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人画中的“静境”与“禅境”研究

2015-08-12黄舒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禅境文化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种类繁复。然而主流绘画门类主要为宫廷画和文人画。文人画的创作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十分关键,象征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神韵、意境追求等宝贵传统和文化结晶。对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境而言,“静境”与“禅境”是两种主流的创作意境种类,也是传统文人画进行自我审美意识表达以及梳理自我思想观念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静境”、“动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人画; “静境”; “禅境”;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杰作,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结晶,它体现和凝聚了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将笔墨的驾驭、线条的使用以及意境的营造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在中国文人画中得到体现,毕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要作者,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华夏民族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继承正是其进行绘画创作的绝好资源和最佳依仗。

中国传统文人画及其特征

中国传统文人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关键分支,其自身有着明确的内涵界定,同时也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人画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由来已久,但是学界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产生时间莫衷一是。当前同行的说法是唐朝王卫东哦文人画创作为标准文人画的源头。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经历了“疏体”、“士人画”的发展流变,在这一流变过程中,文人画的内涵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文人画理论从萌芽走向成熟,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文人画概念内容边界:文人画的内质就在于它把禅宗的美學思想,吸收到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之中,突破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淡泊高远意境的画风。从这样的概念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人画更多的是一种画风的指代,是一种绘画意境和思想观念的体现。

(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征之一:意境

中国文人画的创作特色之一就是追求意境的营造。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位置显要,无论是在诗词文化还是在雕刻、绘画文化中,意境的创造都是最高、最重要的艺术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作者往往是中国传统文人以及一些僧人,然而无论这些画家的具体身份是什么,他们在创作文人画的过程中有一个共通点:处于一种禅悟的状态,希望借助绘画表现自己的感悟。由此,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意境创造就十分发达,并且往往充满禅机。禅宗美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流审美质素。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静境”与“禅境”

从创作动机来看,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画家在创作文人画的过程中需要带有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禅宗的宗教思想,也可以是对生命等终极命题的追问。结合当前中国文人画在意境创作方面的成就,“静境”与“禅境”的营造最为突出和显著。

(一)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静境”

静, 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道家来说,静,指“虚静”。虚静二字本身就暗含了一种达到“静境”的方式:放空自己,将外界的干扰祛除干净,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感悟之中。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此外,儒家也对“静境”进行了阐释,孔子注重“去欲则寡,寡则静。”其本质上是与道家相通的,都是注重画家内心的放空和纯净。

中国传统文人画在静境的营造中基本遵循了这种纯净、感悟的原则。这种“静境”的营造可以从创作心态、创作技法以及画作风貌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在进行文人画创作之前,画家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将自己所要在画作中表现出来的感悟进行重新的整合,并且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人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意象,作为表达自身感悟的外在载体。同时,在重组、提炼感悟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自身情感的摘取和选择,也就是所谓的“摄情”,对自我主体的真实情感进行选择,找到其中最为炽热,最能动人的部分,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其次,在进行实际的文人化创作过程中,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十分重视笔墨的使用和线条的驾驭。出于对“静境”的营造,此时期的笔墨运用要达到一种以“动”载“静”的水平,用笔墨线条的运动来表现出“寂静”的意味,达到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哲学境界。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而言,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也是扩充“静境”内涵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笔墨使用之间的颜色过渡空间和线条运动形成的空间分割,在观者心中形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将“静境”的内涵最大化地表现和传递出来。最后,在最后的画作呈现中,中国传统文人画在整体的画境上要实现“简单”、“寂静”的美学追求。欧阳修在《鉴画》中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这种整体画境上的“静”是出于画家自身的生命感悟的,也是画家最希望借助“静境”表达出来的思考和感悟。

(二)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禅境”

禅宗美学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流美学形态,从王维开始,中国传统文人画作者往往将自己对于禅宗的体悟,对于生命的感发融入到创作之中。禅宗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分支。因此,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禅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创造和文化内涵十分有利。

在文人画中塑造“禅境”,也就是画禅,是让透过画面的高远淡泊、超然洒脱,悟出其中的禅机意境。综合来看,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禅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白空灵。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十分注重对雨雪、白云、飞鸟等意象的使用,此类意象对具备干净、单纯、瞬间即逝等特点,往往能够在画作中形成一种虚幻之感。加之中国传统文人画注重留白手法的使用,在笔墨颜色浓淡之间、线条之间留下空白以激发想象,进而形成意味深长,但又难以捉摸的“禅境”意味。二是缥缈清远。中国传统文人画在塑造禅境时,惯用极少的事物和意象来构图,但在事物的散乱排列之中往往又暗藏玄机:通过山水形质的延伸,自然把视觉转移到画面之外,引向远方,当整个画面的审美导向飘向远方时,也正是获得了感悟禅机的不二法门:不可言说,超远直入。三是灵动超逸。禅机意味的把握和体味过程本身就是不可捉摸,难有规律可寻的过程。文人画在进行禅机表达,所造禅境的同时如果过于简单直接或者拘泥物象,则其中的禅意必大打折扣。因此,灵动飘逸的画风成为中国文人画禅境的外表典型表现。方环山的《凝云断树图》中,用凝聚散动的烟雾和孤立岩石之侧的断树这种简单而又极具启发性的事物构建起一种变动不居,灵活不变的画风。借助这种画风,其中的禅意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观者也能够从这种画风中尽可能多地体味出不同的禅宗意味。

三、结语

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画而言,作品内在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悟以及外在的线条驾驭、笔墨运用和整体的画面布局等之间的统一正是作者内在感悟的一种外在显现。而“静境”、“禅境”的形成也绝不是单一的某种审美质素所能够支撑的。它需要画家在创作心态、创作技法以及画风营造等方面苦心经营,细心雕琢。更应注意的是,这种境界的最终完成还必须要有观者的自身感悟才能成行。所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静境”、“禅境”不仅是画家的感悟,还有观画者的体认。

参考文献:

[1] 高尔泰.中国山水画探源[A].论美[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坚.《士大夫:中国文化进入禅宗的通道[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

[3] 邓乔彬.文人画写意性理论的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2012(11).

[4] 方永敢.文人画与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 冯远.从生命意识到审美知觉——兼论中国古代文人画艺术的审美理想[J].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2011(7).

作者简介:黄舒蓉(1995-),女,福建厦门人,学士,现就读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

猜你喜欢

禅境文化内涵
佛禅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
浅谈意境和禅境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