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慕课”对高校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5-08-12魏玉娟于苗
魏玉娟 于苗
摘要:高校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处在一直升温的状态,在线教学和网络课堂等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开拓,大大增加高校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选择。现在,“慕课”在各大高校的应用和逐步普及,其先进性和高效性已经极大的提高了各个学科教学的质量,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慕课”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本文从“慕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慕课”给高效商务日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在线教学;网络课堂;慕课;高效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支持下,近年来,国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学校的普及给予了大力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慕课”的开放性,高效性以及摆脱了时空局限的特色已经大大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早在21世纪初就有外国大学的知名学者进行研究,2011年斯坦福大學两位教授联合开发的一科免费课程被16万学子注册学习,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专门致力于研究“慕课”课程的师资队伍并且在2013成功的开发出免费的课程。“慕课”学习浪潮已经大大冲击了高效商务日语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高效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对“慕课”的整体性认识
“慕课”是什么
“慕课”外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亦称MOOC ,属于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之一。慕课,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最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创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综合体,是一种最新潮流的课程开发模式。对“慕课”这一概念我们或许不是从字面上就能掌握的,从英文名上来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亦称MOOC ,通过英文词意分析,“Massive”大规模的意思,与传统课程有容量上的局限,最多几百号学生,可是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目前最高达到了16万人,在未来“慕课”的发展当中打破这一纪录是必然的;“Open”意指开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科目,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现在绝大数的“慕课”课程都是免费的,学生即使就读的学校不是重点名校,但是通过“慕课”平台,注册一个用户,就可以免费享受到国内重点高校甚至是国外名校的教学资源;“Online”意为在线,学习通过网上课堂完成,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时空限制的局限,并且在线学习资源具有重复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重难点掌握的情况,进行重复的学习;“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慕课”课程的教授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类的学科,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全球范围内高校学子的学习欲望。
“慕课”的主要特征
1.课程体系和容量规模庞大
“慕课”不是某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共同发布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大规模的,那才称之为典型的的MOOC,“大型”和“大规模”还可以体现在线学习的课堂容量上,“慕课”不需要在特定的教室里进行,是相关的教师团队提前最好课程的“慕课”,然后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因此学生只要注册一个信息,就能对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在网络课堂的容量上没有要求。
2.开放式课程设置
“慕课”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慕课”平台上汇集了世界最优质教学资源,这必将引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走向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现如今一台普通的移动设备加网络,就能把普通高校与世界一流名校之间的距离缩短为手指和键盘之间的距离。
3.课程的网络性
就从“慕课”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我们可以得知,这些课程在进行的时候不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网络这个大规模平台进行课程的学习。许多学习网站都发布了学习资源,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在职学习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L·汉尼希(John L. Hennessy)在一篇论文当中明确发表了自己对“慕课”网络在线学习这种模式的看法:“由学界大师在堂授课的小班课程依然保持其高水准。但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和大课相比的话,更是如此。”
二、“慕课”对高校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打造高效“慕课”制作团队
虽然我国的部分重点高校实现了“慕课”课程资源的免费发放,但是在师资力量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高校之间,“慕课”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慕课”是新生的事物,虽然目前发展现状不成熟,技术运用也尚未普及,但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它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效果已经大大征服了师生的眼球。同样,我们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也不能盲目的排斥“慕课”,要承认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能够满足高校培养复合式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积极的将“慕课”的制作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推动“慕课”对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作用,各个高校要重视对“慕课”的研发,打造出一支精品的制作“慕课”的团队,为商务日语课程方面的“慕课”制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奠定人才基础,则是高校能够保证优良“慕课”制作的基础。有些教师在“慕课”制作的过程中有思想却没有时间,教师忙于开会,上课,搞科研或者是发表论文评职称,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这就减少了教师制作“慕课”的时间,就算是制作出来了,“慕课”的效果和世界国际化标准相差悬殊,大多是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给教师分派下制作“慕课”的任务,可是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但又不能不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应付了事。这就造成了高效的“慕课”制作无法登上更大的平台,不具备在线共享的资格,质量和制作程序上水平都太低。
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有必要打造出一只高效率专业水平高的“慕课”制作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的选择也不是随便的,首先要选择那些平时课堂效果较好的,保障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合格,其次要选择那些经验丰富,在一线教学时间较长的资深教师,使听课者能够在简短的“慕课”课堂上准确的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教师们停止一切的教学活动,专心的制作商务日语的“慕课”,推动了“慕课”制作的专业化和高效化,增加了“慕课”的使用价值。
提升“慕课”制作的技术水平
为了使商务日语教学模式逐步向”慕课“的方向过渡,高校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慕课“制作最基础的网络技术,有些学校目前在教学软件的配备上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准,那么即使有高素质的教师,即使成立了专门的”慕课“制作部门”,那么”慕课”制作的前提条件又从何说起?试问在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下,有怎么期待学科教师会制作出精致的“慕课”课程呢?因此,在将“慕课”巧妙的和商务日语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慕课”才会有平台去发放,学生才会有网上学习平台去查阅和进行在线学习。加大对高校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慕课”的制作提供强大结实的互联网技术宝库,推动“慕课”在提高商务日语教学质量方面上发挥极大的功效。
推动商务日语传统教学和“慕课”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
虽然“慕课”课程在高校教学模式当中普及是必然的,可是多年以后“慕课”这种在线教学的模式是否会从根本上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仍然需要实践的证明。就目前来讲,教师要将传统课堂教学易于学生交流沟通的优点和“慕课”在线学习课程这种形式的不分地域,不受时空局限等优势综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既不能反感“慕课”在现教学这种形式,同时也不能完全的舍弃传统课堂教学这种模式,毕竟许多“慕课”课程上对重难点的讲解都是由资深的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坚持在一线的教学工作,并且通过和学生们面对面的沟通,总结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系统化的汇总。传统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慕课”在线学习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且在线课程一般在网上存在的时间都比较长,这样就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弄懂自己在课堂上不会的知识点,另外,“慕课”课程的开设也能够帮助学生们预习知识,课上和课下完美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慕课”对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影响
实现各学校之间优势资源互补
“慕课”是个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学习的课程体系,各个学校之间把商务日语教学有关的课程发放上去,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互补,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达到和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从中借鉴了经验,对自己的教学甚至是自己课程的“慕课”制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慕课”在线学习不分时间和地点的特色,不仅使得学生能够从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上获取其它国家的优质课源,而且它的必要性体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掌握情况的巩固,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网”相关的学习视频,反复的听,一直到彻底的掌握,有的视频上还带有随堂测验,能够考查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另外,在“慕课”上注重日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听,说,译甚至是模拟面试等相关视频都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展开相关的训练,提升自己实战应用素质。
四、总结:
“慕课”对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影响有很多方面,总体来讲,“慕课”的应用将大大提升商务日语教学的趣味性,教学质量水平也得到空前大幅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慕課”自身所带的缺陷,使得各学科在制作“慕课”时不能够做到完美无瑕,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团结合作,实现“慕课”应用下的商务日语教学的成功改革和创新,让“慕课”成为提高商务日语教学质量强有力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刘倩. 慕课背景下日语教学改革初探[J]. 亚太教育,2015,11: 156-157.
[2]崔小萍,宇聪. 慕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鄂州大学学报,2015,02:82-83.
[3]张文静. 基于大学日语教学的在线学习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2014,05:153-156.
作者简介:魏玉娟(1976-),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于 苗(198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影视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