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8-12王战锋
文/王战锋
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王战锋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屏智能手机逐步取代传统设备,为基于手机端的移动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二十年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移动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将移动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必将大幅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外语学习方式。
关键词:移动学习;大学英语;智能手机;时间碎片化
引言
手机既可能严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也可能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移动学习正是力图将手机变成学生学习的有益工具,将移动学习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将顺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潮流,因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之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更加注重“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课外的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书本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情景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开到移动学习本身的局限性。它与传统课堂学习、电子学习( E-learning),课外学习关系如何?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移动学习最佳的用用到大学英语学习中?本文主要讨论以上问题。
一、移动学习概况
尽管移动学习的诞生已经有二十余年,但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尚存争议。国内学者将定义区分为四大类,即:第一、以技术为中心的定义;第二、基于与E-learning关系的移动学习定义;第三、从增强正规教育角度出发的移动学习定义;第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移动学习定义。鉴于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已经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文只讨论第四种定义。国外学者如Sharples,Talor,O’Malley等。首先提出移动学习不应该仅仅将关注点停留在设备层面,而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移动性上面。Chabra,Figueiredo,Franz Lehner,Holger Nosekahel等学者进而提出最具代表性的定义;“移动学习是当学习者不再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当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2]我国学者在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界定。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或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并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对移动教育(学习) ( M-learning)的定义为:“移动教育(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移动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国外移动个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要领先于我国,而且我国学者更多的还是关注设备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问题。另外,关于移动学习定义要么过多关注设备层面的问题,要么就过多关注其移动性,没有真正关注到移动学习的本质即“学习者的中心中心地位”。因此,移动学习的要素可以总结为:移动性、学习者中心地位、内容的契合性以及设备的智能化,据此我们可以将移动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基于手机等智能化移动硬件和微型化的学习内容等软件资源,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网际互动等方式产生的有效学习。
移动学习最早的研究项目是1994年卡耐基梅隆大学主持的Wireless Andrew移动学习项目;之后移动学习在欧美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欧盟的达芬奇计划中的一个名为“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项目,此项目产生了移动学习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专著——《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另一个欧盟支持的项目Mobilearn不仅包含了九个欧盟国家,还包括非欧盟的美国、以色列、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国。其他有代表性的移动学习项目还包括德国的Campus-Mobil项目;维也纳大学的Pocket-WI项目;美国南达科他大学掌上设备项目等;国内移动学习开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具有代性的项目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移动学习项目、北京大学主持的教育部高教司移动学习项目: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大联合支持的移动教育试点-CETA项目等。另外,目前商业化的移动学习项目数不胜数。这些项目的开展无疑丰富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和运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项目的局限性。其一、这些研究大多是多余移动学习的普适研究,较少涉及第二外语学习的研究;其二,背后有强大的技术资金支持,而普通院校往往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对于个体教师更是无法企及。
二、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并不是完全颠覆性的学习方式,与其他所有学习方式具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如何实现高效率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习者。而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它主要的优势在于:第一、整合学生零碎花的时间;第二、移动性,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但与传统的课本不一样的是移动学习具有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多媒体化/和学习过程交互性等特点;第三、高度情境性。学生可以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通过手机与师生交流或者通过搜索取得答案,从而学到新知识。这是传统书本学习和电脑终端学习无法比拟的。那么,移动学习应用到大学英语学习中就要充分发挥以上所提移动学习的优势,从硬件设备、学习内容开发、学习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开展开来。
硬件设备的建设:移动学习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移动手机、移动学习发射系统和移动学习网络等。据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90.8的人手中有手机,这个比率在大学生中更高。笔者曾在所教授的四个班级做过一次非正式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是100%的学生在使用宽屏智能手机,因此智能手机已不再是问题。关于移动学习发射终端和网络建设似乎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著名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已经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这些大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移动学习的建设。而国内大部分学校要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么就受限于资金问题,而无法实现移动学习的基础建设。比较实用的、现实的做法就是师生之间使用机遇智能手机的一些即时通信工具,如腾讯QQ、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
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内容按来源可分为教师开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境与师生互动或者人机互动获得的知识。教师开发的学习内容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系统化。碎片化即移动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零碎花的时间空隙,如公交站、餐厅、卧室甚至厕所等。因此,学习内容不宜太长,一般五分钟左右,并且内容不宜分散,
学习的组织形式:移动学习不是放任学习,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的组织程序必须有一定的系统,只有这样移动学习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好主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导学习的方向,适时组织学习活动,适时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分派任务,定期组织测验等,总之就是要让学习朝向积极的目标前进,使学习过程活跃起来,达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网际互动。
三、结语
移动学习在我国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移动学习的应用目前仅局限在少数著名学府,还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人们对移动学习持有怀疑态度,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未达到它应有的程度。其次,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往往借助于某些即时通信工具,而这些工具并非专门为外语学习而开发,因此很多功能受限,无法充分开展移动学习;再次,学习内容的开发也是巨大的挑战。在没有现成资源的情况下,由教师个人去开发学习内容是巨大的工作,很难高质量完成;另外,移动学习的内容与课本内容、考试内容、情境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较难把握。最后,如何更好的吸引学生投入到移动学习而不是利用手机娱乐,这也是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只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逐步解决。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系:武夷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XWQ0808
参考文献:
[1]雷泽勇.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育,2013 ( 11) : 157-158.
[2]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9.9: ( 30-41).
优劣而影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针对我们上面提到的考核方式,即学生单独分析案例并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完全取决于报告的质量了。虽然老师无法针对报告对学生提出问题用以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真正了解情况,但是一份好的报告基本能够反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考察方式是一种介于传统教学法的知识点考试方式与案例教学法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报告之间考察形式,非常适合我们统计学公共课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不但考察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王战锋( 1978.10-),男,汉族,讲师,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100-02