交流。遇有不解问题,通过QQ群讨论交流,一人有任务,大家同受益。三分钟登台陈述分享,既是受命学生向老师汇报与同学自主学习的收获,又是个人口语表达、自信心与沟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通过此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查找材料,在故事中体悟“有用与无用” “有材与无材”的思辨。

教师通过QQ群、短信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布置自主学习。如汉服婚礼、编制中国结的视频,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也可在线提交PPT作业、提问答疑及课后讨论,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从课堂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从一对多的师传生受,到群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方式多元化带来课堂教学方式革新。课程教学方式顺应时代的节奏,用学生的方式沟通交流,为国学文化走进学生的新尝试。

(三)为新之三:注重考核评价标准的更新

课程内容的广泛遴选、交互媒体架构、自主学习与线上线下的交流,使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更新成为必要。此课程对考核评价标准做出调整,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涉猎面、归结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增加课后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实践效果的考查权重,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传承意识。考查目的不再是检查学生能记诵解读诸子语录,而是引导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品行修养,文化传统中积淀职业发展潜能;考试不再仅用试卷答题考核学业收获,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涉猎参与度、自主学习内容的归结与表达能力、对文化启示的领悟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评价学生,更符合“授业”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取向。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史记》故事与启示的自主学习PPT汇报、佛语成语解读交流、“中国结”编制、汉服成人礼实践等;评价方式为教学各阶段即时评分,计入总成绩。同学的交流分享参与度也作为课程评价指标,QQ群分享的制作过程、作品展示,均作为考核评价因素。即把学习的全时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把交互媒体平台和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评价空间,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程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古为今用的思维方式,真正落实“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的要求。

(四)为新之四:终生学习习惯和国学意识的养成

国学广博精深,仅凭一门课程不可能完全领悟其精髓并化为我用。国学课程开设的另一个初衷是引领青年学生研习传统文化,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学会从国学经典中不断汲取职业人生的处世智慧,重拾生活中淡忘已久的中国元素,培养传承传统的国学意识。

它可以依托以下三个平台实现。

首先,国学资源集成平台,为研习者按需选取随时学习提供可能。国学网、网易公开课等网络课程,已将国学知识碎片化整理集成于公共网络平台;一些高校的网络课程也为自主学习者提供利用点滴时间研习的平台。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建设指向更明确的国学慕课集群,会大大提高受众的习得效率,也是今后国学课程建设的方向。

第二个是媒体交互平台。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学习媒介从纸媒延伸到网络、教学载体从多媒体拓展到交互媒体。手机、iPad等个人终端已实现与网络交互,可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资料,实时分享学习心得研讨疑惑。终端交互平台为养成终生学习习惯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自主学习和交流提供便捷。《国学今用》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线上线下交流,即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意在“授之予渔”,养成国学意识。国学课程仅仅挂一漏万。国学意识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养成,则可窥管见豹,受益终生。

第三个是传统文化礼仪民俗实践平台。国学不仅存在于典籍经典中,还植根在鲜活的百姓生活里。礼仪容止、饮食服饰、建筑戏剧、节庆民俗,处处浸润着中国元素,彰显着民族特质。因此这一平台也是国学意识养成的重要组成。在《国学今用》课程教学中,中国礼(拱手礼、执手礼)、中国结(盘长结、如意结、璎珞、流苏)、节日民俗(花朝节、汉服成人礼、寒食清明习俗)等,均通过课内课外的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共同经历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意识也随之积淀养成。

三、结论

冯友兰先生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化为“旧邦新命”。我们姑且把汲取国学文化用于处世之道与商业经营的今用传承,视为"旧邦新命"。国学传统虽为“旧邦”,但国学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却始终夹持着社会的人文走向,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指征。儒、释、道三家的处世哲学穷达之间平衡着世人内心的出入进退;礼仪、节庆、故事为经营人生点亮智慧。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情怀和国学智慧弥足珍贵,今世之用仍常见常新。《国学今用》的新探索是试图通过国学课程内容的适配性遴选、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考核评价标准的完善更新,国学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用国学智慧作人生思考,用传统文化为职业奠基。

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齐名的有“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语出司空图《诗品·纤秾》,本意是“好象没有穷尽,自古常见,但是光景常新。”国学课程的今用探索也确是“如将不尽”,诸如慕课的制作上传、国学资源库的分类建设等工作,亟待我们跟进,不断根据今用的实际需求更新。真正做到国学意识常在、今用意识常新,则《国学今用》将不再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与古为新”的育人理念和实施途径;如果真正做到国学智慧与今用实践相结合,那么“旧邦”国学之于“为新”今用,就不再是“铁钩之于豆腐”,而是真正的“光景常新”。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趣味国学
众说“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